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首期“&港澳青年創客分享會”活動,我是主持人孫博。今天的活動開始前,請大家先看一段影片。
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首期“&港澳青年創客分享會”活動,我是主持人孫博。今天的活動開始前,請大家先看一段影片。
為了幫助更多的港&&年在大陸圓夢,新華網從今年8月起開展了“&港澳青年創客大陸成長記”主題活動,不斷挖掘和分享港&有為青年的創業故事。今天我們坐在這裡,就是希望通過創客和專家以及媒體的面對面交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助力,為他們的創業創新點讚。
首先,我介紹一下今天到場的各位領導和嘉賓,他們是中宣部港澳&新聞局賴素鴻處長,國務院&&經濟局涂雄處長,國務院&&宣傳局鄭月文處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姬文林處長,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汪金福先生,以及頂新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滕鴻年先生。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的是本期分享會的導師團隊,他們是德豐傑龍脈基金合夥人王雨荍小姐,北京遠見育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至元先生,京東金融股權眾籌部投資副總監楊虎,心元資本合夥人滑雪小姐,台灣亞太青年創意休閒産業智庫執行長鄭敏慶博士,新華社港&部副主任陳斌華先生。
今天到場的還有很多企業界和媒體界的嘉賓,在這裡一併&&感謝。另外,我們的活動還得到了兩岸媒體的關注和支持,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北京晚報,以及台灣聯合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東森電視的記者朋友今天都來到了現場,歡迎你們!
首先,讓我們有請新華網副總裁汪金福先生致辭,有請汪總。
首先,我代表新華網,向各位嘉賓,向各位來自台灣的創客精英們,&&熱烈的歡迎。歡迎大家支持並參與我們和頂新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港&&年創客分享活動”。
今天活動的主角是來自台灣的青年創客精英。説到創客,自然就離不開創業和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股時代的熱潮,一股推動我們民族、我們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在世界經濟低迷和金融市場動蕩的情況下,大陸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9%,尤其是就業比較充分,其中“雙創”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未來5年,中國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繼續着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説,這是一個充滿了活力和希望的“創時代”。
在“雙創”的熱潮中,來自台灣的創客朋友們,無疑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值得我們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注和支持。展望下一個5年乃至10年,相信你們所代表的新一代&&,會為大陸經濟發展乃至兩岸經濟的互利共贏,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同時,台灣年輕朋友來到大陸創業創新,就是在用個人的實際行動參與兩岸交流,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添磚加瓦,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薪火相傳。
這裡我再簡單介紹一下新華網。新華網是新華社主辦的綜合新聞信息服務門戶網站,每天以11種語言24小時不間斷發布新聞,用戶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桌面端日均頁面瀏覽量超過1.2億。據權威機構對“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傳播力的定期統計監測,綜合PC端、微博微信等終端的綜合傳播力方面,新華網在最新榜單中位居榜首。與此同時,新華網也正進行着自身的創業創新,正朝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網絡媒體和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互聯網文化企業”的目標邁進。希望借助新華網所擁有的&&資源和互聯網優勢,助力大家更好地實現創業夢想,在大陸這塊創業創新的沃土上走得更快、更穩、更遠。
最後,預祝本次分享會圓滿成功。謝謝!
接下來有請本次活動的合作單位,頂新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滕鴻年先生上&致辭,有請滕理事長。
