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是怎麼一步一步變得這麼牛的?

編輯: 陳凱茵 設計: 陳凱茵 2021年02月18日 17:34:33 來源: 新華網

  國家電影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2月11日除夕至17日正月初六,全國電影票房達78.22億元,繼2019年59.05億元後,再次刷新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紀錄,增長32.47%,同時創造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全球單一市場周末票房等多項世界紀錄。

  如此紅火的春節檔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培育和發展。

  【從無到有 培育市場】

  在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的最初幾年裏,相比起春節檔,賀歲片、賀歲檔的概念實際上更廣為人所知。

  1995年,《紅番區》是第一部以賀歲片的名義引進內地的影片。其後,影片《白金龍》(1996)、《義膽廚星》(1997)、《我是誰》(1998)繼續加溫賀歲檔,逐步培育出一種新的市場——賀歲片市場。

  1997年底,《甲方乙方》——第一部內地電影人獨立攝制的賀歲片亮相北京,“好夢一日遊”架起了現實與夢想間的橋梁,也為當時的電影人指明瞭一條康莊大道,當年它的全國票房是3600萬元人民幣。

豎立在北京東長安街街頭的賀歲片《甲方乙方》的巨幅海報。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1997年12月26日發)

  1998年年末迎來了當時內地賀歲片市場的“大紅火”,開始出現真正的賀歲檔。《好漢三條半》《沒事偷著樂》《男婦女主任》等十余部賀歲影片都參加了角逐。票房冠軍仍然是“馮氏出品”。《不見不散》的全國票房超過《甲方乙方》,高達4000萬元。導演們看到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在春節前的一段時間,是觀眾最願意走進電影院的時間。從此,中國的電影生産也有了工業化制作的印記。

  此後賀歲檔開始經歷“大小年”。1999年年末,賀歲片數量明顯減少。《沒完沒了》安穩獲勝,全國票房3000萬元。

2000年2月13日,廣州電影市場春節火爆,廣州青年影迷在排隊購票。新華社記者陳學思攝

  2000年年末,沾著“千禧”的光,制片商再次爭戰,票房不可避免有所分散:張藝謀的《幸福時光》全國票房550萬元;《美麗的家》全國票房600萬元;《防守反擊》全國票房600萬元。另外還有如《考試一家親》和《大驚小怪》等影片。

  2001年年末,新千年帶來了影壇的新面貌。賀歲片不僅數量多,而且陣容強大。《天下無雙》的豪華陣容沒能阻擋住《大腕》。《大腕》以3800萬元再次獨佔該年度賀歲片票房冠軍寶座。

2001年12月15日,瀋陽一家影院前挂滿多部影片的宣傳畫。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2002年底2003年初的內地賀歲影壇迎來冷清和落寞。直到 2003年年末,馮氏賀歲片《手機》在觀眾中投下了一顆“手雷”,全國票房突破5000萬元。

  2004年年末又是一年“混戰”,《天下無賊》和《功夫》在全國上映,均衝破億元大關。賀歲片市場已經小有規模。

  【春節檔徘徊中前進 突圍成獨立檔期】

  賀歲檔市場已經在壯大,但這時候的春節檔都被只是視為賀歲檔的“收官周”,春節檔的票房産出能力,遠不及12月中下旬的黃金檔期。

  2006年,春節檔票房僅8000萬元,觀影人次近260萬。2007年,《門徒》和《博物館奇妙夜》兩部作品成為春節期間的主打電影,七天假期票房為7700萬,較2006年還略有下降,佔當年33.27億票房的2.3%;觀影人次243萬,佔全年1.3億人次的1.9%。

  直到2008年春節,借助《長江7號》和《大灌籃》兩部電影的上映,2008年春節檔實現1.15億元總票房。雖然把這一數字放在今天或許還不如一部普通電影的票房,但在當時卻代表著國內首次實現春節期間票房突破億元大關,春節檔也從一個概念、一個雛形,逐漸成長為一個從賀歲檔剝離的獨立檔期。

