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 |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
作者: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劉興亮
配音:新華網甘肅頻道 鄭琬
一個你曾經以為離不開的群,你卻很久沒在裏面説話了;某個你想曾經為他/她肝腦涂地的偶像,你早就沒再追蹤他/她的最新動態了;一些曾經親密無間的人,你們已經幾年沒有&&……
多少在乎正在被稀釋,多少熱情漸漸被沖淡。沒有什麼會“根本停不下來”,除了時間。
有多少軟體,你曾經幾乎天天使用,卻不記得從何時開始,就突然不再使用了。為了紀念那些軟體,我在視頻號裏開啟了一個系列,叫“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來盤點一下那些紅極一時,卻最終消失了的軟體。
這是下輯,收錄了10個軟體,點這裡(//www.xinhuanet.com/video/2020-05/08/c_1210608498.htm)看上輯。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1:網際快車
早年間,在一款軟體的下載頁面中,寫着這樣一句話:恭喜您,您正在安裝全球最多人使用的下載軟體。這款軟體叫網際快車。這句話並非吹牛,在那個網速烏龜爬的年代裏,它的確為網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作為下載軟體絕對的霸主,它巔峰時期佔據了95%以上的市場份額,即使是P2P技術剛興起來的時候,它依然佔據着絕對的優勢。可惜在接下來的一兩年時間裏,它幾乎沒有任何更新,傳説是創始人侯延堂迷上了玩魔獸世界。在這一空檔期,迅雷這樣的P2P軟體迅速蠶食了網際快車的市場份額。
當年網絡螞蟻的洪以容是自己不想更新了,所以侯延堂請教他的時候,他毫無保留;侯延堂傳説卻是打游戲打顧不上更新,後來只好把快車賣給了ZCOM。
如果傳説屬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沉迷游戲,否則快車也能變成慢車,慢慢的駛入歷史,再也出不來了。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2:ACDSee
看個圖片,還需要專門的軟體?早年間確實是這樣的,那時候的操作系統並沒有現在這麼高端,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看圖需求,如果沒有專業軟體也是很難實現的。
於是格式全支持、啟動超快速的ACDSee迅速俘獲了大量用戶。即便是拿現在的眼光來看,精準專一、乾淨利落的ACDSee也依舊是可圈可點的。
不幸的是,隨後的發展中,ACDSee嚴重偏離了最初路線。體積臃腫,操作繁瑣,大量的新增功能對於普通用戶來説毫無吸引力,以致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它不再感冒。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3:RealPlayer
在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無論是網上點播視頻,還是偷偷下載收藏的小電影,大多都是RM/RMVB格式的。而想要播放這個格式的視頻,RealPlayer則是不二之選,因為它們都是Real公司的産品嘛。
左手RealPlayer,右手RM,Real公司曾經是那麼的如日中天,可是後來為什麼銷聲匿跡了呢?原因我來亮三點:
第一點:錯失向&&轉型的良機。被譽為“iPod之父”的托尼法德爾,就是因為在Real不得志,才轉投蘋果的,後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iPod+iTunes救活了蘋果。
第二點:Real的運營太單一,營收主要靠的是收取授權費。
第三點:現在大家都在線看視頻了,播放軟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趨勢這個東西,你再牛都無法對抗啊,所以,你看,連我都被迫出來做短視頻了!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4:五筆輸入法
從90後這代起,絕大多數人都已經習慣了拼音輸入法,它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少數人一定還對“王旁青頭兼五一,土士二幹十寸雨”的口訣熟悉不已!這個口訣説的就是中國大陸最早出現並流行開來的輸入法——五筆輸入法。