各位領導、各位貴賓、各位優秀的青年創客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我是頂新公益基金會的理事長滕鴻年,今天非常榮幸能夠接受新華社的邀請參與港澳&&年創客的分享會。 創業可能是在時下,正如剛剛聽到的應該算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熱門的一個詞彙。可什麼是創業呢?喬布斯從1300萬美元的車庫夢幻工廠起步,把別人咬過的一個蘋果演繹成世界上最神奇、最偉大、最輝煌的神話。馬雲和他18個人的創業團隊拼湊了50萬元開始創業的初期,甚至當時對於電腦也不是非常熟悉,但他們今天登上了中國最具有技術巔峰的創業傳奇。 這些創業不勝枚舉,他們的創業不僅實現了自我的價值、輝煌的人生,更為社會創造了無限的財富,改變了現今的生活和學習的方式,對人類的發展以及為我們的社會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全球網民了解中國最重要的窗口——新華網,這次舉辦“&港澳青年創客”活動,不但為&港澳青年創客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同時也創造了合作的契機,更通過宣傳&港澳青年的創業故事,影響了更多的青年朋友們,促進兩岸三地青年之間相互學習、交往與交流。 促進兩岸文化教育的交流一直是頂新公益基金會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頂新公益基金會自2010年10月成立以來,匯聚集團的力量,持續在教育工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以及扶貧賑災這三個領域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憑藉在公益慈善事業的突出貢獻,以及基金會的業務主管單位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督促和指導之下,頂新國際集團已經連續五年榮膺由民政部頒發的,中國慈善領域當中的最高獎項“中華慈善獎”。
今年五四青年節李克強總理在給清華大學學生創客的回信中曾經特別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核心在於激發人的創造力,尤其在於激發青年的創造力,青年願創業,社會才能生機盎然,青年真創新,國家較會朝氣蓬勃。在政府大力培育創客文化、健全創業輔導制度的背景之下,以創新來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今天,來自&港澳三地充滿活力的年輕創客朋友們,大家會聚在一起,用大家與眾不同的敏銳、勤奮和思維,在波瀾壯闊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畫卷上書寫着大家與各位的傳奇,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港澳青年創客活動的&&吸收更多的養分,幫助各位在這裡圓夢。 最後,祝願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謝謝。
感謝滕理事長的致辭,以及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下面我介紹講一下今天的具體環節,每個項目團隊將會有10分鐘對自己的創業項目進行介紹。結束後,大家可以對項目提出問題,請分享人回答,同時創業導師也可以為項目提出建議或觀點。4組團隊都結束後,將開放現場媒體朋友以及嘉賓和創客們進行自由交流,時間為30分鐘。
接下來進入主題環節,首先上&的項目是眾籌&&“點名時間”。作為眾籌模式的開創者,點名時間從2011年運作至今,已經孵化了無數的項目,累積了不小的知名度。大家都知道,電影《腫瘤君》的原著漫畫,就是從這裡完成眾籌,得以發行的。今天參與我們分享會的,是點名時間的創始人兼CEO,來自&&的張佑,歡迎他登場。
我是1979年&&出生、&&長大的台灣人,2006年10月來中國大陸發展。以前我是互聯網圈開始起家的,從設計師到産品經理,一直到台灣的新浪、奧美。2006年我到北京做的第一個項目叫快拍公園,點名時間是北京的第二個創業項目。我們上線到現在已經4年了,不算特別新的新手,但是在創業的過程中還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也希望今天能聽到其他幾位導師的建議。
我快速地講一下點名時間過去在中國做了什麼。這是點名時間的首頁,我們在中國眾籌領域是最早的一家,現在基本上在中國講到眾籌&&一定會提到點名時間,就是因為我們是最早做的,甚至“眾籌”詞彙是當初我們和媒體交流時定義出來的。現在我們開始比較專注於科技領域,首頁大多是與智能相關的産品。這是我們的APP,用戶可以在上面和團隊交流,也可以看到我們推薦的,目前全世界最新的科技産品。你可以和上面的一些專家、達人互動。
那為什麼點名時間能夠在中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我們具體做到了什麼呢?首先,我們是眾籌的始祖也是定義者,我們是最早開始眾籌的。在中國進行試水,前面兩年做得非常辛苦,沒有人知道眾籌是什麼,還有人以為我們是非法集資。慢慢地我們也和官方單位進行溝通和交流,大家才發現原來這是電商的變形,能夠幫助很多初創的團隊更順利地把他創新的産品和創新模式推廣給大家。
中間我們開始聚焦在智能硬體,在科技的領域,特別是跑到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很多地方,和在中國原本做製造業做得非常辛苦的廠家交流。後來發現原來他們有非常強烈意向,想要推出自主品牌。我們結合過去點名時間的優勢,做品牌包裝和推廣,拉了很多團隊在我們&&上做曝光。所以我們同時最懂智能硬體,包裝能力也很不錯,同時我們也是科技的意見領袖,因為專注於這個領域,智能硬體很多創業的小夥伴並不知道接下來路怎麼走的,我們會把國外最新的發展趨勢“喂”給大家。我們很自豪的是我們經緯中國所有投資裏面的300個的投資中的一個。這是我簡單拿出來分享的案例,包括智能插座、智能開關,到最近很火的無人機。當初這些團隊還在十幾個人的階段,還沒有拿到天使資金,甚至剛拿到天使資金和我們接觸。上了點名時間後,他們獲得了包含京東甚至小米的投資,收編成他們整個生態鏈的一環。像中間這家合肥公司,當初叫智趣,小米通過點名時間發現到它,投資了這個團隊,和他合作推出小米手環。
