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你有多久沒讀書了?

編輯: 陳伸 陳凱茵 李渙(實習) 設計: 侯軼銘 2021年04月23日 09:18:38 來源: 新華網

  1616年4月23日,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和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同一天辭世。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産權。

  一個人的閱讀旨趣決定著他眼界的寬度與思想的深度,一個民族的閱讀水準則決定著這個民族的精神境界。2019年,我國圖書總印數達到101億冊,是建國初的37.4倍;圖書出版種數達到505979種,是建國初的41.6倍,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圖書,佔總體出版種數的40.3%。

  不管是圖書數量還是圖書種類都有較明顯的增長,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國人民文化水準的持續提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64年,我國人口普查文盲率達到33.60%,文盲人口數23327萬人;2010年,我國人口普查文盲率為4.1%,文盲人口數下降到5466萬人。根據人口抽樣調查樣本數據顯示,我國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文盲率近20年來整體呈下降趨勢。2002年我國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文盲率為11.63%,2019年下降至4.62%。

  【讀書也讀“屏”】

  宋代詩人黃庭堅曾言,“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在當下快節奏的時代和浮躁的現代生活裏,能夠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已經成為不少人的奢望。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每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成年國民每人平均每天讀紙質書時間為19.69分鐘,比2018年減少了0.12分鐘;僅有超一成(12.1%)的國民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11.1%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

  相較于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正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9.3%,相比十年前增長了54.7%。43.5%的成年國民傾向于“手機閱讀”,10.6%的國民傾向于“網絡線上閱讀”,7.8%的國民傾向于“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而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的比例則不到四成。讀屏已經成為不少人重要的閱讀方式,但數字化閱讀帶來的“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等現象也不容忽視。

  魏玉山分析,數字化的閱讀終端有很多種,人們在不同時候要根據閱讀需求,選擇合適的閱讀終端。“讀屏與讀紙並不是相互矛盾的,應該並重。在一些閒暇、零碎的時間,可以通過讀屏來獲取資訊,但是閱讀紙質書籍,在知識體係建構上,則是必不可少的”。

  【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

  午後的陽光,幹凈的座位,安靜的人群,和紙頁散發的墨香,構成了人們對圖書館最美好的想像。博爾赫斯曾在詩裏這樣寫道:“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如果在繁雜喧鬧的城市裏,想尋找一個寧靜的地方滌凈心靈,圖書館將永遠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承載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産、開發資訊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的職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至2019年,我國現有公共圖書館3196座,是建國初期的58倍,平均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121平方米;圖書總藏量達111181萬冊,平均每人擁有0.79冊;每年圖書流通人次達90135萬;累計發放有效借書證8627萬個。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圖書館也在變得更加智能。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正式施行,既明確了圖書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方向,也規定了各級政府及公共圖書館在推動智能化、數字化方面的責任。各地公共圖書館在館藏量、文獻外借量、到館人次等方面細化服務規范,加強數字圖書館建設,並打造圖書館網站,用線上交流帶動線下讀書活動。

  作為啟迪人類智慧的寶庫,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將不斷提升創新服務形式和內容,堅持提供高品質高品位、均等化便利化、智能化現代化的服務,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實體書店多元轉型】

  周末的下午,北京國貿商城裏的書店坐滿了人。960余平方米的書店裏燈光柔和,咖啡的香氣伴隨孩子的歡笑,座位上的人們捧書閱讀,低聲細語。一本本新書的塑膠封皮反射著陽光,讓來這裏約會的情侶們睜不開眼。

  在網絡時代,傳統書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興的多元化書店卻正在迎來春天。3月30日,中國書店大會發布的《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産業報告》稱,2020年,中國約有4061家實體書店新開面世,1573家書店關閉,新開是關閉的2.6倍。北京以639家新開書店數量位居各城市榜首,西安、徐州、蘇州、南京、連雲港、哈爾濱、南通、上海、重慶躋身TOP10。新開書店的機構,以新華書店和民營品牌連鎖書店為主。

  “實體書店+”已成為當下的主流經營模式:疊加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疊加文創産品、藝術品等新的銷售品類,疊加餐飲、活動以及住宿等服務,疊加協同共用的供應鏈以及智能化管理與服務,從而打造品牌書店、連鎖書店。走在轉型升級路上的實體書店量降質升,收效顯著。

  書籍的選擇、讀書的場所、讀書的方式都越來越豐富,但歸根結底,還應把注意力放在“讀書”這件事上。

  開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不僅關係到精神文明建設,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更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撐。2021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從開展全民閱讀開始。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新華網、人民網、新京報、共産黨員網

編輯:陳伸 陳凱茵 李渙(實習)

制作:侯軼銘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1091512111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