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英國首相梅12日&&,由於毒害前間諜斯克裏帕爾及其女兒的人使用了由俄羅斯研製的諾維喬克神經毒劑,俄羅斯參與此事的“可能性非常高”。
英首相發“最後通牒”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12日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對國會議員説,前間諜謝爾蓋·斯克裏帕爾和他的女兒可能受到武器級的神經毒劑的毒害。
梅説,英國政府認為俄羅斯“很可能”對發生在索爾茲伯裏的中毒事件負有責任。英國外交部已經要求俄羅斯大使做出解釋。
梅説,如果在13日過後俄羅斯還沒有做出“可信的回復”,英國就會認為那是莫斯科“非法使用強力”的行為。
她説:“這或者是俄羅斯針對我們國家的直接行動,或者是俄政府對有潛在災難影響的神經毒劑失去控制並讓它落入他人之手。”
梅説,英國必須準備好可能採取更廣泛的措施,如果到14日俄羅斯還沒有做出充分解釋,就會在議會公開這些措施。
另據美聯社3月12日報道,英國首相梅12日&&,由於毒害前間諜斯克裏帕爾及其女兒的人使用了由俄羅斯研製的諾維喬克神經毒劑,俄羅斯參與此事的“可能性非常高”。
報道稱,諾維喬克是蘇聯在冷戰結束前夕研製出的一類神經毒劑。其研製目的顯然為了避開與化學武器有關的國際條約,因為新品種不會受到舊條約的約束。
有報道稱這種毒劑的致死性高於沙林等類似毒劑,而且隱蔽性更強。已知的神經毒劑有五類,大多屬於無色液體,能夠在被吸收後的幾分鐘裏殺死受害者。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無機化學教授安德烈亞·塞拉説:“有了諾維喬克,你就有可能研製出緩釋毒劑,提高可操控性。使用諾維喬克在很大程度上説明,幕後操縱者很可能是俄羅斯。”
此外據法新社3月12日報道,美國12日讚同其盟友英國的觀點,認為俄羅斯很可能是企圖毒殺一名雙重間諜的幕後黑手,並稱行兇者應面臨懲罰。
國務卿蒂勒森説:“我們完全相信英國的調查及其估計,即可能是俄羅斯製造了上周在索爾茲伯裏發生的神經毒劑襲擊事件。”
他説:“我們同意,那些責任者——那些實施罪行的人和那些下令犯罪的人——必須面臨適當的嚴重後果。我們與我們在英國的盟友團結一致,並將繼續密切協調我們的反應。”
報道稱,在發表這番聲明前,蒂勒森致電英國外交大臣鮑裏斯·約翰遜,討論了對前間諜斯克裏帕爾及其女兒遇襲一事所進行的調查。
蒂勒森在從非洲返回途中對記者説,有關襲擊者使用了俄羅斯研發的一種軍用神經毒劑的説法看上去是正確的。
他説:“看上去它顯然來自俄羅斯。至於俄羅斯政府是否知情,我目前還不知道。”
俄方斥英“意在挑釁”
據俄新社3月12日報道,關於俄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前特工斯克裏帕爾中毒一事,普京建議英國人自己先搞清楚,然後再跟俄羅斯討論。
在視察國家糧食中心育種溫室時,普京這樣回答英國廣播公司記者關於莫斯科是否對斯克裏帕爾中毒一事負有責任的問題。普京説:“你們自己先搞清楚情況,然後我們再來討論這事。”
俄外長拉伕羅夫&&,莫斯科認為,所謂俄參與向斯克裏帕爾投毒的言論是反俄宣傳;如果接到英方請求,俄願意協助調查。
另據俄新社3月12日報道,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説:“這是英國議會的馬戲表演。結論顯而易見:又一次意在挑釁的政治宣傳。”
俄外交部發表評論稱,指控俄參與對俄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前特工斯克裏帕爾及其女兒投毒是一種挑釁,此舉是要在世界盃之前破壞對東道主俄羅斯的信任。
俄外交部&&,它曾不止一次地警告過:在俄羅斯世界盃開賽之前,西方媒體將展開大規模的媒體宣傳,目的是損害俄的威信,破壞對東道主俄羅斯的信任。
俄外交部稱:“正如我們所料,英國人表現得最活躍。對於我國通過正當競爭贏得2018年世界盃主辦權一事,英國人始終耿耿於懷。英國媒體積極散播關於抵制本屆世界盃的呼籲。這種説法不只出自記者,還出自官員之口。對於此事的調查不僅沒有結束,實際上尚未開始。”
俄外交部説,“但這並不妨礙英國政治家現在就得出俄羅斯參與此事的結論,認為應當馬上採取拒絕參加世界盃等舉動懲罰俄羅斯。我們想再次強調:這類意在鼓動反俄歇斯底里症的挑釁行為只會讓俄英關係複雜化,並損害世界體育運動。”
此外據俄新社3月12日報道,俄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賈巴羅夫認為,俄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前特工斯克裏帕爾被投毒一事是挑釁,可能是英國或第三國所為,目的是嫁禍和抹黑俄羅斯。
賈巴羅夫強調,指責俄投毒純屬胡説八道。斯克裏帕爾是俄自己交換給英國的,俄情報機構對他毫無興趣。他説:“在這事發生的時候,‘兇手’就被指定好了,那就是俄羅斯。”
他還&&,這起犯罪的幕後操縱者希望挑起對俄領導人的不滿情緒,“在俄總統大選前進行挑釁”。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