很多團隊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接觸到VC,我們自己本身和投資圈的關係很好,也可以幫助大家介紹資源。整個智能硬體圈我們的影響力覆蓋了將近98%,基本上所有做科技産品的團隊都知道點名時間,同時我們也幫助VC發現號項目。過去2014年4月到10月這半年時間我們做了一個統計,發現有22個團隊因為上了點名時間最後獲得VC的青睞,拿到融資。我們還特別去問他,你真的確定這個投資人是因為在點名時間看到你的項目才&&的嗎?這些答案都是“是”。總共有22個團隊,每個團隊拿到200萬美金,這是我們這個&&的很重要的價值。當然還有一些銷售渠道、媒體,只要關注智能硬體和眾籌的都會到點名時間找這些項目。
同時,我們也在做一些線下的活動,幫這些團隊在線下接觸更多的媒體,或者是更多的國內外的廠家。第一個方式就是通過10×10趨勢大會,在&上講趨勢,在台下讓他們在那邊交流,每場都是2000人規模的,都是滿滿的台下全部都是創業者,都是做科技創業的團隊。我們第一次辦的時候是2013年底在北京,第一次辦就來了700人,第一次辦就邀請到小米的長官過來和大家分享。第二次800人在深圳,第三次也是在深圳,已經到1800人。最後兩次是上海和深圳,也是2000多人的規模。這個大會辦得非常成功後,我們就在想,很多團隊會參加一些會展,但初創團隊經費有限、自己包裝能力有限,只能窩在小攤子裏面,放一個易拉寶和海外廠商交流,可是海外廠商看到這樣的形式,是對你沒興趣的。我們就換了一個形式,把整個會展的其中一大塊包下來,做一個統一的包裝,幫大家把整體的形象提升起來,你也有自己放海報的地方,但是你整個效果就會原本的形象好得更多。人家一看,一整區黑色的非常酷,一家家看下來,他就覺得這個收穫很多。對廠家來講是如此,對團隊來講,他也發現這個區域其他角落的效果好非常多。點名時間做這個事情也可以賺錢,是三方面都獲益的模式。
接下來就是簡單地和台灣朋友分享我們的一些經驗。成功的經驗大家都很多,我們發現失敗的經驗其實都有一些共性。第一,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這是VC第一個問我們的問題,你做的東西市場有多大?如果他發現不大,後面的根本不想聽。所以首先你要選擇一個足夠大的市場,這是很多台灣朋友來中國大陸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因為台灣的市場很小,我們在一個小地方成長,你的思維會很容易局限在非常小的區域裏,例如開一個咖啡館。如果和大陸VC説開咖啡館,沒有人理你,你要做的是規模效應,這是幾億人的市場。
第二個經驗,就是找的夥伴對不對。我特別要講這一點,這是因每個人的專長而定的。比如我擅長營銷、包裝,我可能要找的是技術夥伴,每個團隊組成不一樣,這和你做的事情有關係。你找的團隊對不對,你跟他的股權關係對不對,都會影響投資人投資給你的意向。我們最開始最大的錯誤,是我們三個的股份全部都一樣,VC看了以後就説,你們這三個人到底誰在作主?我説我是CEO啊,他就説你的股份和他一樣,你在推行一些事情時,別人不認同你怎麼辦?這家公司就卡死在內耗中了。現在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但過程中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再來就是足夠的資金。創業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你沒有辦法掌控、無法預期的狀況。可能比當初預期的多花三倍的時間才能完成。比如你預期三個月內做完,但實際上是九個月,如果你融資只融六個月,那第六個月你就死掉了,雖然你在對的路上。
第四點,不接地氣,也是台灣人來中國大陸發展最大的問題。你不了解這邊人的生活習慣,你不知道他們平常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像滴滴打車一樣在台灣是無法生存的,台灣的士的水平太高了,有些司機還會在車裏放花,如果用同樣的經驗來大陸,你根本無法想象他為什麼會這麼成功。
後面這三點是我們最近半年的心得。首先是不要太高調。中國大陸競爭非常激烈,大公司包含京東、淘寶,都會跳下來做一些戰略布局。而你是一個小公司,你在夾縫當中求生存,我覺得高調不是好事。例如知名媒體報道你融資幾百萬美金,就是給別人一個訊息,説投資看好這個方向,你的競爭對手就變多了,所以高調不一定是好事。
再來就是不夠狠,台灣人比較溫良恭儉讓,對員工也是如此,希望讓員工特別舒適。但是這個套在大陸行不通,你必須要告訴團隊,我們是戰鬥的狀態,是像軍隊一樣,早九點到晚九點就是加班,必須工作在一起,才會有奮鬥的感覺。我在美國讀書又在台灣長大,如果我們學美式做法,給員工咖啡館式的環境,他就像每天到這裡喝咖啡,就沒有鬥志了。
最後你要知道自己的弱點,每個CEO都有自己無法跨過去的點,早點認清這個,找一個很好的幫手補足,你會減少走很多的彎路,會更快的成功。
這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謝謝張先生帶來的點名時間的精彩分享,講到後面經驗的分享,我看到幾個團隊都在時不時的點頭,確實切中了創業者心理的要害。接下來我們有短暫的交流時間,時間交給我們的導師們。
我想了解一下,當很多VC問你的時候,説你沒有選擇一個很大的市場,你怎麼回他呢?
我們和VC聊之前已經做過研究,眾籌基本上有一個定型,美國的眾籌市場有多大,拿美國的市場做一個對比就很容易答覆。比較難答的是,你怎麼確定美國的市場確定中國的市場呢?你在中國是更大還是更小?你得找出差異,比如我們認為眾籌是比較中産階級的群體,才有辦法有額外的錢支持別人。那這些給錢的人數是多少呢?我們從收入、經濟能力和大學做一些交叉對比,抓出一個數字,差不多1000萬左右,核心的眾籌群體。
面對京東、淘寶這樣大的巨頭一起做眾籌,你未來會怎麼發展呢?我覺得你和大部分的眾籌不太一樣,因為你是在做一個很潮、很新奇特的硬體的發現&&,所以你覺得你跟他們最大的差別會是什麼呢?
