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雜村全景
扎雜,藏語意為“石岩下”,平均海拔4600米,是典型的高寒牧業村。以前的扎雜村受氣候惡劣、遠離中心城區等因素影響,難以探索新的增收路徑,人民生産生活水平低下。
牧業改革 敲開致富大門
“牛羊跟着水草走,牧民跟着牛羊走”,是扎雜村傳統牧業生産的真實寫照。扎雜村村委會主任斯達介紹,從“包産到戶”到上世紀90年代末,扎雜村依然以牧戶為單位粗放式開展牧業生産,全部勞動力束縛在牲畜和草場上,基本無其他收入。
“傳統的牧業生産方式,不僅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生産的畜産品也只夠自家消耗,很少進入市場,不能為村民增加收入。”扎雜村第一書記普布旦增説。
傳統牧業生産方式滋生出的問題,嚴重阻撓着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引導和幫助廣大村民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惑?村“兩委”班子進行調研,深入了解民意後,決定在扎雜村進行牧業改革——實行集約管理,將全村的草場和牛羊等生産資料由16個村民小組統一分配管理;
實行輪換放牧,按照牲畜數量明確每戶的放牧天數,不再每家每戶派出放牧人員集中放牧,避免造成勞動生産率低下;
建立合作小組,明確夏季産奶季節,産奶牦牛達到18—20頭的牧戶派1名擠牛奶、打酥油、制奶渣人員,産奶牦牛不足18—20頭的要委託大戶並按産奶牦牛頭數支付工錢,也可以替大戶擠牛奶、打酥油、制奶渣並收取相應工錢;
調整畜群結構,在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則下,適當減少效益偏低的羊群數量,合理畜群規模,實現牧業生産良性循環。
一系列的牧業改革舉措,不僅逐步擺脫了傳統的粗放式牧業生産,勞動力還得到了解放並有效轉移。
一些村民帶着自家的酥油、奶渣、毛類和牛羊肉,到乃東、琼結等地兜售,貼補家用。
在此基礎上,扎雜村“兩委”對村民開展宣傳教育,用身邊事激勵身邊人,鼓勵大家轉變思想觀念,外出創收致富。
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隨着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經商,有些家庭派不出輪換放牧的人員。
經過與村民協商後,村“兩委”給他們出了“雇人代牧”的主意,就是讓因在外經商、派不出輪換放牧人員的家庭雇用村裏其他無法外出經商的村民代替放牧,並支付相應的工錢。
“雇人代牧”的主意一出,便受到了村民的歡迎。“村裏許多人都出去經商了,我幫他們放牛羊,一天有160-170元的工錢,這比鄰村高很多。我們的酥油、奶渣也會賣給他們,讓他們帶出去銷售。”村民次仁旦久説。
“雇人代牧”促成了外出經商村民與留村放牧村民良性互動的發展,牧商共促,一起做強做大,扭成一股力量共同致富。
比學趕超,爭相致富氛圍濃厚
7月的八廓商城相比年前人頭攢動的景象有些冷清,桑傑還是像往常一樣努力叫賣着牧畜産品,2016年桑傑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戶,全職牧業的桑傑一家當年的人均收入僅為4000多元,看到村裏許多人在外經商致富,桑傑決定前往拉薩銷售自家的畜牧産品,剛開始,桑傑像許多剛來拉薩的扎雜村民一樣走街串巷推銷自家的牧畜産品,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拉薩有自己的攤位,不僅實現了脫貧,年收入達到10萬餘元,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這種“比學趕超”、爭相致富的良好氛圍也在鄰村卓德村體現得淋漓盡致,扎雜村、卓德村均是純牧業村,卓德村可利用草場面積只有3.1萬畝,牲畜數量少,群眾增收渠道單一,近年來,在扎雜村的影響下卓德村村民觀念得到了很大的轉變,涌現出越來越多靠雙手致富的人,現在卓德村裏的勞動力大部分都在外務工,有服務行業的、在建築工地的、跑運輸的、還有個體戶,群眾的收入也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
轉變觀念,畜牧産品銷路廣
扎雜村草場面積達到71萬畝,廣闊的草場使得牧區資源極其豐富,近年來,隨着扎雜村在外經商人員逐漸增多,扎雜村的風乾牛肉、酥油、奶渣等畜牧産品知名度不斷提高。同時為積極應對飽和的畜牧産品市場,扎雜村村民轉變觀念,進一步改良傳統的牧業工序,積極探索更加健康、味道更好的畜牧産品製作手藝,産品質量明顯優於其他地區,深受全區各地群眾歡迎,在全區畜牧市場中佔據了一定份額,扎雜村民的經商腳步遍及全區各地。
不僅如此,許多短期在外經商的扎雜村民也打通了産品銷路,61歲的曲桑吉宗,2002年開始時常去拉薩銷售牧畜産品,經過幾年,她的酥油和奶渣因為優良的品質,有了自己的銷路,現在的曲桑吉宗不用長時間跑去拉薩,也能通過幾年積攢的銷路,將自家的畜牧産品進行銷售,現在還在村裏開起了小賣部,增收渠道越來越多,日子也越過越好。
赤列加措正在網絡直播銷售
1992年出生的赤列加措是扎雜村14組的村民,一直在村裏的他,2019年開始在拉薩經商,因為拉薩的畜牧産品市場幾乎飽和,再加上沒有固定的銷售攤位,剛開始赤列加措的畜牧産品銷量慘澹,為了進一步拓寬畜牧産品銷路、增加銷量,赤列加措想到了在短視頻&&銷售,因為沒有經驗,只能從頭學習,從學習視頻拍攝再到視頻剪輯,赤列加措開始在網上分享草原上的生活,發布日常製作風乾牛肉的短視頻,積累了一定粉絲後,2020年開始在抖音直播賣風乾牛肉,放牧人成了網絡主播。