在計算機剛剛引進中國的時候,如何打字成了一個難題,由於想不到好辦法,有人甚至建議用拼音代替漢字,還專門研究了一個超大的中文鍵盤,顯然這些辦法是行不通的。
一直到了1983年,一個名叫王永民的人出現,才打破了這種尷尬的局面,他開發出了一種漢字輸入法——五筆。顯然這一技術的出現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評價“五筆的重要性不亞於活字印刷”。
五筆輸入法很快在全國普及,當時要想學計算機,必須要掌握的技術就是五筆輸入法。熟練掌握五筆後,打字速度那是相當的快。以至於當智能拼音輸入法推廣的時候,那些新手在熟用五筆的人面前,都是烏龜般的速度。
五筆這麼牛,後來怎麼會衰落了呢?原因就是它太難學了。再加上後來的拼音輸入法越來越智能,打字速度也來越快。
於是,像我這樣當年用五筆打字能達到每分鐘100字的人,現在的口訣也就只能記住一句“王旁青頭兼五一,土士二幹十寸雨”了。用過五筆的來冒個泡,你能記得幾句口訣呢?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5:智能ABC
五筆是王永民先生在1983年發明的,10年後,輸入法歷史上的另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出現了,北京大學的朱守濤先生,發明了智能ABC輸入法,後被微軟內置到Windows系統中,很快成為了中國大陸使用人數最多的輸入法軟體。
智能ABC有個特點很有意思,高頻次的使用空格鍵:打字,空格顯示菜單,空格確定,空格上屏…… 打字,空格,空格。打字空格空格空格。那個年代,鍵盤上最先壞掉的鍵一定是空格鍵,我覺得都是智能ABC的“功勞”。
智能ABC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與青春有關的記憶:那些用智能ABC寫過的BBS帖子,那些用智能ABC聊過的網友……你也説説,還有啥?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6:MUD游戲
如果讓你去玩一個游戲,既沒有人物畫面,又沒有戰鬥畫面,有的只是簡單的文字,你在游戲裏的所有行為全靠文字來進行交流和表達,這樣的游戲,你願意玩嗎?
現在的年輕人,肯定是不願意了,我們當年卻玩的樂此不疲。
這就是MUD,也就是文字游戲,是國內最早的游戲,所有游戲過程和內容以及畫面描述等全靠文字和字符畫完成,沒有任何圖形,比如新人進入時會説“小魚兒翻身下馬,向眾好漢抱拳道:在下初入江湖,請各位前輩多多關照”。這可以算作網絡游戲的雛形,但由於是純文字界面,因此這個時代的游戲高度依賴想象力和玩家的文字能力。
正是這些文字,更能帶着你展現武俠豪情,盡顯俠者風采,看著文字流動,體會文字中的花香鳥語。
這個時代早已遠去,只在最早的一批玩家心中還有些許記憶的保留。
我總結啊,MUD游戲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運用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圖像引擎——人們的想象。
玩游戲全靠腦補,這個軟體我就説到這兒了,剩下的,你們腦補去吧。
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MUD游戲最終還是沒落了。打敗純文字游戲的不是另一款純文字游戲,而是圖形游戲。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7:Flash
到2020年年底,Flash就正式死亡了。其實早在2015年,Adobe公司就在勸導用戶主動放棄Flash格式,在2017年更是宣布在2020年底終止對Flash的更新。關於Flash,我來亮三點:
第一點:十幾年前,用電腦訪問門戶網站的時候,經常被屏幕上閃個不停的大廣告晃得眼睛疼。而且,不等它閃完,你還沒法點擊裏面的內容。那叫一個心急。這個閃閃閃的東東,通常就是Flash廣告。
第二點:Flash在PC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以矢量圖這種節約文件大小的圖形化技術,在那個帶寬極大不足的年代,成為了明星産品。廣告只是一種形式,其他應用更多的是媒體播放和在線游戲。我説兩個Flash短片,一定能勾起老網民的回憶:一個是《大學生自習曲》,一個是《東北人都是活雷鋒》。
