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特稿:願每個孩子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寫在2019年世界難民日之際
2019-06-19 21:59:5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特稿:願每個孩子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寫在2019年世界難民日之際

  新華社記者

  面對拍攝身份證明照片的鏡頭,在攝影師開導勸説下,扎因·拉菲亞勉強擠出一絲微笑,滿是憂鬱的小臉現出些許光亮。

  這是影片《何以為家》片末一幕,敘利亞小難民扎因的微笑——他在影片中唯一的一次微笑,讓銀幕前很多人落淚。

  《何以為家》講述了避難鄰國黎巴嫩的扎因和家人在貧民窟的苦苦掙扎。雖為影片,卻取材于敘利亞內戰的殘酷現實。

  何以為家

  看過影片的很多人會驚嘆于飾演扎因的小演員的演技,卻不知道小演員就是扎因本人,一個生于2004年的敘利亞小難民。

  扎因的生活因這部《何以為家》發生變化,他和家人也得以移民挪威。然而,仍有千千萬萬小扎因在為“家”而顛沛流離。

  據聯合國難民署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最新統計,全球范圍內有708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其中包括4130萬名境內流離失所者,2590萬名難民以及350萬名尋求庇護者。

  ——“我們正在見證著有記錄以來最高的流離失所水準。”

  ——“每兩秒鐘就有一人因衝突或迫害而被迫流離失所。”

  ——“在2590萬名難民中,超過半數的人年齡不足18歲。”

  來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相關報告則顯示,全世界約有2800萬名兒童因被卷入衝突而被迫離開家園,其中1700萬人在其國內流離失所,1000萬人成為難民,100萬人正在尋求庇護。

  報告指出,被迫離開家園的兒童飽受衝突和暴力創傷,在逃亡途中又面臨溺亡、拐賣、綁架、強暴甚至殺害等危險。遠走他鄉後,他們同樣遭受排擠和歧視。

  “逃亡的路上,處處是死亡,你能聞到死亡的味道。”回憶七年前從敘利亞霍姆斯逃到黎巴嫩貝魯特時的場景,50多歲的艾哈邁德·阿巴斯唏噓不已,言語中流露出對當時情景的恐懼。

  帶著一家人在貝魯特東南郊一座小鎮艱難度日的阿巴斯説,“我無時不想回到敘利亞……我不停問自己,為什麼我是難民,為什麼我們就是這樣的命,為什麼我們要逃出自己的國家?”

  “我想家,太想回去了……這麼多年,我沒有一天是開心的……”阿巴斯的女兒雅斯敏哭著説。七年來,她沒有交過什麼朋友,強烈的被疏離感令她臉上很難現出這個年齡應有的光彩。

  有家難歸

  很多人,迫于戰火或者危險而匆匆離開故土之際,會從家中帶走一個物件——一把鑰匙,一紙房契,一張照片……這樣做,無非是要讓自己心中存下一個希望:有朝一日,我要回家!

  90歲的蘇萊曼·伊斯利曼·阿布·納姆斯一直念念不忘約旦河西岸的老宅子。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他與家人扔下所有家産,拿著鑰匙,跋涉三天三夜,進入加沙。

  71年過去,納姆斯兩腳從未邁出過加沙。如今,老人已經走不動了。他從抽屜裏翻出那把鑰匙説:“我經常反覆跟孩子説起家鄉,我要把家鄉深深種在他們心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緣起中東戰爭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堪稱“老大難”。僅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注冊的巴勒斯坦難民就多達540萬人。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問題至今看不到解決的希望。

  相比之下,敘利亞等國難民危機有可能隨著形勢好轉而有所緩解。但是,如果不能處理好導致問題發生的多種因素,協調好來源國、過境國、接收國等多方利益,難民問題就難以得到妥善解決。

  以敘利亞為例,2011年內戰爆發後,數百萬人逃往黎巴嫩、土耳其、約旦等國及部分歐洲國家。作為鄰國,400多萬人口的黎巴嫩接收了100多萬名敘利亞人。由此引發的後果是,黎巴嫩勞動力市場競爭加劇,進而導致失業率激增、貧困程度加劇、安全形勢惡化。類似情況,在部分其他難民接收國都有不同程度體現。

  如今,盡管敘利亞局勢出現一定程度好轉,一些避難周邊國家的敘利亞人開始陸續返鄉,但是更多的人則因過于貧困或擔心戰火重燃而不願回國。

  歸家之鑰

  巴勒斯坦老人納姆斯把鑰匙交給孩子,也許想要傳遞一種希望。但事實是,這種希望此刻並不現實——這把鑰匙並不能幫助孩子們回到闊別的家鄉,打開家門。

  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全球治理體係和多邊機制受到衝擊。如此形勢下,那把事關個人、家庭、國家乃至人類未來的鑰匙在哪裏?

  難民問題不僅衝擊著相關國家的政治秩序、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也威脅著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的和平、安全和發展,任何國家既不能置身事外、也無法獨力應對,唯有依靠國際合作。

  首先,國際社會要在聯合國框架下制定和實施全面係統的解決方案,充分發揮聯合國難民署、國際移民組織等機構協調作用。其次,相關國家應在政策制定、社會保障等方面妥善安排,拓寬合法移民渠道,攜手打擊偷渡、人口販運、恐怖主義等行為。

  更要看到,戰亂衝突、貧窮落後是導致人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最重要原因,實現和平、推動發展才是根本出路。國際社會應推動難民來源國各當事方通過對話解決爭端,並幫助這些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妥善安排難民早日返回家園。

  難民問題是一場人道主義危機。那些在顛沛流離中遭受踐踏的尊嚴、無助而逝的生命,一次次地拷問著人類社會的良知。

  艾蘭·庫爾迪,3歲敘利亞男孩,隨父親從土耳其偷渡希臘時不幸殞命地中海。孩子小小身體蜷伏沙灘的照片令人垂淚。

  是否還記得那個可愛的敘利亞失明女孩安薩姆?記得她與小夥伴們在大馬士革近郊一片廢墟上演唱的那首《心跳》?

  “在戰火的摧殘中,我們的傷口很深,

  我們雖是孩子,但是呼喊發自心底。

  我們想涂抹恐懼,用最響亮的聲音,

  用吶喊,用歌聲,帶來改變。

  希望有人能夠聽到,

  我們想要童年再次回歸。

  ……”

  願每個孩子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執筆記者:蔣國鵬;參與記者:辛儉強、胡冠、閆珺岩、王雅晨、趙悅、李良勇)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希臘克裏特島幹尼亞風光
希臘克裏特島幹尼亞風光
陜西洛南:周灣蒼鷺千姿百態
陜西洛南:周灣蒼鷺千姿百態
一片林·一群人·40年守護
一片林·一群人·40年守護
國際油畫展“添彩”中俄博覽會
國際油畫展“添彩”中俄博覽會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64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