我們和京東的關係一直很好,談過一些戰略合作、融資,交流過很多次。所以有一點又像朋友,又同樣在耕耘一個市場的感覺。現在我覺得所有的創業者都已經知道了,最後都必須要選邊站,因為&面上的老大BAT三家,在各個領域都有布局,你最終就是選哪一家和他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我們現在的思考是,你怎麼樣能夠找到巨頭做這件事背後戰略價值,如果你能夠補足缺乏的,你對他就會有很大的價值,那也是我們很好的出路。
你會不會找一些國外的智能硬體在國內做眾籌呢?因為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市場,因為國外很多工業設計都很發達,他現在都很想進大陸,但它不會。
這是我們已經在研究的方向,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
我們有在硅谷投智能行李箱,我們可以一起合作,他們很希望能進大陸,但他們真的是不會。
張先生你好,我們知道點名時間是很有名的項目,我們投資經理也會在您的網站上看一些智能硬體的趨勢,而且在同行業裏面,點名時間是算老牌的,整個市場表現算比較好的一家。我看到剛才您講到,你們也在幫團隊做廣告包裝、整體的市場靶向思考等。張總您能否講一兩個在您的&&上比較成功的案例,讓我們來學習一下呢?
我們參與最深的一個是杭州的小K智能插座,他之前的第一代産品是在點名時間上做的。那時候我們沒有給他任何支持,他的眾籌金額就突破200多萬,我們當時很驚訝。第二次接觸時,我們特別飛到杭州和他進行深入交流,看他們當時的産品介紹,我們就説你這樣不行,我們趕快幫你,把功能定義梳理得更清楚一點。當然,我們有一個基本的製作費,和&&沒有關係,而是像廣告公司一樣的收費,後面如果你籌資金額能衝高,我們在籌資金額裏面再分25%。
他聽了以後覺得很高興,因為他覺得這比傳統廣告公司200萬做全案的包裝省太多錢,而且這是大家在同一條船上,不像傳統廣告公司包裝完了,以後賣得好不好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來往相互跑了六次,現在國內智能插座除了小米之外的品牌,大家都會提到他,後來他也的確獲得VC青睞,拿了2000萬美金融資。
所以我們帶來的一部分是C端的銷售,一部分是其他方面的資金來源是嗎?
對,其實絕大多數團隊給我們的反饋是,上了點名時間公司的估值增加了,這給了他們更大的價值。因為眾籌金額畢竟是小部分人群在運作,那只是一個市場的驗證,真正的銷量還是得走大的銷售渠道。所以我覺得前期是給品牌團隊的包裝,這是最有效的。
感謝王雨荍小姐。
下面要出場項目,和年輕人求職就業有關。現在年輕人求職,兩樣東西非常關鍵,一個是令人驚艷的簡歷,另一個就是有用的人脈資源。下面登場的這個項目,初衷就是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歡迎Himelight聯合創辦人鄭依明、郭泰頤,為大家帶來今天的分享。
大家下午好,我們是Himelight,我們想做的事情是一步步地打造未來式的商業社群。我是鄭依明,90後。今天是第一次來北京,讀書時我就很想來北京。在學校裏我們已經開始創業,這是我第三個項目,失敗了兩次,第三次終於來到北京,非常興奮。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介紹Himelight,我們想做的事情,是一步步地做一個商業社交&&。從我們自身的經驗開始,幫大學生打造好的簡歷這很重要。我們知道大學生求職需求越來越強烈,不管是找一個實習機會,或者畢業的時候找一個好的職涯,一份簡歷都非常重要。但是很嚴重的問題是,現在的大學生都不知道怎麼做好一個簡歷,一是格式,WORD好難用,常常加底線、背景一整篇就跑不見了。二是大家也不知道專業的標準是什麼,字型、排版、間距都不知道,所以Himelight就來解決這個問題。只要你打好簡歷所有內容,按一個鍵就有專業的簡歷出來。而且我們的版型既能體現個性化,還有專業化,讓HR看到你簡歷的時候,馬上知道你的優勢在哪。
産品做出來後,我們找了一個前輩諮詢,問他如果你想在台灣試市場,會找哪一群呢?他説找台灣大學的學生,因為他們是全台灣對簡歷最花心思的一群人,如果你能解決&&學生的問題,你就能解決台灣學生的問題。我們馬上回到台灣大學,在課堂上教學生做簡歷。那次教學之後,我們收到一封Email,他説謝謝Himelight,我的簡歷借由你們的&&得到了微軟的工作。我們的産品真的達到了某種價值,這讓我們好開心。 之後我們開始修Bug,口耳相傳之下産品已經有了3000名大學生使用。也因為這樣,得到台灣電子媒體的報道。
