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媒體公益呈現更多新樣態

2025-04-11 10:30:18 |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字號: 打印

  從守護高原猛禽到破解尋親困局,從地震預警秒級響應到精準助殘助學,在中國記協今年公布的2024中國新媒體公益十大優秀案例中,人民日報社、新華網、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10家媒體單位項目入選。自2019年以來,中國記協連續開展中國新媒體聯合公益行動並組織新媒體公益年度優秀案例評選——由記錄到參與,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正在成為助力公益的重要力量,以技術突破拓展服務邊界,以人文關懷增強社會聯結,展現出新時代媒體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深入推進融合發展的成效。  

  用短劇講道理 構建新型高效傳播&&  

  2024年是媒體融合戰略實施10周年。走過10年,主流媒體加強新媒體矩陣建設,以內容的權威性、廣覆蓋搶佔網絡主陣地、掌握話語權,切實履行媒體陣地建設責任,構建起更有效力的新型傳播&&。

  媒體是公益效果的放大器。對於關係重大的社會議題,媒體如何助力?2016年起,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開展“生命鳥巢”項目,在高原草原地區輸電線路周圍安裝適合不同種類猛禽的人工鳥巢,維護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同時,保障鳥類安全繁衍生息。2024年1月3日,《人民日報》刊發《為鳥類安家 保電網安全》一文,關注到“生命鳥巢”項目開展的重要意義。

  為將這一項目成果向更多人傳遞,2024年5月11日世界候鳥日當天,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新媒體中心聯合國家電網啟動“生命鳥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公益行動,通過視頻徵集、慢直播等活動,邀請網友雲端守護“生命鳥巢”。通過多渠道助力,“生命鳥巢”慢直播在各大&&累計觀看量4700余萬次,互動量超500萬次,吸引更多網民關注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在媒體融合進程中,主流媒體通過&&建設,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服務能力。“提前20秒預警,可減少63%的地震傷亡。”為盡最大可能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中國地震&網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應急廣播與騰訊聯合推出全國地震預警微信小程序,實現了高併發量用戶秒級消息推送。關注該小程序後,用戶可以在微信快捷地接收到權威的地震預警信息;如遇被困情況,用戶還能通過小程序向救援人員發出求救信號。

  “跟老人講一個道理,他們未必聽得進去,讓他們看一個好玩的短劇,他們是可以接納的。”藍馬甲新媒體志願者、主持人張越説。隨着媒體形態的多樣化發展,媒體的表達方式也正經歷新一輪轉變。新華網聯動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螞蟻公益基金會藍馬甲行動發布公益系列短劇《屋檐之下》,用老年人喜愛的方式普及防騙反詐知識。

  “希望中老年朋友通過短劇,在歡笑中找到共鳴,在感動中感受關懷。”新華網黨委常委、監事會主席譚玉平説。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彭翼捷&&,要持續用好新技術、新場景、新媒體,讓流量成為能量,推動全社會溫暖共益。  

 讓技術多“跑路” 直擊社會關切痛點難點  

  當前,網絡空間已成為信息傳播與社會治理的關鍵陣地。結合地方實際,新媒體公益項目聚焦社會最關切的話題,加強特定群體權益保護與服務,直擊痛點,彌補了線下公益的短板。

  吉林廣播電視台開展的“羊羊得益助農項目”把助農和助學相融合,充分體現了媒體公益節目的策劃力和影響力。“自2023年成立以來,‘羊羊得益助農項目’已吸納超過200位熱心公益的聽眾加入,每月籌集善款2000元統一用於購買母羊。”吉林廣播電視台交通廣播《好人幫》節目製作人、主持人虹冰向記者介紹,“羊羊得益助農項目”採用“月捐購羊、養羊”等方式,為受助家庭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這種可持續的模式,讓參與者看到了自己的貢獻能夠産生長遠影響,從而更願意長期參與。”虹冰説。

  加強地中海貧血症防控工作,幫扶困難“地貧”家庭,成為湖南當地人民群眾的迫切呼聲。針對這一社會問題,芒果TV芒果公益&&在第31個世界地貧日,聯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芒果V基金等愛心單位共同發起“愛心‘湘’伴 築夢脫‘貧’——湖南關愛地貧公益行動”,邀請多位藝人公益發聲,同時借互動H5傳播“地貧”防控知識,引起多方關注。在湖南省衛健委的支持下,湖南省“地貧”防控體系逐步形成,優惠政策也在積極推動中。

  “傳統線下尋親方式受限於地理空間壁壘與信息流通梗阻,難以有效破解社會痛點。”湖北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副主任尹俊介紹,對此,湖北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聯合公安機關、寶貝回家公益機構,依託抖音&&,推出“寶貝回家之萬家團圓”公益項目,為網絡文明建設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協作範本。

  在具體實踐中,湖北廣播電視台採用了“真實影像+情感敘事+法律解讀”的複合表達方式。項目開展過程中,257條原創短視頻累計播放量高達7.3億。不到一年時間,該項目已成功幫助5個家庭實現團圓。

  “我們通過建立跨部門信息數據庫,實現了失蹤人口信息、DNA比對數據、網友線索實時互通。”尹俊介紹,該項目深度運用AI智能分發技術,借助抖音算法機制,依據用戶地域、興趣標籤,實現尋親信息精準推送,有效提升了信息觸達率。  

  直播間話經驗 形成數字時代社會新聯結  

  新媒體越來越發揮着文化普及、文化傳承、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作用,同時依託渠道和&&架起橋梁,聯通相隔千里的人群,形成新的社會聯結。

  2023年11月,由山東廣播電視台與山東省援疆工作指揮部、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年聯合會等聯合發起的“同誦一本書”公益活動啟動。一年以來,該項目先後走進山東對口支援喀什地區的疏勒縣、麥蓋提縣、英吉沙縣和岳普湖縣的小學,開展誦讀藝術進校園活動,推進文化潤疆工作走深走實,成為媒體力量深度參與全民閱讀推廣的寫照。

  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資訊中心快反機動報道部主任崔珍珍&&,在活動中,朗誦藝術家與新疆學子共讀經典,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化作文化認同的紐帶,在誦讀中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上游新聞自主研發的“陽光心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為孩子們搭建了心靈療愈所。在“陽光心橋”&&創立前,上游新聞與重慶市璧山區公安等相關部門合作,以中小學校“樹洞信箱”的學生來信為文本,用真實案例結合專家指導的形式,改編繪製了《樹洞姐姐》系列漫畫,在青少年群體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總結過往成功經驗,“陽光心橋”&&繼續通過漫畫、故事、直播、諮詢等多元公益內容,為青少年及其父母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新媒體&&發揮自身特色與優勢,增強了公益項目的參與性與互動感,形成了全民共創的良好氛圍。音頻&&喜馬拉雅發揮“聽”的優勢,聯合眼科醫生陶勇發起“盲校錄音棚”公益行動。據喜馬拉雅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盲校錄音棚”已幫助70多名視障青少年進入有聲演播世界,讓孩子們既能從音頻世界領略文學、知識的價值,更能成為內容創作者,推開溝通世界的精神之窗。

  為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掌握“短視頻+直播”技術,視頻&&快手開展了公益幸福大講堂項目,通過普惠型培訓促進新媒體技術與個體發展、行業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據快手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幸福大講堂已走進全國40個縣市,幫助超100萬人次掌握“短視頻+直播”技術,並在7個省份建設區域性“共享直播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産業升級。

  2024中國新媒體公益十大優秀案例

 

 

責任編輯: 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