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海南琼海:55萬“番客”共寫“海的故事”

2014年07月01日 08:54:0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海口7月1日電(記者朱東陽 夏冠男 郭亞強)廊腰縵回的樓閣立柱、檐牙高啄的屋角浮雕、透着歷史沉香的斑駁木門、百葉窗下的鮮艷花朵、遮天蔽日的南洋雨樹……海南琼海市街巷的很多建築都洋溢着獨特的南洋風情。

  這些建築的主人多是華僑,他們曾沿着昔日的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尋找財富和機遇,也給後人留下了數不盡的“海的故事”。

  琼海市是海南省著名僑鄉,據不完全統計,祖籍琼海的海外華僑、華人有55萬人,比琼海市常住人口還要多。其中,中原鎮更是僑鄉中的僑鄉,曾孕育出6萬多名華僑,是當地常住人口的兩倍多。

  這些當地人口中的“番客”,在東南亞地區打拼多年,不光致力於幫助家鄉建設,還促進了中國和這些地區的文化交融。

  琼海中原公用自來水企業公司是新加坡華僑朱國儒在1988年投資興建的,15歲就隨父兄赴馬來西亞討生活的他,也曾過着白天打小工、晚上讀夜校的日子,後來在新加坡成立水電公司。朱國儒投資360萬元在家鄉建起自來水廠,解決困擾當地百姓多年的民生問題。

  滿廠子的檳榔花香裏,我們見到了水廠的老廠長方文琼。方文琼是朱國儒的遠房親戚,説起老先生難掩敬佩之情,“當時鎮上各方面環境不太好,他還是堅持辦。當時70多歲的人了,每半個月就帶着兒子從新加坡回來一趟。他説一定要給家鄉辦件實事”。

  在中原鎮,由華僑捐資興建的還有醫院、中小學等公共服務設施。琼海華僑醫院院長王雲告訴記者,1960年歸國華僑王開吉發動僑胞僑眷捐資擴建了原本只有縣級規模的醫院,並繼續捐資購買醫療設備、維修建築,使醫院成為海南第一家一級甲等醫院。

  在琼海市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儀看來,華僑的故事實際上是海的故事。他説,早年間的華僑下南洋,要趁着東北季風順洋流駛船;等到他們獲得了財富,就趁着西南季風回到故鄉,用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反哺鄰里鄉親。

  通過大海,琼海的華僑們開始了足以讓自己感到驕傲的淘金之旅;也正是通過大海,中國與東南亞貿易與文明的紐帶被他們繫上、結牢。

  如今琼海人的生活已被華僑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華僑帶回來的咖啡和麵包成為當地人常吃的食物。斯克如(screw即螺絲刀)、羅亞(lawyer即律師)等舶來詞已經成為當地方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很多華僑看來,“海的故事”講述的不光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更是匹夫有責的家國心。出身琼海博鰲鎮、長期旅居印尼的蔡家森家族,就曾為故國正在進行的抗日戰爭奔走呼號,捐資捐物。蔡氏兄弟留下的蔡家宅如今已成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蔡氏長孫媳王普君出生於琼海,在印尼多年後回來主持蔡家宅的一應事務。目前她在籌劃拍攝一部紀錄片,“沿着老輩人下南洋的路重走一趟”,讓更多人了解當年華僑下南洋的奮鬥史。

  對王普君和其他華僑,故宅邊的清清萬泉河水永遠能打濕心裏最深處的情感。在他們眼裏,華僑不僅要繼續擔任中外交流的使者,更要把自己的腳步和心願指給後人,讓“海的故事”在他鄉得以續寫、流傳。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爽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139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