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越來越會應用社群達到一些目的,很自然、很專業的。我希望我的職涯長什麼樣子,我就在Facebook寫我要什麼樣的東西,通常有很大的機會拿到某部分的好處。所以我們發現他們很擅長做這件事情,利用關係得到機會。所以我們從簡歷出發,開始做服務。
我們找設計師,做了一個非常有質感的個人頁面,讓用戶大方地介紹自己。我們&&上每一份履歷,都是一張名片。我讓你管理你身邊這些學長姐的名片,讓你了解學長姐的過去,知道你需要什麼樣的關係,讓他們成為你職涯上的貴人。
另外我們做了引見和分享。有一個學長給我一個行銷的工作,我説我在創業沒辦法,但是我商學院有很多朋友絕對有興趣,我就介紹給他。他説謝謝你給我這麼好的機會,我説沒關係,你有好機會再介紹給我。這種互助的行為,絕對是應用社群時代的好東西。這也是我們從個人品牌,到關係,到互助的升級。
除了求職,創業時最常做的也是引薦關係和介紹。因此我們回去找了&&負責學生創業的組織TEC&&創創中心。我們辦了一個心創實習媒合會,用用看Himelight的功能,用用關係、引薦和個人品牌,看看效果怎麼樣。在這上面我們幫助了50家公司,收到300份履歷,這是歷年的最高值,一樣也有成功的案例。這是一個新創公司,他的職位一直找不到好的實習生,在我們的&&馬上找到,他發現從引薦的關係介紹得來的機會多麼好,需要照顧的成本多麼低,他説未來新創圈一定要用這個方式招募。這小小的成功開始讓我們在台灣有很多新創資源來談合作,支持我們。我們也非常開心,其實我們網站才剛開始,才剛做完履歷沒多久,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
明年開始我們會有計劃地在大陸市場開拓,希望幫助青年在職涯上互助發展,能夠借由關係得到他們的好的機會,也幫助我們在台灣這批優秀的人得到更好的機會,不管是海外實習或者是新創機會。
我們現在也開始與一些投資做接觸了,開始在大陸這邊尋找好的孵化器,也開始與一些這裡的高校&&。北京人才多、高校多、資源多,那麼我們就從北京開始。
但是我們Himelight真正想做的並不只是職涯,絕對不是這樣,我們想做什麼?我們有什麼?我們做了個人品牌打造,每個人在我們Himelight上都會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才,在上面展現自己獨特的點,展現自己的優勢。
我們還做了人脈關係的經營,很多個人品牌聚集在一起就有人脈了。我們讓大家在這裡面發現自己的貴人,在人脈的互動中會有機會産生,我們又繼續做了機會的媒和。個人品牌、人脈關係、機會媒和、交流互動,就是好的商業社交&&上很重要的元素。我們的夢想和願景就是要做一個商業的社交&&。我們希望幫助每個人在Himelight從打造個人品牌開始,進而做關係管理,最後幫助都能成功地進入社交&&。
我們的團隊平均是90後,都是有熱情、有衝勁的年輕人,還有一些夥伴在外商公司工作,像台灣雅虎、微軟,都跳出來實現這個夢想。另外我們都是男生,也不會有感情糾葛,每天都相親相愛的。我們是Himelight,我們想一步步地打造我們的夢想,就是社交商業&&,我是鄭依明,謝謝大家。
謝謝鄭依明給我們帶來非常青春洋溢的分享。我們看到了90後很多朋友們的特點,也請導師團隊向他們提問。
非常感謝鄭總的分享,我覺得咱們的商業模式可能更傾向於用工具切入社交的市場。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就業市場和求職市場是第一屏的市場,如何綁定用戶增加黏性呢?第二個問題是大陸的互聯網市場流量被巨頭把持得非常厲害了,咱們如何獲得用戶呢?這是兩個問題。
我們的確是從簡歷出發的一個工具型的方式切入市場,我們現在是希望趕快把後面那部分的關係和引薦接上,大家做引薦不是做職涯,生活上很多事情都可能借由這個完成,我們是希望以做簡歷的方式,借助價值的提供,讓用戶更高頻率的上我們的&&。現在基本上確定我們做簡歷的話,User是起得來的。
第二個問題大陸互聯網市場有巨頭把持,我們發現年輕人使用網絡慢慢有一些質量上的改變,就像招聘模式現在越來越新,現在年輕人的概念是,哪個符合我的個性我就用哪一個,我們做這件事情就要一步步地疊出,現在年輕人該有的方式。我們希望利用自身的經驗和了解年輕人的程度,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市場有一點點的機會。
我想請問在大陸500強企業不管是中國500強或世界500強,他們都會到大學裏面做專場招聘,那對於像這樣的兩岸不同的招聘模式你們會如何修改你們在台灣的模式來引進到大陸呢?
