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青藏線|海拔5231米的守護——“天下第一道班”見聞-新華網
新華社簡介 新華網首頁中國政府網 公司官網 新聞熱線:0891-6282560 投稿郵箱:xhwxzpd@163.com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4 12/09 12:31:42
來源: 新華社

走!青藏線|海拔5231米的守護——“天下第一道班”見聞

字體:

  新華社拉薩12月7日電(記者白明山、格桑邊覺、劉洪明)從西藏那曲安多縣城出發,沿着109國道北上80多公里,就來到青藏公路最高點——唐古拉山口。

  這裡海拔5231米,常年大風嚴寒,年平均氣溫零下10攝氏度左右,一年中8級大風天氣達120多天。然而,風雪再大,此路段常年暢通,這背後就有“天下第一道班”的默默付出。

  “天下第一道班”部分養路工人在唐古拉山口合影(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他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養護道班,成立於1954年青藏公路通車之時,當時被稱為“109道班”,1990年12月被原交通部命名為“天下第一道班”,2023年更名為青藏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護段109養護保通點。

  這是位於海拔5100多米的“天下第一道班”辦公點(無人機照片,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109養護保通點成立70年來,負責管養青藏公路海拔最高、工作條件最艱苦的59公里路段,一代代道班職工接力駐守“雲端”,頂風冒雪、以路為家,用生命守護這條“天路”的暢通。

  這是“天下第一道班”養護段內的青藏公路(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記者一行到達唐古拉山口時,7名身穿橙色制服的養路工人,正在用鐵鍬修補路肩。儘管太陽高懸,風速卻不小,用來警示隔離的錐形交通路標不斷被大風吹倒,工人們不時要把它們扶正。

  “天下第一道班”養路工人在唐古拉山口修補路肩(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養路工人次仁多吉説:“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工作,要定時養護道路,今天的天氣已經算是好的了。記得2018年的一場大雪,山口出現堵車,我們鏟了7天7夜的雪才疏通道路,手腳凍得沒有一點知覺。”

  記者隨養路工人來到了養護保通辦公點。辦公點雖然比唐古拉山口海拔低,但也超過5000米。39名養路工人常年在此堅守。

  這裡的救助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進入房間,內有床舖、氧氣瓶、抗高反藥等物品,四面墻上挂滿錦旗。一封毛筆書寫的紅底感謝信格外顯眼,信中表達了對地嘎、東力、次仁多吉三名養路工人的感謝。信中寫道:“在那漫長的10個小時裏,你們不顧危險和疲憊,想盡辦法讓我脫險。”

  地嘎在展示救助站中陳列的錦旗(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事情發生在今年7月。當時,我們正在路上巡檢,一名來自鄭州的摩托車騎手翻車倒在路邊的溝裏,我們費了很大勁才救上來。”不善言辭的地嘎説起救援過程只是聊聊數語。

  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唐古拉山上延續。一面面錦旗背後,是一代代養路工人的用心付出。

  養路工人在“天下第一道班”紀念館內合影(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養路工人扎郎1962年參加工作,常年在高寒缺氧環境中工作,曾多次昏倒在崗位上。他一生只請過5次假,最後犧牲在工作崗位上。

  “天下第一道班”的養路工人們乘車去養護道路(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地嘎是“路二代”,妻子也是一名養路工人,5歲的兒子就跟在他們身邊。地嘎的宿舍位於職工宿舍的最邊上,兩間房,外加一層陽光棚。屋裏有鐵灶、床等生活用品,陽光棚的角落裏散落着兒子的玩具。

  “在這兒工作累嗎?”記者問。他笑着説:“累,但能幫助過往的人,心裏非常開心。”

  養路工人益西曲珍(右)和一歲多的兒子扎西羅布在“天下第一道班”的職工宿舍中(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走出辦公點,五十米開外是“司機之家”,過往司機可在這裡歇腳。屋內,一邊擺放着幾張沙發,一邊是小超市,提供方便麵、餅乾、紙巾等物品。

  已是中午一點多,記者和安多養護段副段長尼瑪次仁在這裡一起吃了方便麵。透過窗戶,陽光打在尼瑪次仁的臉上,他的嘴唇紫黑,眼裏血絲縷縷。“養路工人最不容易,他們吃住都在辦公點,有的還帶着孩子。希望你們多關注關注他們。”尼瑪次仁樸實地説。

  在雄鷹難以飛過的唐古拉山口,一代代養路工人“甘當路石”,傳承着“兩路精神”。(海報製作:姜帆)

【責任編輯: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