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2012年四大焦點拉開2013年帷幕

2012年12月31日 09:09:05 來源: 新華國際

        舊愁未去新憂添

    2012年,突尼斯、利比亞、也門、埃及等國雖已率先“改朝換代”,但仍面臨穩定政局、振興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全國和解等嚴峻挑戰。

    以武力推翻原政權的“利比亞模式”,該國在“後卡扎菲時代”仍面臨群雄割據,分崩離析的狀態。領導人和平交權的“也門模式”雖一時頗受西方推崇,但該國薩利赫支持者與反對者卻因權力分配問題至今矛盾重重。

    以“街頭政治”更迭當政者的“埃及模式”,在民選總統穆爾西上&至今,埃及國內政治紛爭持續、社會分裂加劇,嚴重分散了本應用於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政治資源。穆爾西11月的“擴權法令”及其力推的新憲法公投導致支持者和反對者屢發衝突,甚至引發暴力流血事件,引起埃及民眾對未來政治、民生的擔憂。

    11月,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爆發近年來最為激烈的交火,巴以衝突驟然升級,中東戰火再起。在巴以相互指責對方挑起事端的爭吵背後,隱藏着各自的深層考慮。以政府強硬“亮肌肉”,意在震懾周邊,並為明年大選鋪路;哈馬斯則意圖利用衝突彰顯“話語權”,尋求更多支持。在國際社會各方斡旋下,以色列與包括哈馬斯在內的巴各武裝派別達成停火協議,巴以局勢歸於“平靜”,但國際輿論普遍關注停火協議能維持多久?

    伊斯蘭勢力崛起

    大規模“民主革命”浪潮後,2012年該地區突出變化之一是伊斯蘭勢力大範圍崛起,一些長期受壓制的政黨和宗教組織得勢。

    埃及、突尼斯的民主選舉,均以伊斯蘭勢力勝出。也門的伊斯蘭組織正成為“全國和解對話”的制約因素。利比亞由於部落衝突不斷,恐怖組織乘虛而入,伊斯蘭極端勢力壯大。

    “9·11”事件11周年當晚,美國駐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領事館遇襲,美駐利大使和3名外交官喪生,這是自1979年以來美國駐外大使首次死於武裝襲擊。以致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悲情自問“這怎麼會發生在一個我們幫助解放的國家,在一個我們幫助免遭摧毀的城市?”這位美國利益的代言人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是多麼複雜,有時它又是多麼混雜。”

    與此同時,以抗議美國侮辱伊斯蘭教的電影為導火索,大規模反美抗議浪潮席捲伊斯蘭世界,美國駐多國使領館受到衝擊。今年年初,駐阿富汗美軍也接連曝出羞辱塔利班士兵遺體、焚燒《古蘭經》等一系列醜聞,遭到伊斯蘭世界廣泛抗議。輿論認為,這一現象體現了不斷崛起的伊斯蘭勢力對美國中東政策不滿情緒的爆發,凸現出美國中東政策存在巨大缺陷。

    中東選舉難改亂局

    中東地區今年共進行5場選舉,一些動蕩國家的民眾企盼的選舉目前仍無法改變當前亂局。

    埃及選出“後穆巴拉克時代”的首位總統穆爾西,穆斯林兄弟會也同期走上政治舞&。由新憲法公投引發的反伊斯蘭教法活動持續上演,世俗派與保守派的較量剛剛開始。

    2月,也門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總統選舉——選票上僅有一名候選人,並且僅有“同意”一個選項。5月,敘利亞執政黨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通過議會選舉繼續握有大權,反對派直言選舉是“一場表演”。7月,利比亞進行議會選舉,但該選舉未能打破部落、地區的藩籬,的黎波裏和班加西的矛盾依然難以調和。

    在伊核談判毫無進展的情況下,伊朗今年3月舉行議會選舉,忠於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極端保守派系力挫改革派。如果極端保守派在明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意味着伊朗在核問題上的態度將更加強硬。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集成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90124157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