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他們化身為“宣講員”,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沁入人心;高原深處,他們堅守崗位,為基層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致富路上,他們充當“招商員”“推銷員”,做強産業、拓寬銷路;農戶家中,面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他們“磨破嘴”“跑斷腿”,問民之所需、紓民之所難;邊境線上,他們緊跟卓嘎、央宗姐妹的步伐,與邊民同心守邊,築起萬里鋼鐵長城。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駐村幹部。2023年以來,西藏自治區第十二批兩萬餘名駐村幹部日日夜夜奮戰在西藏高原120萬平方公里的各個角落,他們&&百姓、心繫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領群眾致富、維護社會穩定、守衛邊疆領土、開展反分裂鬥爭,為西藏高質量發展新圖景增光添彩。
強黨建,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2023年初,普蘭縣赤德村黨總支因村“兩委”班子成員學習應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積極、成效不明顯被確定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區外辦駐赤德村第十二批駐村工作隊以“聚焦問題導向、強化組織領導、突出重點舉措、提升組織功能”為目標,通過“一對二”日常結對幫學機制,建立國家通用語言學習小課堂,開展“小手拉大手”、情景對話活動,舉辦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持續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力度,獲得了良好成效,現在黨員群眾對赤德村黨總支各項工作滿意度達到100%,摘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赤德村黨員、致富帶頭人巴桑同志由衷地説:“學習應用普通話,不但提高了自身溝通能力,對我們出門談生意、組織務工也帶來了便利,更進一步擴大了業務範圍”。
建強組織是推進基層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第十二批駐村工作開展以來,各駐村工作隊和廣大駐村工作隊員積極幫助基層黨組織健全各項制度10206個,堅持周學習制度,與村“兩委”共學理論、共享經驗、共商對策,協助縣鄉黨委把基層黨組織的“壓艙石”作用築得更牢。以第二批主題教育為契機,駐村工作隊同村“兩委”開展以“落實‘五項要求’、聚力‘四個創建’”為主題的專題研討9361場,選派10208名村幹部到各級黨校等培訓,推選1589名鄉村振興等專幹進入村班子,培養3.1萬名村級後備幹部和1.4萬名農牧民黨員,協助排查處理355名不合格黨員,通過抓學習、建制度,強班子、育骨幹,推動派駐村黨組織全面發展、全面提升。
促增收,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林芝市巴宜區門仲村,過去是沒有經營性收入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和黨組織軟弱渙散村。而地處拉林高等級公路和318國道沿線的門仲村,有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啥卻富不起來?如何變貧弱為富強?第十二批駐村工作隊立足實際、深入調研、精準施策,依託門巴民俗文化,與旅行社簽訂合作協議,採取“黨建+旅游社+農戶”模式,打造出集民俗觀光、特色採摘、農副産品銷售為一體的村級旅游綜合體,帶領村民走上了生態旅游致富路。如今的門仲村,每逢旅游旺季,一輛輛旅游大巴接續開進了村莊,絡繹不絕的游客體驗門巴文化、品嘗門巴美食、入住門巴民宿,村民的臉上也洋溢出燦爛的笑容,心裏樂開了花。2023年,門仲村集體收入達30余萬元,全年共帶動村民就業100餘人,接待游客1萬餘人次,帶動全村村民增收40余萬元。

增加農牧民收入是檢驗駐村工作實效的重要標準。近兩年來,各駐村工作隊和廣大駐村工作隊員積極配合村“兩委”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常態監測2.5萬次,為2.3萬名返貧風險監測對象提前採取2.8萬條針對性幫扶措施,宣傳創業就業優惠政策2.5萬餘場次,開展技能培訓6462場次,373名駐村幹部直播帶貨、拓寬銷路,幫助5132名未就業大學生實現就業,組織勞務輸出21.5萬人,千方百計促進群眾增收,讓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紅火。
興産業,讓群眾錢袋子鼓起來
