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虞山,吳文化第一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1 10:01:08
來源:新華網

常熟虞山,吳文化第一山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  5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常熟虞山,吳文化第一山》的報道。

  夏日已至,常熟虞山,一片蔥蘢。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明代沈玄《過海虞》中的這句詩,最能勾勒出常熟古城的脈絡:虞山高臥,曲水徑流,山水相和。七條發源于虞山的河流穿城而過,恰似古琴七弦,故常熟又有“琴川”之謂。

虞山城墻秋色。受訪單位供圖

  虞山,古稱烏目山,又稱海隅山。數萬年前,虞山由長江口外的一座孤島,演變成海邊的孤山。263米的海拔相對很多名山而言,並不出眾。不過,在一望無際的江南平原,小山也是大地脊梁。虞山承載記錄著幾千年歷史文化,更有“吳文化第一山”的美譽。

  “江南福地、常來常熟”,這句耳熟能詳的城市推介語,令人回味無窮。而借助虞山,也能細品常熟這顆江南明珠悠久的人文歷史。

道啟東南

  早在距今近7000年之際,常熟境內就有馬家浜文化以及後繼的崧澤、良渚文化先民繁衍生息,但常熟的文化地標,還是虞山。

  西元前11世紀,商代末年,周太王鐘愛幼子季歷之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主動避位于姬昌,“乃奔荊蠻”。兩人依照當地習俗,斷發文身,與民同耕。他們帶來了當時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受到土著的歸附和擁戴,自立為“勾吳”,泰伯為君長。勾吳國,即春秋時期吳國的前身。

  “泰伯奔吳”,是江南地區得到中原移民開發的標誌性事件。泰伯去世後,因無子嗣而由仲雍繼位。仲雍去世後葬于海隅山,因仲雍又名虞仲,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吳文化始祖,將海隅山改名為虞山。

  周武王滅商後,實行分封制,賜勾吳為諸侯國,冊封仲雍的曾孫周章為吳王。唐代陸廣微《吳地記》載“仲雍、周章並葬虞山東嶺上”。如今,仲雍墓已成為虞山的象徵,也是江南地區重要的吳文化遺址。

  早期虞山的文化記憶似乎與後世的文教興盛相差甚遠。當時,江南澤國尚屬蠻夷之地,特別在文化禮制方面落後于中原地區。于是,一位年輕的常熟人北上求學,拜于孔子門下,成為孔子弟子中文學水準最為突出的人,此人便是子遊,稱“言子”。

  言子名偃,孔門十哲之一,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孔子曾讚許道:“吾門有偃,吾道其南。”

虞山文學橋旁的孔子和言子石刻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朱旭東攝

  春夏之交,虞山腳下遊人如織。尋訪仲雍墓的遊客不多,因為仲雍墓藏在半山腰,須繞過一兩處茶室,多番打聽才能尋見。遊客更喜歡在山腳下施施然踏上文學橋,走過言子墓道,拜謁言子墓,沾沾這位“文狀元”的喜氣。

  言偃28歲時,孔子去世。守墓三年內,言偃與學友冉雍、卜商等編輯孔子生前言論及事跡而成《論語》,為保存儒家文獻、傳播儒家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61歲時,言偃遵先師遺訓,返江南故土傳道講學,64歲去世,葬于虞山東麓。

  言偃是儒家思想在江南傳播的第一人,後世尊其為“南方夫子”。清康熙帝、乾隆帝讚他“文開吳會”“道啟東南”。而言偃提倡弦歌教化,與形如“琴川”的常熟,似乎有種天然的巧合,也促成虞山成為吳文化裏的重要意象。

  文廟在全國許多城市都有,大多是為了祭祀孔子而建。常熟的文廟卻與眾不同,它除了祭孔之外,還將言子作為祭祀對象。文廟東軸線上設言子專祠,體現了常熟對他的尊崇。

隱逸安寧

  言子把孔子開創的私人辦學教育形式帶回故鄉後,“經世濟用”的讀書風尚開始扎根。常熟博物館原館長周公太説,自唐至清,常熟出了486位進士,排名全國前三。

  經過長期澆灌孕育,常熟的人文之花在明末清初之際開得更加絢麗多彩。在古琴、詩歌、繪畫、篆刻等領域,相繼形成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史上佔有一定地位、以虞山命名的流派——虞山派。

  有以明萬歷年間嚴澂為代表的虞山琴派。周公太説,虞山琴派是明代晚期獨步琴壇的重要流派,創始人為嚴澂。嚴澂在任時清正廉潔,卸職後以琴書自娛。他召集善琴者結成“琴川琴社”,共同探討琴藝,同時集天下琴師來常熟講論,使常熟本地傳統琴學得以與武陵、廣陵等派相結合,相容並蓄,推陳出新。在此基礎上,由他主持,與社中名師趙應良、陳禹道以及眾多弟子編成《松弦館琴譜》。此書一出,即被琴界奉為正宗,廣為印行,虞山琴派遂名揚天下。《松弦館琴譜》也是《四庫全書》中收入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譜。

