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強勢斡旋,俄羅斯能否為納卡帶來持久和平
2020-12-08 08:22:53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明斯克小組共同主席國俄羅斯、美國、法國三國外長/副外長近日發表聯合聲明,呼吁外國雇傭兵立即撤離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三國敦促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利用當前停火,在歐安組織明斯克小組共同主席國主持下,就達成長久、可持續的和平協議進行談判,並呼吁包括聯合國相關機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在內的國際社會採取具體措施,通過協調一致的方式改善納卡地區及其附近地區的人道主義狀況。納卡地區和平曙光初現。

  自9月27日起,外高加索國家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納卡地區進行了歷時45天規模大、烈度強的武裝衝突。11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及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納卡地區的全面停火于11月10日生效,亞、阿保持已經佔領的陣地並交換戰俘,俄維和人員進駐衝突區域。與10月10日、17日、26日雙方衝突“三停三起”不同,此次停火協議達成讓納卡衝突戛然而止。

  此間觀察家指出,納卡衝突“勝負已分”。從衝突方來看,阿塞拜疆將從亞美尼亞手中“收回”1994年失去的大部分納卡土地。在衝突方之外,土耳其雖因明確支援阿塞拜疆而一定程度上成為贏家,卻因無法進入納卡而“留有遺憾”;法國、美國兩個歐安組織明斯克小組成員對解決衝突貢獻不大;與之相比,俄羅斯不僅“決定性”地促成停火,且作為唯一被阿塞拜疆、亞美尼亞以及未被承認的“納卡共和國”獲準到納卡“維和”的國家,掌握了撬動外高加索地區地緣政治的杠桿。

  在外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是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以及聯合防空體係成員,是俄羅斯的“盟國”。納卡戰火爆發之初,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曾屢次主動致電普京,希望獲得來自俄羅斯的軍事、政治援助。不過,在納卡衝突的45天裏,俄羅斯保持事實上的“中立”。公開講,只有亞美尼亞本土遭到攻擊,俄軍才能履行對于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成員國亞美尼亞的安全義務,而進入納卡則需要獲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兩國的共同“邀請”。私下看,保持“中立”可以使俄在外高地區的利益最大化,一是亞美尼亞帕希尼揚政府上臺後奉行“疏俄親美”政策,早已令俄感到不快;二是俄阿近年來經濟軍事聯繫日益緊密,幫助亞美尼亞、打擊阿塞拜疆不符合俄利益;三是如果俄武力介入納卡衝突,不僅與土耳其發生對抗,還可能招致美西方輿論攻擊,進一步惡化俄國際和地區環境。

  作為一個歐亞地區乃至全球性大國,俄羅斯不會永遠保持“靜默”,任由外高加索地區發生新的人道主義災難。11月8日,阿塞拜疆軍隊佔領納卡地區重鎮舒沙,令距此僅有15公里的納卡首府斯捷潘納克特危在旦夕,俄輿論一片嘩然。而俄軍一架米-24直升機11月9日在亞阿邊界亞方一側被阿軍方誤擊墜毀、造成兩名機組人員死亡和一人受傷的突發事件,則直接催生了當日的三國聯合聲明。

  “強勢”介入納卡衝突,不但有助于提升俄羅斯在亞阿兩國、歐亞地區乃至全球的聲望,還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地緣戰略意義。俄調解納卡衝突,獲得亞、阿兩國領導人的一致肯定,佔有法理基礎和道德高地。這不僅結束了造成5000多人死亡、近萬人受傷的大規模流血衝突,而且還為亞阿關係恢復正常及為最終解決納卡問題創造了條件。正如普京所説,對于與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擁有上百年緊密聯繫的俄羅斯而言,“解決納卡衝突,具有特殊價值、特殊意義及特殊作用”。

  俄羅斯開始對納卡地區實施救援行動,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11月20日,由俄國防部主導的跨部門人道主義響應中心正式運作,開始承擔恢復納卡地區和平生活,幫助難民重返家園、恢復民用基礎設施、分發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協助亞、阿相關部門同國際人道主義機構開展合作等人道援助任務。迄今,俄外交部等同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世界糧食計劃署、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密切協作,在積極幫助因戰火逃離的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人重返家園的同時,有效避免了納卡地區新的難民潮出現。

  據俄亞阿三方聯合聲明,俄維和部隊將在納卡駐扎5年,如果亞阿兩國無反對意見,期滿後將自動延長。截至11月20日,俄軍機執行250架次飛行任務,運送了1960名軍人和552件裝備,在納卡地區設立了23個觀察點以監督停火。由此,俄軍在蘇聯解體29年來首次在納卡地區駐扎。以此為契機,俄羅斯不僅掌握了解決納卡問題的鑰匙,而且還順勢進入了具有重要地緣戰略價值的外高加索。

  在外高加索,俄羅斯同另一個地緣戰略“玩家”土耳其則是有鬥爭、有妥協。一方面,堅決拒絕土耳其染指納卡“維和”,堅持只有俄軍維和人員駐留納卡地區;另一方面,為確保地區穩定,同意與土耳其聯合組建監測中心並使之盡早投入運轉。過去兩個月,俄羅斯只是將有關調解情況通報給美、法,後者在此次納卡危機調解中被邊緣化。要知道,作為歐安組織前身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在俄羅斯倡議下于1992年成立了由12國組成的明斯克小組,俄羅斯、美國、法國擔任共同主席國。

  分析人士指出,俄亞阿三方達成的停火協議制止了納卡流血衝突,規定亞美尼亞撤軍以及難民返回,卻未明確有爭議的納卡最終地位,外高地區“火藥桶”的引信並未拔除。其一,阿塞拜疆在軍事上的全面勝利並未獲得俄羅斯的認可,沒有得到對納卡的實際控制權,俄阿雙方互信維持多長存在疑問。其二,亞美尼亞政局不穩,何種程度上履行撤軍、交地以及未來是否反悔也未可知。其三,土耳其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強,向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滲透動作加快,是否遵守當前停火條款的調控機制及將如何影響維和行動也暫無答案。(韓顯陽)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新 余申芳
載入更多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初冬時節景如畫
初冬時節景如畫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920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