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3月21日電 國際觀察:臉書醜聞為“通俄門”添“門中門”
新華社記者 孫丁 劉陽
美國社交媒體&&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21日承認,該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了錯誤。
這是他首次回應近期曝光的5000萬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這些數據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被用於為特朗普助選。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特別檢察官米勒主持的“通俄門”調查暫未找到俄羅斯助特朗普競選的“實錘”,而此次臉書“洩露門”或為“通俄門”調查提供突破口。
“洩露門”或成突破口
美國和英國多家媒體日前報道稱,名為“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公司2016年6月起受雇於特朗普的總統競選團隊。這家公司獲取了5000萬臉書用戶的數據,隨後分析數據、建立模型,試圖利用大數據技術影響美國總統選舉結果。
近日,英國一家電視台播出了記者暗訪劍橋分析公司首席執行官尼克斯的視頻片段。在該片段中,尼克斯稱,特朗普競選團隊的所有數碼競選活動全部由劍橋分析公司完成,特朗普競選獲勝,該公司功不可沒。
節目播出後,劍橋分析公司暫停了尼克斯的職務,並&&他所説內容不代表該公司的價值觀和實際運作。該公司還辯稱,向特朗普競選團隊提供的服務並沒有使用臉書用戶數據。特朗普競選團隊也稱,其使用的選民數據主要來自共和黨全國委員會。
據美國媒體報道,特別檢察官米勒的團隊目前已要求劍橋分析公司上交有關文件,配合“通俄門”調查。
米勒今年2月以涉嫌干擾美國大選為由,起訴13名俄羅斯公民和3個俄羅斯實體,指控他們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利用臉書等社交媒體&&向美國用戶散佈旨在製造政治和社會分歧的內容。
分析人士指出,“洩露門”與“通俄門”之間的關係或成為米勒下一階段調查的重點,包括劍橋分析公司如何使用臉書用戶數據助選特朗普,以及這些數據是否被分享給俄方、以便俄方更有針對性地向美國選民投放消息等。
米勒調查越挖越深
“洩露門”曝光正值特朗普首次直接將矛頭指向米勒之際,外界十分關注他是否會解職米勒並叫停“通俄門”調查。
自去年5月被任命為特別檢察官後,米勒主持的調查工作一直有條不紊地展開並逐漸涉及特朗普競選團隊的核心圈。
據美國媒體報道,米勒已要求特朗普集團上交與俄羅斯相關的一些文件。這是外界首次獲悉米勒調查直接觸及特朗普的家族企業。特朗普曾警告米勒,家族財務屬於“紅線”,調查不要超過對俄關係的範圍。
儘管特朗普多次在社交媒體上批評“通俄門”調查,但此前從未直接“點名”米勒。但近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米勒調查就不應該開始,”並抨擊米勒團隊成員有“反特朗普”政治傾向。特朗普的律師約翰·多德近日更呼籲司法部副部長羅森斯坦終止米勒的調查。
白宮發言人桑德斯否認特朗普正考慮解職米勒,但同時稱白宮確實對這一調查過程感到“沮喪”,希望調查能盡快結束。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對米勒團隊的敵意加深主要是因為米勒調查正逐漸涉及特朗普競選團隊核心圈。如果“洩露門”為“通俄門”調查提供突破口,讓米勒團隊找到更多不利於特朗普的證據,可以預見,白宮對米勒團隊的敵對情緒將進一步升級。
麥凱布或助力米勒
分析人士指出,近日被開除的前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麥凱布向米勒提供的他與特朗普交流的備忘錄也可能成為下一階段調查的突破口。
美國司法部長塞申斯16日晚宣布,基於內部監察和紀律部門的建議,立即開除麥凱布。他指責麥凱布授權聯邦調查局官員向《華爾街日報》記者透露該部門對前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郵件門”和對克林頓基金會調查的機密信息,並誤導調查人員。
麥凱布隨後發表聲明説,自己有權通過公關辦公室與媒體分享信息,並否認誤導調查人員。麥凱布認為自己被開除的原因是,他佐證了特朗普曾試圖施壓前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結束“通俄門”調查的説法以及他在科米被解職後的角色和言行。
特朗普去年5月突然解除科米職務。科米當時正在主持聯邦調查局關於俄羅斯涉嫌干預美國總統選舉的調查。隨後,科米出席國會聽證會,指責特朗普政府撒謊,稱特朗普私下要求他效忠並就“通俄門”調查對他施壓。
科米被解職後,麥凱布曾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力挺科米,並強調“通俄門”調查在聯邦調查局工作中的重要性。這讓白宮大為光火,特朗普也因此多次在社交媒體上抨擊麥凱布存在政治偏見,並質疑他的調查工作,呼籲將他解職。
多家美國媒體近日報道説,麥凱布保留着與特朗普交流的備忘錄,並已將備忘錄交給了米勒團隊。麥凱布近日還發表聲明,&&將不再“默不作聲”。有分析指出,麥凱布的備忘錄或有助於米勒了解特朗普如何與聯邦調查局高層打交道,以及他是否曾試圖干預“通俄門”調查。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