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機器人大會|人工智慧VS人類_新華廣播_新華網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10913/30c15e92398543ba969c54cb70dc3a46.mp3

世界機器人大會|人工智慧VS人類

2021-09-13 09:47:34

    

    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于9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召開,世界機器人博覽會及世界機器人大賽將同期舉辦。其實,智能不是人腦(或類腦)的産物,也不是人自身的産物,而是人、物、環境係統相互作用的産物,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比如狼孩盡管具有人腦的所有結構和組成成分,但沒有與人類社會環境係統的交流或交互,也不可能有人的智能和智慧。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其中的“物“卻也逐漸被人造物——”機“所取代,簡稱為人機環境係統。人工智慧要超越人類智能,在現有數學體係和軟硬體的設計模式基礎之上,基本上不大可能,但在人機一體化或人機環境係統中卻是有著可能。人工智慧是邏輯的,智能則不一定是邏輯的。智能是一個非常遼闊的空間,它可以隨時打開異質的集合,把客觀的邏輯與主觀的超邏輯結合起來。

    研究復雜性問題是困難的,但把它分解成人機環境係統問題就相對簡單一些,至少可以從人、機、環境角度去思考理解;研究智能——這個復雜問題也是困難的,但同樣也可把它分解成人機環境係統問題研究分析處理,人所要解決的是“做正確的事(雜)”,機所要解決的是“正確地做事(復)”,環境所要解決的是“提供做事平臺(復雜)”。正如郭雷院士所言:“復雜性和智能化是係統科學發展的兩個永恒的主題。復雜性主要體現的是係統科學認識世界的一面,而智能化主要體現的是係統科學改造世界的一面。”

    現在經常有人問這樣的問題:未來數字世界中,人與智能機器是何種分工模式?人與機器的邊界將如何劃分呢?實際上,當前人機的關係主要是功能分配,人把握主要方向,機處理精細過程,而未來的人機關係可能是某種能力的分工,機也可以把握某些不關鍵的方向,人也可以處理某些縝密的過程。人機的邊界在與should——“應”和change——“變”,即如何實現適時的彌散與聚焦、跨域與協同、反思與創造。

    人類學習的秘密在于數據資訊知識的彌散與聚焦,人類使用數據資訊知識的秘密在于跨域與協同,人類智能的核心在于反思與創造。人有內外兩種態勢感知係統(Situation Awareness)耦合而成,共振時最強,抵消時最弱,另外還有一個非智能(即智慧)影響決策係統:想不想、願不願、敢不敢、能不能……這些因素雖在智能領域之外,但對智能的影響很大。

    真正智能領域的瓶頸和難點之一是人機環境係統失調問題,具體體現在跨域協同中的“跨”與“協”如何有效實現的問題,這不但關係到解決各種輔助決策係統中“有態無勢”,甚至是“無態無勢”的不足,而且還涉及到許多輔助決策體係“低效失能”的朔源。也許需要嘗試把認知域、物理域、資訊域構成的基礎理論域與陸海空天電網構成的技術域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實現跨域協同中的真實“跨”與有效“協”打下基礎。

    人工智慧中的強化學習不能夠實現人類強化學習後的意圖隱藏,比如小孩被強制學習後表面上順從但實際上是隱匿想玩的意圖,機器深度學習容易實現局部優化卻很難實現全局優化和泛化等等。電腦先驅阿蘭 · 凱伊(Alan Kay)説過:“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創造未來。”判斷力和洞察力,是廣域生存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判斷力和洞察力,常基于‘直覺’。正是這樣的直覺,使‘企業家’完全不同于‘管理者’,使“優秀者”不同于“普通者”。

    人機混合智能有兩大難點:理解與反思。人是弱態強勢,機是強態弱勢,人是弱感強知,機是強感弱知。人機之間目前還未達到相聲界一逗一捧的程度,能夠幽默的機器依舊遙遙無期。乒乓球比賽中運動員的“算到”和調整心理,這都是機器難以産生出來的生命特徵物。此外,人機之間信任鏈的産生過程常常是:從陌生-不信任-弱信任-較信任-信任-較強信任-強信任,沒有信任就不會産生期望,沒有期望就會人機失調,而單純的一次期望匹配很難達成混合,所以第二、第三預期的符合程度很可能是人機混合一致性的關鍵問題。人機信任鏈産生的前提是人要自信,其次才能産生他信和信他機制。人工智慧相對是硬智,人的智能相對是軟智,人機智能的混合則是軟硬智。

    作者: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慧學院 劉偉

    配音:鄭琬

    策劃、終審:劉君  

    校對:周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