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通訊:急人所需 授人以漁——中國農技援助項目改善薩摩亞人“果菜籃子”
2019-10-21 15:28:4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阿皮亞10月21日電 通訊:急人所需、授人以漁——中國農技援助項目改善薩摩亞人“果菜籃子”

  新華社記者鄭昕 張永興 邰背平

  10月的薩摩亞驕陽似火。在距離首都阿皮亞市中心約40分鐘車程的阿雷沙村,身材高大的農場主約翰·馬普蘇抹去額頭的汗珠,又繼續費力地彎下腰,採摘橄欖球般大小的中國圓茄子。

  “我在這裏務農30年,以前種的當地長茄子根本賣不出價錢。中國的專家們給了我這個品種後,現在剛採下來就全被阿皮亞各家酒店包圓了。”他説。

  作為中國與薩摩亞政府間合作歷史最悠久的項目之一,中國農業專家們扎根薩摩亞近10年,在田間地頭描繪出一幅兩國友誼的圖景。他們的示范與培訓,提升了當地農業生産水準,培養出農業生産好手,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更豐富了當地人的“果菜籃子”。

  作為該國的支柱産業之一,農業每年為薩摩亞貢獻約10%的國內生産總值,提供70%的就業崗位。但由于農業生産方式與技術落後,薩摩亞依舊需要進口大量的農産品。薩摩亞農業和漁業部統計數據顯示,該國每年食品進口總額佔全國進口總額的四分之一,其中,大米、小麥和食糖等全部依賴進口,優質蔬菜水果等也靠進口維持。

  2010年起,作為中薩政府間合作項目,由湖南省農業對外經濟合作中心負責實施的中國援薩農業技術援助項目啟動。“薩摩亞並非不適合農業生産,只要跟對路子、找準方法,這個國家不僅可以讓老百姓吃飽、吃好,還可以把特色農産品賣到海外賺外匯。”中國援薩農業技術援助項目專家組組長劉知文説。

  經過多年的合作與交流,中國專家們克服了當地農業底子薄、溝通不便、“水土不服”等主客觀困難,邊研究、邊示范、邊培訓,摸索出了一套以迴圈農業、生態農業和綠色低碳農業為指導的係統,在當地推廣“種、養、沼”一體化、熱帶大棚蔬菜種植、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並試種了40多個作物品種,目前已有15個通過了當地政府的審定登記。

  薩摩亞農業和漁業部作物局駐中國示范農場高級專家肯尼蒂·拉瓦薩告訴記者,經過了多年試驗,這些技術與品種都十分適合耕地有限但又氣候條件嚴苛的熱帶島國。“中國專家們在合作中教會了我們很多現代化種養殖的經驗。”他説。

  記者20日造訪這座示范農場時,看到新鮮的黃瓜、西瓜、南瓜、青椒、茄子等作物在陽光下茁壯成長。劉知文説,在中國的品種到來之前,這些蔬菜水果有些在當地根本就沒有生産,有的品種也是個頭小、味道差、抗病害能力低。

  如今,中國專家通過設施建設與技術應用相結合、示范農場與示范農戶相結合的方式,已在薩建立1個示范農場、9個農業站和100個示范農戶的農業推廣體係,並累計對7000多人次進行了技術培訓。這些農民中很多人都已成為該國農業主力軍和致富帶頭人。

  馬普蘇就是其中一位。作為合作項目的商業示范農戶,他清楚記得在中國蔬菜品種進入薩摩亞之前,吃蔬菜在當地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當時每公斤青椒要將近50塔拉(約合130元人民幣),西瓜一個要150塔拉(約合390元人民幣),在運用中國技術的農産品進入市場後,“現在這些都便宜了三分之二”。

  盡管價格降了下來,但馬普蘇收入反而增加許多,因為吃得起的人更多了。“中國讓更多薩摩亞人吃到新鮮蔬菜和水果,也給了我的農場機會。我希望專家們可以繼續慷慨地提供新技術。”馬普蘇説,他從項目援助的兩個育苗大棚中嘗到甜頭後,今年一口氣又買了10座,目前已經搭起5座。

  在第三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舉行期間,“薩摩亞作物品種試驗站”在中國援助項目的示范農場中正式揭牌,標誌著兩國農業合作繼續朝示范化、學術化的方向邁進。

  “我們不賣一根黃瓜、一個茄子,卻讓當地人靠中國技術和種苗改變了生活。我們通過一個項目帶動一個國家飲食結構改善,通過培養一批人才帶動一方老百姓提高收入。”劉知文自豪地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吳咏玲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新疆且末縣第十屆紅棗豐收節開幕
新疆且末縣第十屆紅棗豐收節開幕
江蘇徐州:馬陵山上景色美
江蘇徐州:馬陵山上景色美
河北涉縣:紅葉染太行 金秋美如畫
河北涉縣:紅葉染太行 金秋美如畫
千年古鎮靜候前沿盛會
千年古鎮靜候前沿盛會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13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