  2005年,地方政府在明代藏書樓脈望館原址上,建立了虞山琴派古琴藝術館。藝術館的主廳是嚴澂館,一副“流水七弦東入海,琴川一脈此朝宗”對聯,表明其一代琴宗的地位。

  還有以明末清初錢謙益為代表的虞山詩派。錢謙益官至禮部尚書,是詩人,也是藏書家,被時人推為東南詩壇祭酒。其最大特點是學古而不泥,積極主張詩歌革新。他的早期詩歌體現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心。由于體裁新穎,內容充實,一掃當時盲目摹古的空虛詩風,開創了詩壇清朗活躍的新局面。

  “但是,當錢謙益降清,尤其是被乾隆列入‘貳臣’後,虞山詩派就式微了。”常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原局長吳偉惋惜地説。

  吳偉是常熟書協主席、虞山印社社長、常熟市首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説,以清初林皋、王瑾為代表的虞山印派,代有相傳。晚清的趙石更是融百家之法,治印逾萬,名滿江南。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將趙石的篆刻精品列入禁止出境名錄。

  以王翚為代表的虞山畫派,影響更為深遠。明末清初的常熟畫壇眾星閃爍、高手如林,其標誌之一就是以王翚為首的虞山畫派。王翚祖上五世皆善畫,家學深厚。康熙三十年,60歲的王翚奉詔入京主持繪刻《康熙南巡圖》,從此名滿天下,被譽為“畫聖”。他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四王”,由眾多弟子及宗其畫風者所形成的虞山畫派,成為中國山水畫的重要流派之一。

  “現在的孩子學畫畫,尤其是學中國山水,繞不開虞山畫派,繞不開‘四王’。”常熟博物館副館長鄒建東説。

  “很多畫家到常熟來,都抱著朝聖的心態,因為這裏有黃公望,有‘四王’,有虞山畫派。”常熟市政協文化文史委委員李政補充説。

  在與上述四位專家座談時,記者問及虞山蘊含的文化品性。他們思忖良久,認為“低調內斂、隱逸安守、不露鋒芒”比較符合虞山,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徵。

  周公太説,虞山四大派當時很興盛,如今在行業內依然有很大影響力,但在社會層面,知道的人不多。很多人知道黃公望,是因為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的作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黃公望是常熟人。

  黃公望,本姓陸名堅。當元朝軍隊攻佔常熟時,其正處幼年,被過繼給居住在虞山的浙江永嘉人黃氏為嗣子,因而改姓黃。黃公望工書法、詩詞,善作散曲,精于山水畫,被列為“元四家”之首。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創作影響巨大,作品以分藏海峽兩岸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卷最為著名。

  黃公望去世後歸葬于其故居小山南麓宗族墓地。清代嘉慶間,其十六世孫閬中知縣黃泰,有感于黃公望之墓狹隘不展,遂于虞山西麓購置山地一塊,稱“黃家山”,將其遷葬于此。如今,黃公望墓成為虞山西麓的重要歷史文化景點,前來憑吊懷古的多是習畫之人,在供奉鮮花之外,還有文房四寶。

虞山阜成門。受訪單位供圖

劍膽琴心

  從早期的仲雍、言偃推動的文化啟蒙,到此後歷代的農業進步與城市發展,這種“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始終是常熟的重要底色。而私人藏書家的成批涌現,則是其中精妙的一筆。

  中國古代的藏書分為官藏和私藏,官方藏書雖然規模宏富,但往往束之高閣,且多隨政權更替而湮滅。因此,社會文化的傳承,很大程度上仰仗私人藏書家。

  據統計,明清兩代,僅常熟就有300多位藏書家,而全國藏書家總數還不到3000人。清代學者葉德輝曾感嘆常熟藏書風氣之盛,稱“以一邑之收藏,為中原之甲秀”。人們將崛起的常熟藏書家稱為“虞山藏書派”,和虞山畫派、詩派、琴派、印派,共同構成了常熟文化藝術的特色。

  位于常熟古裏鎮的鐵琴銅劍樓,是虞山藏書流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清代四大藏書樓之翹楚。在一個下著綿綿細雨的春日,記者慕名前往參觀鐵琴銅劍樓紀念館,在館長王宇的介紹中,開啟一趟心曠神怡的文化之旅。