走進扎囊縣申藏村,手捧包裝新穎的糌粑奶茶飲品,看著水流衝擊下大石磨盤碾壓的青稞,用原始的工藝,呈現着最美、最健康的味道。“水磨坊成立以來,一直沒啥收入,新來的駐村工作隊幫了大忙。”水磨坊工作人員這樣説。申藏村水磨糌粑合作社於2020年成立,經營收入一直不溫不火,申藏村駐村工作隊從群眾最期盼的事入手,全力協助村“兩委”班子改善水磨糌粑合作社完善産品生産線、更新産品包裝、加大産品宣傳力度,經過不斷嘗試,推動新産品“線上線下”同向發力、拓寬銷路,實現了4年凈收71萬餘元的創舉。如今申藏村的集體經濟壯大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又開始了“農村生態旅游中心+林卡”模式的探索,計劃實現體驗+游玩“一站式”服務,全面唱響質量興農、綠色助農、品牌強農主旋律。

實現産業振興是推進駐村幫扶工作的重要內容。近兩年來,各駐村工作隊和廣大駐村工作隊員把振興農牧區、發展農牧業作為駐村工作重點任務。據統計,各駐村工作隊幫助村“兩委”申報2054個村級産業發展項目,投入強基惠民資金4.4億元,興辦3149家集體經濟組織或專業合作社,推廣“金穗惠農通”,提供便捷、高效、足不出村的普惠性金融服務,在雪域高原上勾勒出一幅幅農牧區美、農牧業強、農牧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各族群眾也在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中更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辦實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亞東縣北部高海拔的曲麥、色熱查等15個偏遠村8743名群眾,受高海拔、常年低溫等自然和地理環境影響,群眾生鮮食材種植困難,群眾要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或鄰縣採購,長期存在食材採購成本高、採購周期長、群眾膳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第十二批駐村工作隊進駐後,把能不能讓群眾吃上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制定《關於高海拔地區平價生鮮流動保供工作方案》,協調縣財政解決71.6萬元資金,依託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設立平價生鮮流動保供點,搭建供需保供&&連接群眾和保供超市,每週“零差價”向各保供點流動售賣生鮮食材2次,以務實招數豐富了群眾的餐桌、改善了飲食結構。截至目前,流動保供120次,出動312人次,切實把實惠送到群眾的心坎上,深受群眾好評,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民生實事是連接黨心民心的重要橋梁。駐村幹部不僅在“大戰”“大考”中顯擔當,也能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有的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有的利用周末和節假日休息時間為農牧區孩子輔導作業,有的腳踏單車走遍千家萬戶,慰問困難群眾、資助孤寡老人,有的幫助村民直播帶貨,有的連續幾年工作在村、吃住在村,把自己的小我融進駐村實踐之中,被很多老百姓挂在嘴邊、記在心上。據了解,第十二批駐村工作隊共看望慰問31380名“三老”人員、困難群眾,解決2.9萬起實際困難,“一站式”“一門式”開展“線上線下”代繳代辦等便民服務28.6萬件,一件實事接着一件實事辦,駐村幹部“駐”進了百姓心窩。
守邊疆,打造守土固邊亮麗風景線
8年前的錯那市肖村還是一處放牧點,如今已發展成為擁有285戶956人的邊境小康示範村。“肖村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生活水平漲上去就不得不提起琼次仁隊長。”第一批搬遷群眾邊巴頓珠這樣説。肖村緊靠東章瀑布景區,又是錯那市重點項目實施地,肖村駐村工作隊長琼次仁利用這一點,帶領駐村工作隊多方調研,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産業增益+助民增收”模式,建立完善村集體經濟産業規劃和《肖村集體經濟發展“一村一策”》,整合強基惠民工作經費,實施了邊貿交易中心、民族手工業産業園、高效溫室大棚建設項目,實現年集體收入從無突破至如今的36萬元。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杜鵑花觀賞期,探索開發“相約林卡”等休閒旅游産業,肖村2023年人均純收入達3.1萬元,確保了搬遷群眾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邊有動力、發展有支撐。
守邊固邊興邊是重大政治任務。兩年來,各駐村工作隊注重建強邊境基層黨組織,大力宣傳卓嘎、央宗姐妹守土固邊先進事跡,緊跟卓嘎、央宗姐妹步伐,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讓邊民腰包鼓起來,開展軍地聯誼活動和邊境反蠶食巡邏,幫助從邊民、護邊巡邊隊員中發展769名黨員,創建邊境黨建紅色長廊149個,廣泛動員村民同心守邊,築牢邊境線上的鋼鐵長城。目前,“我放牧、你巡邏,我生産、你執勤”已經成為西藏4000多公里邊境線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