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鑒·以色列|記者觀察:久處“戰爭狀態”,以色列國內暗流涌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10 16:33:53
來源:新華社

列國鑒·以色列|記者觀察:久處“戰爭狀態”,以色列國內暗流涌動

字體:

  新華社耶路撒冷4月10日電(記者王卓倫)2023年10月7日爆發的新一輪巴以衝突已經持續半年。以方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造成超過3.3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近200萬人流離失所。以方除約1200人死於哈馬斯10月7日發動的突襲,另有600余名士兵在加沙地帶作戰中死亡。

  4月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特拉維夫附近的一個軍事基地講話。新華社發(以色列政府新聞辦公室供圖)

  衝突仍未徹底停火,外溢效應卻已在中東多地凸顯。以色列軍方稱同時在“七條戰線”作戰,可謂內憂外困。“戰爭狀態”延宕之下,以色列國內民意“右轉”,政治經濟社會暗流涌動,危機持續積聚……

戰火延燒

  4月7日,在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整整半年的節點,以色列政府突然從加沙地帶南部撤出主力部隊,僅留一個旅的兵力。以軍稱,撤軍屬戰術調整,為日後進攻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在加沙地帶最後據點拉法做準備。

  這是4月7日拍攝的加沙地帶和以色列邊境以色列一側的以軍部隊。新華社發(賈馬爾·阿瓦德攝)

  36歲的伊多供職於一家智能交通軟體企業。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與千千萬萬以色列普通人一樣,伊多第一時間就響應政府徵兵號召上了戰場。不過,伊多原本以為戰事兩個月左右就能結束,沒想到至今也未徹底平息。

  衝突爆發初期,以色列政府動員36萬名預備役軍人,是建國75年來“最大規模預備役徵召行動”。記者採訪過的許多以色列人都被拉去前線。與他們交談時,記者發現,很多人對捲入這場戰事抱持矛盾的心態:一方面,他們認為在國家安全遭受嚴重威脅之際,自己理應全力為國而戰;另一方面,他們也因軍事行動導致大量平民傷亡而深感不安。

  這是4月1日在加沙地帶拉法一家醫院拍攝的悲痛的人們。新華社發(哈立德·奧馬爾攝)

  3月20日,以色列國防部長約亞夫·加蘭特在國防部年度規劃會上説,今年是以色列的“戰爭之年”,也是“決勝之年”,務必實現在加沙地帶軍事行動的目標,以贏得最終勝利。為確保以軍軍力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優勢”,全國範圍內各階層民眾需要被廣泛動員,正規軍和預備役士兵將“共同盡責”。

  以軍現役部隊約為17萬人,預備役約為50萬人。絕大多數以色列公民年滿18歲時須強制服義務兵役(女性服役兩年、男性服役三年)。此後,男性公民轉入預備役,每年須服役幾個星期。由於加沙地帶戰事以及多線作戰需要,今年預備役服役期或將增加。伊多説,他已接到電話,隨時準備再次應徵歸隊。

民意右轉

  本輪巴以衝突持續的時間已超過除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外歷次中東戰爭,傷亡規模則超出歷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7日談到從加沙地帶大規模撤軍時稱距取得最終勝利僅“一步之遙”,但以軍總參謀長赫齊·哈萊維卻“唱了反調”——“我們離收手還早得很”,在加沙地帶的行動將是“一場持久戰爭”。伴隨國家“戰爭狀態”的持續,以色列國內民意也在進一步“向右轉”。

  4月7日晚,大批民眾在耶路撒冷舉行集會,要求以色列政府盡快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協定,讓被扣押的以色列人盡快獲釋。新華社記者陳君清攝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曾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以色列左翼人士在本輪衝突爆發後立場動搖。以色列第十二頻道民調也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以色列人承認在本輪衝突爆發後立場“向右”,只有6%的受訪者&&“向左”。特拉維夫大學的民調發現,2023年11月,支持“兩國方案”的以色列人比例較此前進一步下降,低於受訪者總人數三分之一。

  在這場衝突中,以色列猶太人與佔全國人口比例五分之一的阿拉伯人的關係也備受關注。儘管目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總體保持克制,但不可否認的是,加沙地帶戰事對以色列經濟已經且必將産生重大和長期影響,勢必導致處於相對弱勢的阿拉伯群體受到更大衝擊。隨着經濟形勢持續惡化、社會矛盾激化,阿猶關係會否打破相對平穩難以預料。

