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寰球觀察】“一帶一路”倡議:和平、合作之路
2019-06-13 08:00:2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滕建群

  近百年來,地緣政治學家總習慣于從地理角度描述如何控制世界。當下,美國部分政客和智庫認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舊地緣政治學説的翻版,目的是借此控制世界,各國必須加以抵制。這種説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地緣政治學説興起于19世紀工業革命後期。人們發現,海洋、陸地及海陸交界處成為國家發展的集中區,也是控制世界的要地。美國馬漢提出海洋是世界舞臺中心,誰掌握海洋,誰就控制世界經濟和安全命脈,進而控制世界。英國麥金德把歐亞大陸稱為“心臟地帶”,提出控制該地帶,便可控制世界。美國斯皮克曼認為,歐亞大陸邊緣地帶才是世界主導權之爭要害,指出誰控制邊緣地帶,誰就將控制世界。

  地緣政治學説成為大國爭奪霸權的理論基礎。二戰爆發,美國羅斯福總統擔心軸心國控制歐亞大陸,稱“如果德國戰勝,美國應幫助蘇聯;如果蘇聯戰勝,美國就幫助德國,讓它們去廝殺,殺得越厲害越好。”喬治·凱南在描述“心臟地帶”的意義時説,蘇聯“在他們認為時機適合和有希望成功的一切地方作出努力,來推進蘇聯政權的疆界。一個潛在的蘇聯政治力量擴張到新的地區,其他地方隨時都可發生問題”。

  冷戰後,美國提出“由海向陸”戰略。美國海軍大洋交戰並控制公海的任務轉變為控制沿海區域。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均利用海上優勢,先掌控海陸交界處,進而對陸地目標發動打擊,達成戰略目的。傳統地緣政治學説在于,以某一空間為基本點,成為國家追求成為帝國、進行殖民掠奪和擴張侵略,直至戰爭服務的理論基礎。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學説,它聚焦經濟合力,不以追求對某一地域控制為出發點,倡導“共商、共建、共用”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該倡議既是有形的道路,也是合作精神,各國自願參加,共同努力,分享成果,謀求共同發展。該倡議主張國家間要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帶一路”貫穿歐洲、亞洲和非洲。一頭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根本變化,是世界經濟發動機,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另一頭是歐洲發達國家群,中間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一帶一路”倡議是包容和開放的;建設過程中,不是中國一家獨奏,而是參與國家合唱。該倡議已納入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中。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曾説:“作為意大利人,這是歷史性記憶。當年的‘絲綢之路’,從威尼斯到中國,而現在(絲綢之路)又回來了。”

  進入21世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進程加快。這個時代遠遠超出“地理+政治權力”交匯,而是相互聯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絕不是傳統地緣政治學説的翻版,不是在為中國稱霸世界提供理論支撐,更不是簡單陸權和海權或者邊緣地帶理論的實踐。

  第一,它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世界多極化使任何國家不能像過去那樣唯我獨尊,單打獨鬥。經濟全球化讓各國在世界産業鏈條上的位置環環相扣,相得益彰,國家間經濟生活相互依存度空前加深。社會信息化讓資源、資本、人才、資訊、市場配置加速演化,閉關自守只能是與世界脫離。文化的多樣性也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增彩,一枝獨秀難以長久。“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第二,它秉持開放的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係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準、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第三,它提出充滿中國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將為世界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期,不同國家採取不同應對姿態。現任美國政府上任後,頻繁退群,表現出狹隘的單邊主義傾向,發起貿易摩擦,令國際社會深感寒意。在這樣背景下,諸如“一帶一路”的中國方案顯得尤為重要和珍貴。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彭瑩 余申芳
【寰球觀察】“一帶一路”倡議:和平、合作之路-新華網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43121015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