第三點: Flash在“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系列裏屬於特別重大的死亡案例,你同意嗎?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8:Google Reader
你用過RSS訂閱服務嗎?最近一次用是什麼時候,還記得嗎?我去查了下Google Reader的關停日期,竟然關閉了七年半了,關閉時的悼念場景還歷歷在目呢。
RSS橫空出世時,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能夠改變互聯網閱讀模式的産品。在PC時代,RSS曾經是信息的主要獲取方式。它是一種全新的閱讀思路,能夠直接從各個網站收集最新資訊新聞交給用戶閱讀。從最開始的本地RSS軟體,到隨後流行的在線RSS網站,RSS閱讀器的確給我們的上網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Google Reader是RSS的巔峰。
這麼好的模式,為何在興盛一時後最終陷入沉寂了呢?我來亮三點:
第一點:由於一直沒有有效的商業模式,所以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不再提供RSS Feed;
第二點:對發布內容的作者來説。也無法收到訂閱反饋,沒有社交互動。用戶通過RSS工具獲取內容後,將不會進入來源網站,更不會為來源網站帶來廣告收入。
第三點:隨着網絡的高速發展,它逐漸被其他的網絡服務所代替。比如社交網絡,RSS沒有強社交屬性&&方便。確切點説,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RSS就被時代拋棄了。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19:瑞星殺毒
有一個男的,出差在外面,突然回家,在門口聽到男人打呼嚕的聲音。男的默默走開,發了個短信給老婆:離婚吧。然後扔掉手機卡,遠走他鄉……三年後,他們在另一個城市偶然相遇,老婆問:“當年為何不辭而別?”男人簡述了當時的情況。老婆説:“那是瑞星殺毒軟體…… ”
這個段子,講述了瑞星當年的輝煌。最輝煌的時候,瑞星年收入高達7億,超過8000萬台終端同時激活。曾經,瑞星那可是中國病毒軟體的王者。
在中國的創業圈裏,要找個生的輝煌,又死而不僵的企業還真不多,瑞星恰恰就是一例。
2008年是瑞星的分水嶺。那一年,360打着免費的旗號進軍殺毒軟體市場,迅速搶佔了收費殺軟的市場。而這一年也是微點事件水落石出的一年,瑞星口碑跌到谷底,名利雙失。2011年3月,瑞星宣布旗下所有個人殺毒軟體將永久免費,同時也標誌這瑞星這個曾經的殺軟帝國坍塌。
現在回頭來復盤,是誰打敗了瑞星,真的是免費模式嘛?通常認為360的免費模式重創了瑞星,然而即使瑞星宣布免費後,也未虜獲多少客戶。免費時代只是一個推手,瑞星沒落70%來自自身。重營銷、輕研發,導致研發投入不足,是瑞星産品競爭力下滑的主要原因。
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20:蝦米音樂
蝦米音樂,將於2021年2月5日0點,正式關閉!這不僅是一個軟體的關停,而是我們的青春結束了。再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安靜靜的聽歌了。
蝦米最好的時候是被收購前,還是在創始人南瓜掌控的歲月,時間跨度是從2007年到2012年。
中國著名電台DJ楊樾是這麼總結的:中國的互聯網音樂&&最初基本是一種程序員化的&&,整體體現不出“專輯”的概念,甚至多個&&的唱片內歌曲排序都是按字母順序,而不是按照唱片排定順序。那時候音樂&&與音樂離得很遙遠,音樂在&&眼裏只是0和1,但那時只有蝦米,是以一種理解音樂的方式在分享音樂,並且為無數中國年輕人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只從2012年被阿里收入囊中後,蝦米音樂的發展就可謂一波三折,資本加持後並不是一帆風順。
當年收購的時候,蝦米創始團隊曾跟馬雲和曾鳴明確過一個方向,就是不想再走QQ音樂的版權內容換流量的老路,希望趟出一條音樂商業化的道路,否則永遠受制於版權方。但是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阿里並不夠堅決,幾經搖擺。
蝦米的死亡,與阿里收購有關,也許是基因使然。
當然,如果不是阿里當時收購了蝦米,蝦米可能在8年前就死了,這一聲遲到的再見!現在,是時候正式的説一聲了:再見,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