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充實、餐桌豐富,種業安全是基礎。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
“一粒良種,千粒好糧”。
有一個人比誰都清楚這個道理,他從六十年前就開始跟種子較勁兒,他一輩子都想要豐收。
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追夢路不停歇
這位90歲的院士,一輩子都在向他廣為人知的兩個夢想奔跑: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自1964年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實現了從三係到兩係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1997年,袁隆平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期畝産700公斤、第二期畝産800公斤、第三期畝産900公斤、第四期畝産1000公斤的目標。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産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雙季畝産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2020年11月3日,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新聞發布會上,袁隆平又提出兩個新的短期“小目標”:一個是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産2000公斤,一個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三一工程”升級為“兩一工程”,也就是“三分地養活一個人”變成“兩分地養活一個人”。
他的第三個夢
億畝荒灘變良田,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又一個心願。
我國約有1億公頃(15億畝)鹽鹼地,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按照保守估計未來畝産200-300公斤計算,可年增産糧食數百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2020年,由袁隆平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全國示範種植海水稻面積擴展到10萬畝,平均畝産穩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産突破800公斤。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1年1月15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今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産業化推廣,擬用8至10年實現1億畝鹽鹼地改造整治目標。
鹽鹼地裏稻花飄香。這個人,又離自己的豐收夢更近了一步。中國人的飯碗也端得更穩了。
來源:新華社、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國家水稻數據中心
視頻旁白:劉子華
設計:張楨
編輯:陳凱茵 董悅
製作:侯軼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