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敘利亞阿勒頗7月28日電 通訊:廢墟上響起機器轟鳴聲——敘利亞阿勒頗老工業區期待重生
新華社記者鄭一晗 車宏亮
戰後的阿勒頗市凱拉賽區,昔日的繁榮景象已難覓蹤影。這個敘利亞著名的老工業區,在多年戰火摧殘下已淪為一片廢墟:到處是坍塌的屋宇、堆積的瓦礫,幾乎找不到一棟完好的建築。
“轟隆,轟隆——”在清冷慘澹的街頭,回蕩着有節奏的機器轟鳴聲。記者尋聲來到一棟小樓,沿着漆黑的樓道爬上三層,看到的是一處紡織車間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展生産。
7月27日,在敘利亞阿勒頗市凱拉賽區,市民走過被戰火損毀的建築。新華社發(阿馬爾攝)
車間內略顯昏暗,9&老式紡織機械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悶熱的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機油味。55歲的穆罕默德·穆薩和徒弟兩人在機器間來回穿梭,嫻熟地將多餘的尼龍線從千絲萬縷中撥弄出來。
2012年夏天阿勒頗戰事爆發,凱拉賽區一直被反政府武裝佔領。去年9月起,政府軍步步推進,最終於12月22日完全解放阿勒頗。一個星期後,穆薩就迫不及待地趕回了這裡,重新開工生産。
“感謝真主,我的機器沒被搶走,車間也沒被炸毀。”這麼多年,穆薩沒有一天不擔心賴以謀生的家業埋葬在硝煙中,所幸這些跟了他幾十年的紡車躲過了戰火。
失業多年也讓穆薩的積蓄所剩不多,經營面臨很大困難。儘管如此,穆薩還是對未來充滿信心:“阿勒頗人生來就懂得勤奮工作,我會努力讓生意盡快回到正軌。”
據凱拉賽工業區委員會主任納吉布·阿特拉什介紹,紡織業曾是凱拉賽區的支柱産業之一,六成以上的工廠從事紡織品生産。此外,工業區內還有食品加工、化工和石材等多種産業。
正當穆薩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不遠處的塑料廠老闆穆罕默德·拉巴比迪正站在陽&上,將一捆塑料桶用繩子吊到樓下,準備裝車。二樓的廠房裏,三台中國造塑料加工機正隆隆作響,加工完成的塑料桶不斷從機器下端被“吐”出來。
7月27日,在敘利亞阿勒頗市凱拉賽區,穆罕默德·穆薩在紡織車間裏工作。 新華社發(阿馬爾攝)
拉巴比迪家的兩個孩子也在工廠幫忙,負責把塑料提手和桶身組裝在一起,7歲的馬吉德朝記者眨眨眼,身旁疊起的塑料桶快比他高了。簇新的機器,簇新的塑料桶……廠房裏的新天地和窗外破敗的光景形成強烈反差。
拉巴比迪告訴記者,現在工廠普遍缺乏勞動力。仗打了這麼多年,青壯年勞力不是逃離戰火,就是入伍參軍了。“最急迫的問題就是缺電,用柴油發電成本太高,在價格上我們沒法和其他地區的産品競爭。”
如今,電力短缺困擾着整個阿勒頗,這個曾經的敘利亞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夜晚不再有璀璨燈火。城市大面積損毀,人們僅能從倖存的幾條商業街想象這座都市昔日的繁華。
重建阿勒頗,道阻且長。阿特拉什説,當下在凱拉賽,政府能做的僅僅是掃除反政府武裝留下的地雷和爆炸裝置,疏通街道,派兵守衛工業區的安全,剩下的重建工作需要大量資金,面臨諸多困境。
廢墟中響起的轟鳴聲,是阿勒頗人重建家園的號角。目前,政府已在市內一些街區修復電力設施,部分地區每天有數小時的測試性電力供應。在凱拉賽區,已經有160多家工廠恢復生産,超過戰前工業區工廠總數的十分之一。
“阿勒頗人有着重建家園的強烈意願和堅定決心,我們一定能讓這座城市重拾從前的榮光。”阿特拉什激動地説。

-
《我的前半生》折射"全職太太"困境,真的是高危職業嗎?
2017-07-28 08:19:12
-
故宮院長用600張圖片告訴你什麼是匠心的力量
2017-07-28 08:52:52
-
愛肝護肝,歷年世界肝炎日主題盤點
2017-07-28 12:13:23
-
取消手機國內漫游費,還有哪些期待?
2017-07-28 12:13:00
-
中科院科學家: 隱身在未來將不再是一種超能力
2017-07-28 08: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