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通訊:為“改變命運”不惜冒險——突尼西亞偷渡産業一瞥
2017-12-23 13:14:1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突尼西亞12月23日電 通訊:為“改變命運”不惜冒險——突尼西亞偷渡産業一瞥

  新華社記者劉鍇 馬迪

  突尼西亞第二大城市斯法克斯以東約20公里,有一座人口不足1600人的小島——蓋爾甘奈島。今年10月8日,一艘從該島前往意大利的偷渡船在出發後不久失事,45人遇難。這座寧靜祥和的小島因此受到外界關注,當地的偷渡鏈條逐漸浮出水面。

  就職于突尼西亞南部吉比利省政府的拉希德·德爾穆利在當地算得上中産階層,他們一家5口住在四室一廳的祖宅,門前是車棚和小院。

  56歲的他至今還未走出喪子之痛。他的兒子、23歲的納迪爾是那次偷渡的遇難者之一。

  拉希德告訴記者,納迪爾想開修車鋪,多次向銀行申請小額貸款但未獲通過。

  “他從小喜歡賽車,臥室墻上還挂著偶像舒馬赫的照片。高中畢業後他專門學了汽修技術,偶爾在車棚給朋友搗鼓修車。”拉希德談及兒子。

  對自身命運和國家前途的“徹底失望”,是納迪爾選擇偷渡的原因。

  出發前兩三周,納迪爾告訴父親偷渡歐洲的決定。“留在突尼西亞,對他來説沒有任何意義,”拉希德回憶送別兒子的情景,嘴角抽搐,噙著淚水,“他甚至想放棄突尼西亞國籍。”

  在拉希德看來,突尼西亞失業率高、物價飛漲、發展不均、效率低下等問題“正在扼殺年輕人任何一丁點希望”,逐漸失去信心的年輕人因此選擇鋌而走險,去歐洲“改變命運”。

  納迪爾的同行者中有幾人是兒時的夥伴。其中有一人落水後被海事人員救起,撿回條命。

  這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年輕人説,他們從社交網站獲取偷渡資訊,聯繫當地線人。每人支付3500第納爾(1突尼西亞第納爾約合3.18元人民幣)後,收拾行囊,告別家人,動身前往斯法克斯。

  為避免引起警方注意,納迪爾和同伴們分批前往蓋爾甘奈島。上島後,聽蛇頭(通常也是船長)安排,他們等了兩天,最終踏上冒險旅程。

  納迪爾的同伴説,他們當天淩晨2點左右出發,先乘一艘普通漁船出海,再換乘一艘較大的船,近一個小時後,才登上前往意大利蘭佩杜薩島的船。

  “船上大約有一百人,非常擠,我們最後一批上的船,”他説,“行駛沒多久,一艘軍艦撞來,我們的船隨後傾覆、沉沒……”

  出生在蓋爾甘奈島的艾曼今年19歲,他曾幫過朋友安排偷渡者在島上落腳。

  艾曼説,偷渡活動在夏末秋初最多。偷渡的時機取決于天氣條件、偷渡人數和海警巡邏強度等多重因素,有偷渡者為了等待時機在島上待了近一個月。

  按照艾曼的説法,因為擔心警方盤查,偷渡者群居在蛇頭提供的出租房,一般不出門。一間臥室住10多人是常態,最多時要擠下近30人。每人每天還需向蛇頭支付50第納爾住宿費。此外,蛇頭提供的法棍麵包一根要5第納爾,是市價的10多倍。

  9個月前,原先住在首都突尼西亞市南郊的小夥賈盧勒就沿著這一路線,從蓋爾甘奈島出發,經蘭佩杜薩島,再坐船到意大利本土,最終抵達法國。

  至于偷渡動機,賈盧勒直言不諱,除了失業這一直接原因,還有“歐洲天堂的自由、繁華和舒適”。

  據“突尼西亞經濟社會權利論壇”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前11個月,大約7988名突尼西亞人以偷渡方式抵達意大利,其中10月份偷渡成功的人數比2016年同期增長了17倍。

  近三分之二的偷渡者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按照這份報告的説法,大約40%的突尼西亞人希望前往歐洲,絕大多數是年輕人。

  對納迪爾來説,“歐洲天堂”最終夢沉地中海底;而他那位死裏逃生的夥伴仍然不死心,表示為了可能“改變命運”,100多公里的冒險旅程值得自己“再嘗試一次”。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冬至“煉火”
冬至“煉火”
華麗“姜餅城”
華麗“姜餅城”
讀四庫全書 不負新年芳華
讀四庫全書 不負新年芳華
蘭鐵特警開展冬訓練兵活動
蘭鐵特警開展冬訓練兵活動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215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