由於風乾牛肉品質優良加之扎雜村的牧畜産品有一定市場知名度,2021年抖音上成交數量達3000余斤,純利潤達十幾萬元,消費人群遍及全國各地。
"扎雜村村民除了每年在物交會上銷售的牛肉以外,其餘大部分都是我們在收購,而且肉的質量和風乾流程、場所我們都有嚴格的標準。牛肉都來自本地牦牛,同時我們講究自然風乾,風乾的場所不僅要陰涼、而且還要通風,這樣才能保證風乾牛肉的品質。"赤列加措説。
通過直播帶貨,不僅拓寬了畜牧産品的銷路,還帶動了群眾增收。
共同富裕,致富腳步漸穩漸快
2021年扎雜村全村外出經商人員達到700餘人,達到全村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許多長期在外經商的群眾,會選擇將自家的牛羊交給無法外出務工的人打理,隨着外出經商人員越來越多,在家的群眾勞動價值也不斷增高,人均放牧每日工資達到160至180元,比鄰村放牧人員工資高出三倍有餘,同時許多在外經商的群眾會定期按照市場價收購畜牧産品,許多無法外出經商人員不僅能夠替人放牧實現增收,而且自家牧畜産品也不愁銷路,
實現了外出經商致富,在家放牧增收的雙贏局面。扎雜村也形成全市人均收入最高的村之一。
2016年人均收入僅為2300余元的次仁曲珍一家被識確定為建檔立卡戶,為了盡快摘掉貧困的“帽子”2017年丈夫單慶開始前往拉薩經商,從銷售自家的牧畜産品到零售賣鞋墊、襪子,比起當初收入已經相當可觀,兒子晉美次旦在打理自家的牧業的同時,也會替人放牧,一天能有170元的收入,2020年次仁曲珍一家人均收入達到14000余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經商人員流動,“老鄉經濟體”的規模經濟效應在扎雜村不斷增大,同時扎雜村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先富帶動後富。
今年是巴珠在拉薩經商的第八個年頭,今年2月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商鋪,銷售服裝,生意蒸蒸日上。回想當初的他生活拮據,常靠親戚救濟,當時在外經商多年的扎西達瓦看到巴珠生活艱苦,主動讓巴珠參與自己的生意中,由扎西達瓦出資,巴珠負責在牧區收購牧畜産品,由扎西達瓦售賣,兩人平分利潤,在扎西達瓦的幫助下,巴珠也逐漸有了積蓄,於是跟隨扎西達瓦的腳步,也來到拉薩經商,以前拮據的生活現在越過越寬裕。
艱苦奮鬥,共同邁進全面小康。
曲尼平措是扎雜村第一批前往拉薩經商人員之一,1995年,年僅25歲的曲尼平措,拿着賣掉牲畜所得的900元,毅然走出扎雜,在外闖蕩,此後的三年曲尼平措一邊學習簡單的普通話、算數,一邊經商,1998年開始曲尼平措在拉薩零散售賣家鄉的牧畜産品,由於當時的人民思想觀念落後,認為牧業是根本,而且最為穩當,許多村民並不看好,甚至有人還會嘲諷,有過多年務牧經驗的他深知只有走出去,前面道路才會越來越寬,孤身一人在外闖蕩,無數次夜晚,拖着疲憊的身體,望著百家燈火,曲尼平措暗暗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從拉薩衝賽康角落的一袋小奶渣到八廓商城裏的四個攤位再到拉薩買房,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勞務實、艱苦奮鬥,造就了如今富裕富足、美滿幸福的生活,這也是多數扎雜在外經商人員的寫照。
昌宮是扎雜村8組村民,原本也是建檔立卡戶,2016年開始和女兒在拉薩經商,賣完牧畜産品後,他們也會零散售賣蘋果、核桃等。“我們每天早上基本上都是五點多鐘起床,趕最早的班車前往堆龍批發蘋果、核桃。”女兒桑傑玉珍説。批發的核桃需要剝皮才能銷售。忙完後,有時候連茶杯都舉不起來,手上不知道起了多少繭子。“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政府為我們的生活打好基礎,想要生活越來越好還是要靠自己的雙手。”昌宮説。2020年昌宮依託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同扎雜村169戶788人從狹小昏暗的房間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現在昌宮跟女兒在外經商,女婿在家放牧,一家人生活越來越紅火。“現在我什麼都不擔心的,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就這樣繼續好好過日子就行了。”昌宮説。
曲尼平措在拉薩八廓商城銷售産品
從靠天吃飯、生活舉步維艱到如今脫胎換骨精神抖擻地奔向小康。如果説黨的惠民政策開啟扎雜村民經商致富的大門,那麼勤勞務實、艱苦奮鬥的精神必定是扎雜人民展翅高飛奔向小康生活的羽翼。
現在的扎雜村乘着黨的惠民政策的東風,村莊整潔靚麗、村民富裕富足,儼然一幅宜居宜業的新時代農村美好畫卷。
“勤奮蹄的牦牛,才能吃到最肥美的牧草;擅揚鞭的牧人,才能喝上最甘甜的牛奶。”這是牧區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是扎雜村民勤勞致富奔向小康生活最生動的體現,也是扎雜村民充分運用新時代造就的新機遇、新&&以勤勞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的生動畫面。(白瑪頓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