文化中國行·守寶人|守窟二十余載,他未曾離開-新華網
新華社簡介 新華網首頁中國政府網 公司官網 新聞熱線:0891-6282560 投稿郵箱:xhwxzpd@163.com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5 06/27 17:19:08
來源: 新華社

文化中國行·守寶人|守窟二十余載,他未曾離開

字體:

 【編者按】

  在文明的星河中,總有人替我們連線古今。他們俯身於斑駁的青銅器前,跋涉在絕壁的山路上,用體溫焐熱發黃的紙頁,將風浪裏的記憶化作永恒的坐標。這些“守寶人”也許不能青史留名,卻用平凡的努力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的距離。他們以生命丈量文明的刻度,用孤獨對抗遺忘的洪流。每一次修補都是向時間傾訴的故事,每一次守望都是對未來許下的承諾。讓我們走近這些“守寶人”,聆聽文物背後最動人的心跳。

  今年77歲的仁增旺扎家住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皮央組。他的家與宏偉壯觀的皮央石窟僅咫尺之遙,民居依偎在高聳的石窟群之下,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落差。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

俯瞰皮央石窟群(6月24日攝)。
俯瞰皮央石窟群(6月24日攝)。

  “小時候,村裏的老人總愛坐在石窟附近的大樹下,給我們講那些古老的故事。”仁增旺扎回憶道。這些童年的耳濡目染,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守護石窟的種子。2002年,這顆種子終於發芽——札達縣文保部門為加強文物保護,開始在當地聘用群眾文保員,仁增旺扎如願成為首批成員。

仁增旺紮在觀賞皮央石窟壁畫(6月24日攝)。
仁增旺扎從石窟內走出(6月24日攝)。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部分洞窟內,精美絕倫的壁畫上描摹着古老的歲月印記、人物圖案,以及栩栩如生的獅子、孔雀、大象等生靈。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矗立於壯闊土林中的文明瑰寶,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來瞻仰。

2023年5月26日拍攝的皮央石窟壁畫局部。
仁增旺紮在石窟內檢查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風險(6月24日攝)。

  早上十點,仁增旺扎會從家出發,順着400多級陡峭的&階,幾步一歇地爬上石窟。抵達後,他會先把石窟打掃乾淨,然後爬上爬下,重點檢查幾處有壁畫的石窟內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風險。有游客來參觀時,他會給游客講解石窟及壁畫的悠久歷史,也會提醒他們要注意保護壁畫;送走游客,他總會細心關好每一扇石窟的門。忙碌間隙,他習慣坐在石窟前,喝點自帶的酥油茶,嚼幾口糌粑——這便是仁增旺扎二十餘年如一日的守窟日常。

仁增旺紮在石窟間行走(6月24日攝)。
仁增旺紮在石窟內檢查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風險(6月24日攝)。
仁增旺扎和游客進行交流(6月24日攝)。
仁增旺紮在檢查石窟外立面的風化情況(6月24日攝)。
2023年5月26日,仁增旺紮在觀看石窟裏的壁畫時,一幅金色的佛像壁畫映在他的眼鏡上。

  “時間過得真快,我感覺自己真的老了。”仁增旺扎感嘆道。時光荏苒,二十余載時光轉瞬即逝。今年六月,仁增旺扎剛剛告別了自己深愛的文保員崗位。然而,他閒不住的身影依然時常出現在石窟上。問及老人的願望,他説:“盼著能有年輕人接過擔子,繼續守護好家門口的這片石窟。這便是我最大的心願了。”

仁增旺扎巡查各個石窟,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2023年5月26日攝)。
仁增旺扎坐在石階上休息(6月24日攝)。
仁增旺扎收拾好書包準備回家(6月24日攝)。

  天色漸晚,仁增旺扎走下石窟。夕陽將他佝僂的脊背、彎曲的腿腳,連同二十余載默默守護石窟的時光,一併拉長,烙印在每一級石階上……

仁增旺紮在石窟間行走(6月24日攝)。

記者:丁增尼達、黃智琪、潘一景

晉美多吉、費茂華

編輯:方欣、張鋮

設計:胡秋思

【責任編輯: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