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攝影師馬也説,隨着電商時代的到來,他坐上了時代的大船。對於美食攝影而言,除了攝影的基礎元素(如構圖、機位),一些特殊的拍攝對象(如易化的冰淇淋、總沉入鍋底的蝦滑),也讓馬也頗費心思。
龍雲是一位環球旅行博主。她和她的丈夫都是攝影師。他們用鏡頭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在長達800天的蜜月旅行中,他們去了三十幾個國家,總行程十萬英里。
上海攝影師余儒文喜歡登高拍攝。他把它稱之為爬樓攝影。出於對這座城市的熱愛,他慢慢攀爬上海的一座座摩天大樓,從獨特的視角記錄他眼中的“魔都”,留下上海飛速發展的印記。
時貝品牌的創始人王曉佳説,奢侈品是時間,是記憶。王曉佳用她對美與生活方式的獨特理解,探尋中國審美對歐美的久遠影響。
如果説居室空間布局設計是一個故事,那麼居室空間設計師就是一名翻譯。為了愛情來到上海的居室空間設計師阿爾貝托·凱奧拉沒有想到機遇在那裏等候着他。
什麼樣的兒童繪本才能提起孩子的興趣呢?插畫家熊亮跳出成人思維思考並創作兒童繪本,力求保留兒童的想法和眼光,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們理解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安妮莉絲·查雷克是一名現代舞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來到了上海。她把在上海的所見所思編入舞蹈,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上海、感受上海。
40平米的房間,人如何與23隻貓和兩條狗一起生活?建築設計師張海翱用他的智慧解決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生活空間難題。
緊隨着祖父的腳步,安德烈亞來到了嚮往已久的上海。他用運動與這個城市和這裡的人結下了深深的情誼。
格洛裏亞娜是哥斯達黎加人。她19歲來到中國,在上海已經生活了十多年了。她開了一家名叫“派對盒”的公司,為上海本地和國外的孩子們舉辦生日派對。她説,是中國給了我機會。
在不遠的將來,什麼工作最熱門? 銀行家?律師?不一定。醫生?工程師?也許。我們最缺不了的是誰?農民。從投行家到城市農民,他的故事代表了一種趨勢。
竇譽笙是一名在西方長大的華人設計師。他説,他被吸引來到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工作機會,更是因為中國文化。
米洛1997年開始在中國工作。在他生活的上海,幾乎每個人都在進行創意思考,幾乎每個人都在尋求創新。
有這樣一群人在四處奔走,幫助制定政策,提出解決方案。對他們來説,這不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項個人使命。當過記者的王彬彬就是他們中的一位。
在上海,一個名叫白麒柏的意大利人經營着自己的功夫道館。從上門挑戰到前來學習,越來越多的人跟隨着這個外國武術教練學習實用咏春拳。
小豬短租聯合創始人陳馳説,住房短租讓大家共享彼此房屋,創造一種新的住店體驗,使人和人之間的分享變得更容易。
生活在消費導向型的社會,我們是不是都遇到了一種特殊的困擾?我們以為擁有越多,快樂越多,可事實是這樣嗎?
無論你身處在城市的哪個角落,30分鐘內一瓶來自歐洲的葡萄酒就能送到你的手邊。中國數字&&的迅猛發展,為歐洲葡萄酒在中國拓展業務創造了極佳機遇。
趙南説,中國是一個很大的電影市場。很多好萊塢電影到中國來,正需要他們的中國風海報。趙南説,他要把中國的海報製作提高到世界級別。
北京現在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已經很少見了。但在老北京胡同裏,有一群人試圖通過對歷史建築的修復和改造,鎖住時光的痕跡,留住歷史的記憶。
朱輝的“玩具屋”,是每一位租客的心靈港灣。朱輝收集的玩具,大大小小,大概有上萬件。
2015年,劉陽的兩款奶酪在法國圖爾舉辦的世界奶酪大賽上獲得金獎。他説,特別希望有一天,法國的奶酪愛好者也可以嘗一嘗中國的風土做出來的奶酪的味道。
柳巴喜歡北京多元的文化。她説,老北京和新北京的融合碰撞是這座城市鮮明的特徵。她的作品裏既有胡同裏的北京大院,也有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
黃宗敏是一名企業家,更是一名老爺車收藏發燒友。他最喜歡幹的就是收集、修復和推廣中國的紅旗老爺車。
楊光説,當他自由潛時,感覺自己就像周邊的海洋生物一樣,成為了大海的一部分。而他也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到了真正的自己。
李景亮説,一路走來付出了很多,很艱苦但也很開心,能代表中國比賽自己非常驕傲。
“少年派”助學計劃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小學提供平板電腦,引導學生正確、充分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記錄自己的生活,觀察身邊美好的事物,讓他們認識到主動創造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