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傳播中國文化“芳香”的法國博物館館長
2018-03-08 14:59:1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巴黎3月7日電  (天下人物)傳播中國文化“芳香”的法國博物館館長

  新華社記者張曼

  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地處蒙梭公園旁的僻靜一隅。在法國,這裏的中國藝術收藏僅次于吉梅博物館,尤以青銅器和中國現當代繪畫收藏著稱。

  3月9日,賽努奇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共同策辦的《中國芳香:中國古代香文化》展覽將開展。5個月的展期中,觀眾可欣賞到中國古代各種香具和書畫藝術品,了解中國的“香文化”。

  身為賽努奇博物館館長,埃裏克·勒菲弗本身就是中國藝術史專家,中文名“易凱”,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我們將通過器具和書畫,勾勒出從漢到晚清的中國香文化發展,還特別請法國香水師依照‘古方’復原了一款中國‘古香’,喚醒參觀者的嗅覺。”他告訴記者。

  “聞香識中國”,是易凱延續賽努奇博物館傳統、傳播中國文化“芳香”的一個最新動作。自1911年以來,該博物館至今舉辦的百余場展覽中,約半數是中國主題。

  易凱2015年出任賽努奇博物館第七任館長,而他的學術研究和工作始終沒有離開過中國藝術。他上世紀90年代進入盧浮宮學院學習亞洲藝術史,後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習中文,“此後自然開始偏向中國藝術”。

  求學期間,他曾在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學習一年。“這一年經歷讓人興奮!在盧浮宮學院接觸的都是古代藝術品,無法和藝術家直接對話,而在中國美術學院,老師們就是藝術家,同學們便是將來的藝術家!”

  易凱曾在盧浮宮學院和巴黎索邦大學開設中國藝術史課程。他還深入探究中國文化遺産的傳承,2002年前往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在中法導師共同指導下歷時8年完成論著《阮元(1764-1849)收藏:中國文化遺産傳承的一個案例》。

  研究阮元這位清代重臣的收藏經歷,給易凱後來的研究方向帶來了靈感。2004年,他進入賽努奇博物館擔任中國藏品研究員,在館藏中發掘了新的研究方向——留法中國畫家及其作品。

  “選擇這個方向是向阮元學習。他在不同省份工作生活過,在山東時他研究漢碑;在西湖邊上他潛心詩歌繪畫;去廣東後專注于端硯;到了雲南又對大理石産生興趣……我從他的經歷中得到啟發,應該研究身邊能夠接觸到的文化遺産。”

  易凱對留法中國畫家的研究在2011年“開花結果”,當年在賽努奇博物館策展了《中國藝術家在法國》,並以“從林風眠到趙無極”為主題之一,首次係統展示留法中國藝術家群體的作品。展覽大獲成功,“這裏的人們都知道趙無極,對他老師林風眠的作品也産生了興趣”。

  2013年至2014年,易凱轉至吉梅博物館書畫部工作。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易凱作為法方策展人參與了吉梅博物館舉辦的《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展覽吸引了近8.5萬人次參觀,是吉梅博物館近年最成功的展覽之一。

  賽努奇博物館的中國故事可追溯至亨利·賽努奇在1871年開啟的環球之旅。這位法籍意大利經濟學家遊歷期間收集了大量亞洲藝術品,尤以中國和日本藝術品居多。1896年,賽努奇辭世前不久將亞洲收藏品捐贈給巴黎市。1898年,他捐贈的約5000件藝術品被移至其故居,由此創建了賽努奇博物館。

  賽努奇博物館歷任館長多為亞洲文化專家,重視中國文物收藏,其中幾位與中國藝術家交情深厚。1946年,賽努奇博物館舉辦了大型中國當代繪畫展,展出了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等名家的作品,也包括當時不到30歲的趙無極的作品。以此為契機,賽努奇博物館開始了中國現當代繪畫收藏。中國改革開放後,對外文化交流再度密切,賽努奇博物館也成為不少中國畫家重返法國和歐洲藝術舞臺的首選。

  “賽努奇博物館一直記得這批中國畫家,他們的聲名在這裏有跡可循,我們了解其作品價值。”易凱説。

  這些中國畫家也對賽努奇博物館投桃報李,張大千、林風眠、趙無極等都曾向其捐贈畫作。如今,這家博物館擁有法國最大的中國現當代畫收藏,在歐洲也首屈一指。

  近年,賽努奇博物館與中國各地博物館展開積極合作。比如,它與上海博物館合作推出《海上畫派》展覽;與浙江的博物館合作展出過青瓷。在易凱看來,“很多展覽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博物館的參與”。

  易凱現在最大的心願是盡快擴大博物館展廳面積,通過古代文物和現當代繪畫展示中國藝術發展的全景圖,讓更多觀眾領略中國文化的“芳香”。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建築女工時裝秀
建築女工時裝秀
櫻花海 映春光
櫻花海 映春光
黃河壺口瀑布水量增大
黃河壺口瀑布水量增大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醫生”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醫生”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250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