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讀書推薦 | DAY3: 《我們仨》 楊絳_新華廣播_新華網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930/0cca88e495404ec1892926b5a40ac3bc.mp3

假日讀書推薦 | DAY3: 《我們仨》 楊絳

2020-10-03 09:00:00

    

    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假日號列車領讀員立夏。今天是10月3日,旅程第三天。恰逢中秋節,月兒照九州,家家盼團圓,今天要與您分享的書是《我們仨》,作者楊絳,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對于楊絳來講,最幸福的事莫過于一家團圓,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九八七年師大外語系與英國文化委員會合作建立中英英語教學項目,錢瑗是建立這個項目的人,也是負責人。在一般學校裏,外國專家往往是權威。一次師大英語係新聘的英國專家對錢瑗説,某門課他打算如此這般教。錢瑗説不行,她指示該怎麼教。那位專家不服。據阿瑗形容:“他一雙碧藍的眼睛骨碌碌地看著我,像貓。”錢瑗帶他到圖書室去,把他該參考的書一一拿給他看。這位專家想不到師大圖書館竟有這些高深的專著。學期終了,他到我們家來,對錢瑗説:“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認“得益不淺”。師大外國專家的成績是錢瑗評定的。

    阿瑗是我生平傑作,鐘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學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鐘書的小説改為電視劇,他一下子變成了名人。許多人慕名從遠地來,要求一睹錢鐘書的風採。他不願做動物園裏的希奇怪獸,我只好守住門為他擋客。

    他每天要收到許多不相識者的信。我曾請教一位大作家對讀者來信是否回復。據説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復呢。但鐘書每天第一件事是寫回信,他稱“還債”,他下筆快,一會兒就把“債”還“清”。這是他對來信者一個禮貌性的答謝。但是債總還不清。今天還了,明天又欠,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煩。

    他並不求名,卻躲不了名人的煩擾和煩惱。假如他沒有名,我們該多麼清靜!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鐘書于一九九四年夏住進醫院。我每天去看他,為他送飯,送菜,送湯湯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進醫院,在西山腳下。我每晚和她通電話,每星期去看她。但醫院相見,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處,我還能做一個聯絡員,經常傳遞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主播|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