關於招聘,我們也詢問過很多前輩,給我們的反饋不一樣,但有一個結論是,不管是哪種招聘模式,他們要找到的核心是適合的人才。那怎麼樣找到好的人才,並不是改變你的方式,可能網站找不到,就直接衝到學校去找,這個概念並沒有改變太多。那借由關係,可以做到某種機會點的招聘,讓裏面的質量不太一樣。我們也和一些比較大的公司招聘主管討論過,對他們來説,現在年輕人非常難招,每年都要花一大筆錢在招人。他覺得如果有一個新的産品他絕對願意試,如果它是一個低成本、高報酬的産品更願意試。因為對他們來説,現在大家從網站的招聘到校園招聘,校園招聘人一多,競爭激烈,其實他們招的品質已經越來越下降了,他們更願意嘗試新型的,符合年輕人的招聘方式。 對我們來説我們確定台灣這邊的可行性是高的,我們也漸漸地想往大陸發展,也開始找一些大學進行合作,我們希望更能了解這裡的市場,概念大概是這樣子。
自由行,成為越來越多人到台灣旅游的首選方式,它的優點是沒有旅行團的束縛,缺點就是,出行前必須準備厚厚的攻略。如果你可以只靠一台手機,就能在台灣連接免費wifi,叫車、租車、查附近靠譜的美食、景點,還能網購伴手禮,或者規劃行程,旅程是不是就變得輕鬆許多呢?下面出場的這個項目,就是這樣一個私人定制型的旅行應用,&客帶路。為我們分享這個項目的是&客帶路創辦人兼CEO林俊毅,歡迎林先生。
大家好。我是一個打工仔,幫很多中國老闆打工,包括溫州人、上海人、香港人。在2014年的時候工業局和觀光局有一個APP大賽,我們做了&客帶路的APP,在2015年參加了阿里的創業大賽。後來因為台灣市場太小,我們又增加了日本,做了“霓客帶路”。慢慢成了一個“路客聯盟”,之後還會有其他地區的推廣。
我們的APP設計,就是為懶而生,讓大家在景點旁邊輕鬆找到衣食住行。我們當時VC説要做單點突破,做太多不好,但是就游客的角度,去一個地方當然希望有一個APP,有一個服務專線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我們這是旅游的管家服務。我們做成懶人自由行,這絕對不是機+酒,而是自己可以隨心旅游。所謂懶人,我們分幾個等級。首先是大懶,就什麼不要管,就告訴我們多少天、多少預算,我們可以給你隨身定制,注意我們不是旅行社,而是&&;其次是中懶,也是半自由行,可以選擇形成+機+酒。還有小懶,就是自選達人行程,我們&&是讓所有合法的大陸和台灣的旅行者上來,你在這裡也是由專家幫你選擇産品,這個&&買的東西是高品質可以放心的。
這就是我們的商業模式和收費來源,模塊積木式組合式的私人定制。首先我們不是做旅游,是做目的地體驗,所以旅游先行,以後希望做文創。你不到台灣不知道,台灣的鳳梨酥和天貓的200塊的鳳梨酥有多大的差別。我們現在做的是垂直&&,做得很深,整個全&各地方的旅行社資源,提供給大懶的消費者,由專家提供服務做定制。
總體説來,我們做的是模塊化設計生産、品質控管、代收代付,然後是文創産品。現在也在賣土特産,B2C的模式就是模塊化的私人定制,這就是産生一個好的産品。例如設計了去阿里山和日月潭的九人專車,隨時可以掃碼預約快速又便宜。我們還會創造新的旅游資源,比如和孔廟合作,讓大陸小朋友可以到台灣上國學,課程結束還有一張證書,使得這不僅是旅游,更是生活體驗。
我們的B2B能力在於哪?了解客戶、設計産品。所以我們會設計一些産品委託台灣的旅行社執行,然後將它撮合給大陸的渠道,我們收的是旅游諮詢費,這就可以促進兩岸的旅游有更好更深度的合作。
我們的競爭優勢主要在於,因為我們有台灣官方支持,提供給用戶的資料是永不過時的。我們的APP大概有20萬,從以前開始算就會很多,真正的價值是微信會員,實際消費有1.2萬人,這個可能比APP價格高。尤其是大家旅游完還會買土特産,很多人回來之後過了一週後開始買土特産,帶了六盒鳳梨酥回去後,發現還需要八盒,於是訂購就來了。這也證實我們的模式是可行的。
最後大家可以掃一下我們的微信服務號,可以更了解我們的産品
謝謝林先生的精彩分享,接下來歡迎各位提問。
我剛好對這一塊比較有興趣,你做的這一塊其實是很細的,很深入的。我想知道,第一你真正的贏利模式是來自於你這個服務費,還有一些土特産的消費,還是有其他的?
有些旅游&&流水很高,但自己的收入很少。我們的毛利很高,因為我這個&&旅游,全部是旅行社。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講,比如我是大陸的游客,你這樣的定制化會吸引部分的人群沒有錯,但能夠吸引高端的人群嗎?
