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
珠峰的高度上必須要有我們中國的聲音
【《有話》第57期:邁向山巔】珠穆朗瑪峰最新高度于今日揭曉,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測量珠峰,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也體現出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科技水準。今年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因此開展2020珠峰高程測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完成峰頂測量任務。在此次登頂測量中,隊員在峰頂停留了150分鐘,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新紀錄。本期《有話》邀請到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向大家講述,山巔上的勇士們為珠峰“量身高”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

  

  大家好!我是國家登山隊的副隊長,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的隊長次落。

  國家登山訓練基地懷柔基地,是我們每一代登山者夢開始的地方。五十年代中國登山隊成立到九十年代初,我們有24位登山前輩在攀登過程中犧牲了。“山魂”的一撇沒有寫進去是為了告訴人們,他們把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最熱愛的登山事業。登山是團隊項目,是集體主義閃耀在雪山之巔的體育精神。

  不同時期用不同的測繪方式,本身反映了人類的求知精神,更能夠反映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科技水準。珠峰在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線上,珠峰的高度上必須要有我們中國的聲音,所以,我們這次一定要測得珠峰的精確高度。

  山魂紀念碑和登山精神,在每一次的登山活動中,鼓勵所有的攀登者要靠團隊的力量,共同實現我們的目標。

  5月27日,是我人生第四次站在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不同的是,今年我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僅要登頂成功,還要在珠穆朗瑪峰的頂峰測出它的精確數據。

  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線上,它的南側在尼泊爾境內,北側在我們中國西藏境內。

  1715年~1717年,清朝測繪人員在珠峰地區進行測量,首次在手繪地圖上出現了珠穆朗瑪峰的名字(朱母郎馬阿林)。但是,珠穆朗瑪峰還有一個英文名字,叫Everest。那是1858年,以紀念的形式用英國駐印度測量局局長的名字命名的。1952年,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通報Everest的名字應正名為珠穆朗瑪峰。但是,1953年埃德蒙·希拉裏和丹增·諾爾蓋,從珠穆朗瑪峰南側,也就是從尼泊爾境內成功登頂,這是人類第一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從此,Everest的名字在國外用得更多。我相信,未來不久不會再出現Everest的名字了。

  1960年之前,人類還沒有從珠穆朗瑪峰的北側登頂過。1960年,我們國家最困難的時候組織了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當時的中國登山隊以“哪怕珠峰比天高,定叫紅旗頂峰飄”的決心,登頂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從此,世界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瑪峰,留下了我們中國人的腳印,也有了中國人的聲音。

  1975年之前,珠峰的高度有各種各樣的説法。有8848米的,有8850米的……但是,那些數據都是在珠穆朗瑪峰南側大本營進行的傳統測量。1975年,我們組織了珠峰測量登山隊,在頂峰進行測量。從此,珠峰有了確切的高度,也是國際上不得不認可的高度——8848.13米。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登山隊在頂峰測量過。

  從1960年人類首次在珠峰北側登頂成功,到1975年人類在珠峰的頂峰測出精確的高度,2020年我們再次組隊進行測量,這是中國的一種高度,也是中國的一種態度。

  我們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登山本身就是要科學、安全、環保、文明地進行登山。從1月20日至3月20日,在懷柔國家登山訓練基地,我們進行了大量的體能儲備、理論學習、技能訓練。從3月20日至4月4日,我們在西藏拉薩羊八井高山訓練基地進行高海拔適應和體能儲備。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要在拉薩操作使用所有的測量設備。

  到了大本營以後,今年的氣候特別異常。我們第一次計劃是5月13日登頂,但是當我們到達5800米時,由于降雪太多,有流雪危險,也可能有雪崩的危險。雪崩,對登山隊來説是滅頂之災。基于安全考慮,我們不得不放棄第一次衝頂,繼續等待窗口期。

  第二次攻頂計劃是在5月23日左右。5月20日,我們從1號營地7028米出發到7790米攀登的過程中,下著雪並且有七到八級的大風。因為錯過了第一次衝頂機會,我們特別珍惜第二次機會,我們頂著大風、冒著大雪攀登到了7790米。從7790米到8300米的路線上,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大的雪。5月21日,先遣隊衝了兩次到達8000米,積雪太深依然有流雪和雪崩的危險,我們不得不第二次放棄衝頂計劃,從已經攀登到的8000米撤回到6500米,所有隊員的心情都特別緊張。

  兩次衝頂計劃失敗,轉眼已經到5月底。如果6月初還沒有登頂的話,今年錯過了珠峰最好的窗口期,也就意味著這次任務完成不了。

  大家心裏憋著一股勁兒,因為知道第三次衝頂的重要性,所以5月25日我們從7028米到7790米攀登的過程中,有十級的風,尤其是一陣大風吹過來的時候,在繩子上真的是左右晃動得很厲害。因為知道留給我們的機會不多了,我們一定要扛過去。在7790米,我們搭建帳篷用了將近快3個小時,正常情況下20分鐘是絕對沒問題的。

  從25日上午11點,十級左右的大風一直刮到26日淩晨5點,我們在帳篷裏一宿沒有合眼,因為擔心帳篷會被吹跑,所以風一旦小一點,趕緊出來加固帳篷。我們所有的設備是放在睡袋裏的,其中有一組隊員拿著重力儀。重力儀是不能傾斜超過30度的,超過30度以後,它就失效了。整個晚上,兩個人輪流抱著重力儀在帳篷裏面坐著。

  27日淩晨2點鐘,我們從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正常情況下,以我們的訓練,以我們的專業,6~7個小時登頂是沒有一點問題的,但是那天我們用了9個多小時。“大本營”特別著急、特別擔心,因為我們是負重前行。負重,是因為我們要背著所有的設備,並且知道這個任務的重要性,再加上前期從7028米出發到7790米,再到8300米,連續兩個晚上基本沒有合眼,白天一直在攀登的過程中。

  5月27日上午11點鐘,我們全體隊員終于到達了珠穆朗瑪峰的頂峰。我們知道,這只是完成了任務的三分之一,我們還要精確地測出珠峰的高度,而且要安全地回到大本營。這次是我們人類第一次在珠穆朗瑪峰的頂峰接收北鬥衛星的信號,也是人類第一次在頂峰用重力儀測出珠峰的數據,並且還要精確地測出頂峰上冰雪的高度。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在頂峰工作了150分鐘。正常情況下,攀登者到達頂峰,展國旗、留紀念,也就15~20分鐘。我們在150分鐘的工作過程中,有些隊員是全程無氧,正常情況下是不可想像的,那裏含氧量是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極度缺氧、極度寒冷。基于對任務的理解,基于迫切能夠測出珠峰的精確數據,顧不得那麼多。

  站在頂峰上,除了感到榮幸以外,更多的是感動和感恩。榮幸,是我們能夠代表隊伍的一個分子站在頂峰。感恩,是因為我們能夠登頂,要感謝所有的登山隊員。如果,沒有修路隊冒著一定的風險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也不可能那麼安全地到達頂峰;如果,沒有運輸隊默默地把所需的所有物資運到各個營地,我們也不可能那麼順利地到達頂峰。

  所以,我們感謝所有的登山隊員,也感謝珠穆朗瑪峰的接納。敬畏自然,因為在珠峰裏面,人是特別渺小的。

  我們都是攀登者,我們都在攀登的路上,為中國的力量,我們添磚加瓦。

01002005055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9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