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稱,近日,美國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北極鑽取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小的塑料碎片。日益嚴重的塑料污染已至地球最偏遠的水域,給人們敲響警鐘。人類活動和洋流運動導致北極地區垃圾聚集,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北極塑料污染嚴重
據路透社報道,瑞典“奧登”號破冰船7月18日搭載由美國科學家主導的一個小組,沿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航行,展開為期18天的“西北航道”探險項目。研究人員乘直升機在浮冰上着陸,在蘭開斯特海峽4個地點鑽取18根最長2米的冰芯,其中肉眼可見不同形狀和尺寸的塑料顆粒和纖維。
科學家認為,那些冰芯形成至少已有一年,這意味着污染物可能從更接近北極的水域漂浮到蘭開斯特海峽。他們原本以為加拿大北極地區的這片孤立水域可能不會受到漂浮塑料的污染。
除了冰芯,北極的雪花中也被檢測出大量微塑料顆粒。微塑料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是一種擴散污染的主要載體。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近日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在被視為世界上最後的“原始”環境之一的北極,每公升雪花中的微塑料顆粒也超過1萬個。這意味着人們在北極地區也可能吸入空氣中的微塑料。
這不是人們在北極地區第一次發現塑料污染。早在今年2月,據英國《衛報》網站報道,對加拿大北極地區利奧波德王子島上的鳥蛋進行檢測中,首次發現了比塑料更具有柔韌性的化學添加物質。
人為因素更為突出
北極地區為何存在如此多的微塑料顆粒還是一個謎。研究人員推測,一些污染可能是船隻在冰面上摩擦造成的,一些可能來自風力渦輪機。德國和瑞士科學家8月14日根據取自北極、瑞士阿爾卑斯山和德國積雪樣本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北極發現的大量微塑料有很大一部分很可能是從空中被帶到那裏的,微塑料被風吹到很遠的地方,並在下雪時落下來。
人類活動造成了塑料污染,而洋流運動和水體交換則導致塑料污染範圍的擴張。“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域有重要的海上航道,比如格陵蘭海、巴倫支海等。海上船舶通行排放的塑料垃圾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漂流,最後聚集在海灣角,或者沉到洋底。”上海交通大學極地與深海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薛桂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分析,“洋流運動使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形成了一個傳送帶。北極環境比較特殊,處於這一傳送帶的末端,形成一個死角,所以容易聚集塑料垃圾。”
據法新社報道稱,全球每年有超過3億噸塑料産生,而海洋上漂浮着至少5萬億個塑料碎片。聯合國估計,迄今為止已有1億噸塑料傾倒進全球海洋。全球塑料污染的範圍遠比人們想象得更大,兩極地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塑料污染。
治污亟須全球合作
北極被稱為地球的溫度計,對全球氣候和環境具有決定性作用。不僅如此,北極地區海洋污染還會直接對整個生物鏈造成威脅。
“有的塑料垃圾被海洋生物吞食後,會進入生物鏈不斷循環。人類食用帶有微塑料的海鮮後,微塑料會在體內留存下來,其潛在危害只有在人生病時才會顯現。”薛桂芳對此&&擔憂,“科學家證實,目前塑料已經存在於海洋生物鏈中。塑料污染的源頭是人類活動,也將反作用於人類身上。”
人類已開始採取行動。今年,接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冰島將把關注焦點放在包括塑料污染在內的北極海洋環境上,理事會下設北極污染物行動計劃工作組。薛桂芳提到,目前北極理事會在積極討論相關議題,未來有望制定限制塑料使用的相關協定,努力改善北極環境。
然而,北極地區的相關法規目前仍比較分散,沒有像南極一樣綜合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薛桂芳&&:“雖然各國正在積極採取相關措施限制塑料的使用,靠近北極的北歐國家也採取了更嚴格的措施,但僅依靠相關國家的努力遠遠不夠,還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