我覺得旅游會幾端分化,我們為了做1.7億的新富人群,先讓會員積累在這裡,之後再考慮後端收費,就是台灣和日本的文創産品。
大陸有一句話,現實很骨感,理想很豐滿。你要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講的可持續發展,短期有興趣,但是最終要可持續發展。協程和去哪兒在競爭,最後就合併了。你現在的模式最後也是並購到一個大的機構裏面去,因為有一部分很難去OTA,除非是依賴他們,你們手上沒有操作這個流程的APP,怎麼去結合一些東西,你將來要做一些思考了。
老師您説的是對的,問題是並購多少錢,我的策略是地頭蛇策略。旅游業者告訴我,未來的旅游團慢慢會越來越。所以很多人是提供一個服務,只是讓他依賴這個體系。被並購要看自己的能力,要看你的地頭蛇到底有多強。
去台灣旅游,有一種台灣美食大家肯定不會錯過,那就是牛肉麵。平常大家想到牛肉麵,可能是飯館裏,等着師傅做了端出來的,或者就是自己拿開水衝出來的康師傅牛肉麵,但今天我們最後這一個項目,要給大家帶來一種牛肉麵的全新做法,讓我們歡迎,鹵豆團隊。
大家好,我是來自&&的彭思舟。我這個項目就是四個老男孩,一碗牛肉麵。我們的優勢是什麼呢,剛好就是克服了剛才張總講的,失敗的幾個原因。首先第一個市場不夠大,我們這個市場很大的。第二個團隊的結構要找到對的夥伴,我找到每一個團隊的成員都比我有錢,而且有錢非常多,讓我們可以支撐非常久。還有一個不夠狠,我們四個老男孩加起來一共是160歲,夠狠了。我是來自&&,是大學教授也當過記者,過去也創業過,失敗的經驗非常多。我們的CEO來自於上海,身價數百倍於我們。團隊裏還有來自&&的宋先生,還有香港的周劍光。我們是一個兩岸三地人才的新創團團隊,共創中國夢。我們在經驗上,在執行力上,在整個永續經營的能力上都是非常好的。接下來關於産品和市場數據交給鹵豆集團的執行官馬赍來介紹。
我今天主要的議題是一碗麵條,如何改變整個世界。今天我們説的是創業,創客這個主題。每一位創客在今天都有一個夢想,就是我們想這怎麼去改變這個世界,怎麼樣往我們自己家人以及這個社會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我是莫名其妙被套上創客的頭銜,剛開始做這個項目是一個簡單的初衷,當年蘋果電腦在車庫誕生的,現在還有特斯拉汽車的改變,包括淘寶和微信。其實很多的創業的過程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內心,就想改變這個世界,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公司的源頭是一幫很好的朋友,沒有任何的利益,沒有任何所謂的創業要求,拿多少資金的風投,只是想做一碗好吃的麵條成立的。我們17個人在每個領域裏面都是很牛的人,周總是做機器人的技術,我們團隊有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特色。70年代的人可以做一些決策和公司裏面別人做不了的事情,80年代更適合做一些執行的事情,90年代更適合做創新的事情。我們這個團隊希望更融合更多優秀人才,我們不局限於所謂的港澳&,我們團隊還有日本人,還有國外人,當我們有更多內地很多優秀的人才希望加入我們。
我們這個項目的原起很簡單,我自己是一個吃貨,最愛吃的就是台灣的牛肉麵。但大陸所有的牛肉麵,包括康師傅的私房牛肉麵都沒有台灣做的好吃。有沒有可能把台灣的大師傅每天幫我做一碗台灣的麵條。現煮立食,如何實現,我們用了第一個技術就是機器人技術。所有大工藝的指標可以通過機器人的數據分析和時間的安排,有步驟的呈現,我們認為有了這個機器人,就可以做出一碗好吃的牛肉麵,但是在哪吃到呢,這就是第二個問題,自動販賣機。這是在日本誕生的,我去看了販賣機,有賣飲料和小吃的,日本也有賣拉麵的,但是是用水泡出來的,到目前沒有一台實現我需要功能的機器。我們認為機器人+自動販賣機+麵條本身,就可以實現立等可取的一碗麵條。
我們用了7個月的時間,做了這&全球第一台全自動煮麵機,體積是2米寬,1.2厚,相當於兩台自動販賣機的大小。我們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是“鹵豆”,這個頭像是我按照我女兒的頭像設計的,台灣有一個品牌就是張君雅小妹妹,我用了我女兒的頭像。為什麼叫鹵豆,其實很簡單,就是英文麵條的意思。當時叫鹵豆,有很多好朋友起了很多好名字,甚至有叫面面俱到等等,我們認為鹵豆相對來説比較Q和互聯網精神,可能在國外會有更多互動的場景,並且鹵豆鹵豆,我們埋下了一顆新的種子,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項目,一不小心也有可能做成頂新這種大企業。
我們的第一台機器是24小時全年無休,二維碼掃描就可以支付,一分鐘就可以煮好一碗麵。在7月23日我們做了一個發布會,包括新華社很多媒體都做了報道,非常感謝。
我們做完一代機器之後,發現很多問題,第一個是機器體積過大,第二個是物流配送會出現一些狀況,第三個是團隊組建各方面不夠成熟。7月份做完之後我們迅速做了第二代,體積寬度是1.6,厚度1.2,高度是1.9,體積比一代縮小40%,但是一代的麵條是60碗,二代是90碗,我們希望將來更加符合客戶的需求。