  3月27日,以色列安全人員在以色列北部城市謝莫納檢查一處遭火箭彈襲擊的建築。新華社發(阿亞爾·馬戈林攝/基尼圖片社)

  以色列當前面臨“七條戰線”威脅,除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抵抗組織的威脅外,北部有黎巴嫩、敘利亞境內武裝組織,東南有也門胡塞武裝,東部還面臨伊朗以及伊拉克境內武裝組織的威脅。以色列區域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尼姆羅德·戈倫對記者&&,“七條戰線”威脅皆源於加沙地帶軍事行動,只要以方收手,其他威脅就會顯著降低甚至消失。然而,如果不徹底消滅加沙地帶的哈馬斯,以色列人的不安全感就不會消解。

  4月5日,人們走在耶路撒冷老城。新華社記者陳君清攝

  本輪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政府和軍方反復強調加沙地帶軍事行動必須實現三大目標:消滅哈馬斯、解救所有被扣押以方人員、加沙地帶不再對以構成安全威脅。然而,以色列民意是否支持“戰鬥到底”,恐怕難有定論。衝突爆發後,內塔尼亞胡領導的極右翼政府支持率持續走低,同時左翼人士的話語空間也遭進一步擠壓。阿里爾大學高級講師加迪·希特曼對記者説,當以色列國家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時,左右翼的界限變得模糊甚至不再重要。

  《紐約時報》文章認為,“對巴勒斯坦人採取更強硬立場,使以色列成為更軍事化的國家”似乎已成為以色列全民共識。

危機四伏

  近幾週,特拉維夫、耶路撒冷、海法、貝爾謝巴等地多次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集會,矛頭直指總理內塔尼亞胡。示威者高呼“內塔尼亞胡下&”,要求立即結束加沙地帶戰事、救回所有被扣押人員,提前舉行原定於2026年的議會選舉。

  4月7日晚,大批民眾在耶路撒冷舉行集會,要求以色列政府盡快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協定,讓被扣押的以色列人盡快獲釋。新華社記者陳君清攝

  頻繁爆發的反政府集會,是以色列當前社會不斷撕裂的“縮影”。內塔尼亞胡2022年12月出任總理以來,他領導的極右翼政府致力推動司法改革,相關措施包括允許議會以簡單多數否決最高法院決定、賦予政府在任命法官方面更大權力等。上述措施公布後立即觸發國內大規模抗議浪潮。反對者指認政府推動司法改革將令總理掌握更多權力,內塔尼亞胡甚至可能借此打壓針對他本人涉貪腐的司法訴訟。迫於各界壓力,內塔尼亞胡去年3月底宣布推遲司法改革。

  2月7日,在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總理辦公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新聞發布會上講話。新華社發(馬克·伊斯拉埃爾·塞勒姆攝/基尼圖片社)

  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內塔尼亞胡宣布國家進入“戰爭狀態”並組建戰時內閣,權力高度集中。以色列國內左翼與右翼矛盾、世俗與宗教矛盾暫時擱置。然而,隨着加沙地帶戰事久拖不決、被扣押人員遲遲未能獲釋、經濟和民生受到重創、軍事行動導致大量巴方平民傷亡、以色列國家形象嚴重受損、外交“四面楚歌”“眾叛親離”等,以色列國內各類矛盾再度激化、社會撕裂進一步加劇,內塔尼亞胡政府實已處於民意的“火山口”。

  4月7日晚,大批民眾在耶路撒冷舉行集會,要求以色列政府盡快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協定,讓被扣押的以色列人盡快獲釋。新華社記者陳君清攝

  對深陷危機的內塔尼亞胡政府而言,加沙地帶軍事行動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關乎其政權存廢。在這個角度,便不難理解內塔尼亞胡政府為何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而執意將加沙地帶軍事行動進行到底。“破釜沉舟”之舉或能令其“置之死地而後生”,然而更大危險在於,當“戰爭狀態”持續延宕,這場衝突對以色列政治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及對國民心態的強烈衝擊,導致該國各種暗流涌動、內部危機重重。

【糾錯】 【責任編輯:余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