  2009年,春節檔觀影人次佔全年比例僅為2.5%。之後的幾年裏春節檔的觀影人次佔比也一直在3%左右徘徊:2010年,3.3%;2011年,2.4%;2012年,2.4%。其中,2010年適逢《阿凡達》熱映,還貫穿了當時尚未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春節檔,當年大年初一又恰逢情人節,僅有《大兵小將》在當天開畫,足見投資方彼時對春節檔的“冷淡”。

  票房數字只是最終呈現,在那幾年間,很少有為春節檔定制的影片出現。以2011年為例,雖然《我知女人心》《熊貓總動員》《神奇俠侶》三部影片鎖定了大年初一上映,但票房均不及4000萬,春節檔最賣座的電影還是提前一周上映的《最強喜事》和更早上映的《武林外傳》,後兩者在春節七天分別創造了8000萬和5800萬的票房。

影迷在江蘇省南通市更俗劇院觀看賀歲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之後,仍舊戀戀不舍站在座位旁看影片拍攝花絮。(2012年12月16日攝)

  而在2012年,在春節檔票房排行前五的影片中,冠軍《大偵探福爾摩斯2》1月15日上映,距離大年初一還有一周的時間;亞軍《碟中諜4》上映時已是大年初七;季軍《逆戰》1月17日開畫,距離春節也有5天的時間。唯有《八星報喜2012》算得上“應景之作”,于大年二十九上映,票房排在該檔期第四位。由此可見,那些年的春節檔似乎還無足輕重。

  【大片時代 不斷刷新記錄】

  這樣的態勢一直持續到2013年。當年,《西遊·降魔篇》的出現,春節檔“定制影片”的概念正式被啟用。周星馳的金字招牌,超強的陣容,讓該片七天實現票房5.3億,觀影人次1266萬,這兩項數據,都超越了2012年整個春節檔的成績。自此開啟春節檔的大片時代。

  到了2014年,春節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從賀歲檔殺出重圍,獨立門戶。《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澳門風雲》《前任攻略》《冰雪奇緣》等影片均在1月31日大年初一上映,助力當年春節檔産出票房14.66億,較2013年幾乎翻了一番。檔期的年度票房佔比 也達到4.8%,超越國慶檔的3.6%,成為最賣座的黃金周檔期。

  2015之後,春節檔七八部影片“混戰”的場面已成為常態,春節檔的規模在2015 年已達到18.2億,並在2016年徹底爆發,七天産出票房30.37億,觀影人次達到8500萬,和《美人魚》一道刷新了多項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紀錄。更為可觀的是,2016年春節檔票房佔比已高達6.9%,人次佔比也達到6.2%。

  2016春節檔之後,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增速放緩的情況,這也導致在2017年春節前,業界對《西遊伏妖篇》《乘風破浪》《功夫瑜伽》等作品並沒有太高的期待。但7天33.8億,春節檔仍然是當時中國電影市場最強的“強心劑“。

  2018年春節檔春節檔7天累計票房高達56.94億元,創造了當年各項歷史紀錄。2019年達到59.05億元,再次創下同期歷史新高。

  2021年,“遲來的”春節檔終于回歸,在“就地過年”的大背景下,收到了超高的關注度。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月12日,今年春節檔大年初一的票房突破17億元大關,超過2019年大年初一的14.8億元的歷史紀錄,更刷新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紀錄。從大年初一到初五,中國電影市場更是歷史上首次連續五天單日票房突破10億元。

2021年2月17日,觀眾在北京前門的保利國際影城觀看電影。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經過多年的積極市場培育,節假日期間去電影院看電影已經逐漸成為人們文化消費生活的“剛需”,特別是春節期間尤為明顯,進影院看電影的新年俗日益鞏固。大“剛需”呼喚大市場,高要求呼喚高品質,中國電影市場正逐步擴大成熟,量的突破只是基礎,好口碑的電影才是春節檔乃至整個中國電影市場持續向好發展的保證。

來源:國家電影局、新華社、中國電影報、燈塔專業版

編輯、制作:陳凱茵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10915121103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