安全、美味、評價還是這件事情的核心,包括全程冷鏈,機器內部是零下18度,我們有嚴格的監控的流程,也有自動的內部清洗過程。除了剛才的食品安全以外,我覺得二代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配送保障的安全,這也是我們認為這碗麵條出來的原因。我們把PC端和雲端,所有的倉儲、物流都做完了,便於12月份進入市場之後客戶和用戶更好的互動。第二件事情是一碗麵條美味的標準很簡單,肉要夠紮實,現在麵條只能吃飽,但是這個湯非常重要,是用骨頭熬出來是非常好吃的。還有我們認為,這碗麵條不光是台灣的紅燒牛肉麵,目前開發的有上海的紅燒大排面,還有日式豚骨拉麵,還有泰式的海鮮面,最高定價是20塊錢,最低是12塊錢。
我們雖然是一個小小的麵條,但是有一個大的目標和夢想,未來這個麵條可能會出現在寫字樓、火車站、醫院、學校等等。剛才我們去新華網旁邊洗手間的時候,這裡有一個冰櫃,把這個冰櫃撤了之後就可以放我們的麵條,用這個之後大家都可以吃到。我認為麵條拿到北京來會比這邊的更好吃更方便。
鹵豆其實不光是一個麵條的機器,我們未來應用場景非常多,會做自己的專車,會去一些大型的活動,包括一些自然災害的地方,我們希望把這些口味和安全的食品帶給更多有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的經營方式剛開始會全部直營,北京、上海,甚至到武漢。未來會加盟,包括和媒體合作,在二代機器的機身會做一些公益和食品的廣告。另外我們會將已經做自己食品的研發團隊,並可擴張食物種類,不光可以做麵條,可以做鴨血粉絲湯,做小吃、主食,甚至是西餐。
一碗麵條能否改變世界,其實改變世界這個課題比較大一點,我小時候經常有人説一句話,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我們想通過這代人,通過我們的團隊,通過現在社會上所有的資源,呈現給大家更多更美味的食品,這是我們的初衷.希望我們不忘這個初衷,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把每一碗麵條送到每一個客戶手上,這是我們來這個活動的主要目標,在這裡謝謝大家。
謝謝鹵豆團隊帶來的分享,不管這碗麵條能否改變世界,起碼能改變我現在的胃,應該讓他們在吃完中午飯之後出現。接下來進入提問環節。那麼導師團對鹵豆團隊有什麼點評或提議?
可能這幾個團隊裏面,唯一這個團隊的創始人跟我認識是超過20年的,是我的老同行,而且他們的故事也是最早我這個部門挖掘的,包括四個小男孩一碗麵。我知道做食品很難,尤其他們選了那麼多功能,我比較了解在大陸會面臨很多政府監管部門,衞生、市容,再加上LED屏,還有城市建設的也要管你,這麼多部門監管你,怎麼來突破,這碗麵條做成功就是規模要上去,我請問一下這個團隊。
這個項目在啟動之前,把市場上所有的販賣機我們都研究過.首先我們説我們有幾個技術,目前用所有食品裏面最高標準,包括一雙筷子和一個飯盒,飯盒全部都是PLA的,是玉米澱粉的,包括高溫消毒和冷鏈技術,這些都是為了呈現更高的標準。這是一個全新的行業,我們只能做到我們認為了解這個標準的最高。我們希望把這個標準提供出來,希望到每個城市有監管部門給予我們更多的支持和幫助。通過一點點細節,把這個産業做好,把自動化智能餐飲服務業。
每台機器的成本是多少錢?
我們當初設定的標準是差不多4萬塊,一代做出來是7到8萬,二代差不多是12萬,原因是還沒有量産,你機器的開膜成本還沒有分攤,如果量産之後我認為會降到4萬。
我看了你們整個PPT,我認為你們在設計上面很棒,延續了台灣設計的精美,四個大男孩比我當年一個小女孩確實厲害,我讀大學的時候在學校想創業,就想做自動販賣機,當時怎麼算都不賺錢就沒有做,你們做了就很厲害。我讀大學調研了做飲料的機器,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也問了他們公司的一些人,他們都講這樣販賣機是不賺錢的,作為大的飲料商只是為了體現一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市場佔有率。我想知道這個麵條肯定附加值比飲料要高,一台機器比如一個一月正常的預算能賺多少錢,不算廣告。
關於收益的問題,如果沒有規模的話,理論上賺不到更多的錢,如果有規模的話,因為這個設備的應用場景非常多,的確有很多需求,特別是一線城市高端白領的需求和一些工廠。我的心不黑,一台機器裝滿100碗麵條,每天賣完10碗麵條肯定不虧錢。第二,我分析所有自動販賣機的標準,平均每台機器很好的點位,上海叫五個橙子每天賣掉的飲料數是60,一台機器平均有3.6萬的銷售,你算一下這台機器大概多久能分攤完成本。我認為新的事物嘗試一定有很多機會也有風險,我們公司未來有主體、硬體,市場的培育和市場的引導,現在有很多互聯網的方式,比如餓了嗎,大眾點評,只要我的口味比別人好,我相信有更多人接受我這個項目,因為我賣的不貴。
謝謝幾位的分享。到這裡,我們首期“&港澳青年創客分享會”就結束了,還意猶未盡朋友們,可以在會後留下來進一步交流。謝謝今天前來參與活動的各組創客們,謝謝各位導師和嘉賓,還有現場的媒體朋友。也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