春雨中的鐵琴銅劍樓大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朱旭東攝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因樓主瞿氏收藏有鐵琴一張、銅劍一柄而得名,其藏書歷史可追溯至乾隆年間,以藏書數量多、品質高而聞名。”王宇説,藏書樓內所藏珍本、善本書籍最多時超過10萬冊。藏書樓的主人一家五代,以保護、傳承古籍為己任,讓這座藏書樓留存至今。

  “封建時代,鐵琴銅劍樓已經具備公立圖書館的功能。很多人慕名前來查閱資料,歷任樓主還為他們提供免費食宿。一些家道中落的讀書人,除將家中所藏賣給鐵琴銅劍樓,還在古裏以抄書為業。抄書,後來成了古裏一大産業,很多老輩人,白天在地裏幹農活,晚上就幫瞿家抄書。”王宇娓娓道來,“很多藏書樓歷經一代而終,鐵琴銅劍樓歷經五代,一直在收書、藏書、護書。”

  從鹹豐十年至同治二年,因為太平軍與清軍在上海的拉鋸戰,時任樓主瞿秉淵、瞿秉清兄弟將藏書遷移7次,輾轉多地。戰亂平定後,才將藏書重新運回古裏。當時有位名叫吳俊的畫家,據此留下畫作《虹月歸來圖》——畫中人物乘船而歸,船艙內滿滿的書籍。

  周公太推測,“虹月”可能是雙關語。“一是引用了宋代黃庭堅‘滄江靜夜虹貫月,定是米家書畫船’的詩句典故。二是當時清代主流社會對太平天國運動稱為‘洪楊之役’(洪秀全、楊秀清),故暗喻瞿氏藏書逃過太平天國兵燹並安全回歸故裏。”

  《虹月歸來圖》只有1.5米長,歷經70年的題跋卻有43篇、長約18米,足以證明後來的文人雅士對瞿家藏書、護書的感慨和感激。

  藏書不易,護書更難。鐵琴銅劍樓第四代樓主瞿啟甲在民國時期為躲避軍閥混戰之災,將藏書轉移到上海密藏;日軍侵華時,又將藏書轉移到租界。瞿啟甲臨終前叮囑家人“書勿分散,不能守,則歸之公”。

  新中國成立後,鐵琴銅劍樓第五代樓主遵遺囑,將藏書分別捐贈給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常熟圖書館。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致函瞿家:“鐵琴銅劍樓藏書,保存五世,歷年逾百,實為海內私家藏書中最完整的寶庫。先生們化私為公,將尊藏宋、元、明刊本及抄校本五十二種一千八百十六冊,捐獻中央人民政府,受領之余,感佩莫名。此項愛護文化信任政府之熱忱,當為世人所共見而共仰。”

  王宇説,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現在還有一個鐵琴銅劍樓專庫。為了讓鐵琴銅劍樓再現氤氳書香,在國家圖書館的幫助下,2018年鐵琴銅劍樓舉辦了“典籍回家”儀式,讓8700多冊古籍的影印本回到這裏。2023年底,鐵琴銅劍樓紀念館在展陳更新後重新啟用,通過燈光音效、實物展陳、場景塑造等多種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參觀。

  參觀完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重回瀝瀝春雨中,不覺絲毫寒意,卻有蕩氣回腸之感。歷任樓主真應了樓名的意象,的確有劍膽琴心。

曲徑通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都湮沒在歷史的煙雨中無跡可尋。然而,在虞山西北麓的破龍澗旁,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興福禪寺依然存在。因其在破龍澗旁,故又得名破山寺。《唐詩三百首》中有首《題破山寺後禪院》,讓該寺廟天下皆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此詩造就了“曲徑通幽”和“萬籟俱寂”兩個成語,讓詩人常建在全唐詩裏佔得一席之地的同時,成就了興福禪寺的名聲。

  常熟的很多名人葉落歸根葬于虞山,如今需“曲徑通幽”才見。曾經風光無限的他們,終歸“萬籟俱寂”,比如錢謙益。

  民間總喜歡演繹才子佳人的故事,錢謙益與柳如是卻沒有如此待遇。

  柳如是號河東君,她博覽群書,不僅善詩文,還琴棋書畫皆通。崇禎末年,因仰慕錢謙益的才名,成為錢之妾,從此二人白發紅顏,夫唱婦隨,本可留下一段佳話。

  清順治三年,多鐸領兵包圍南京,錢謙益卻以文官之首率留守官吏舉城投降,受封為清廷禮部侍郎兼管秘書院事。

  明亡時,柳如是曾力勸錢謙益投水殉國,但他以“水冷”為由畏懼不從。錢謙益降清後,柳如是一度削發為尼,後隱居于常熟白茆紅豆山莊,並參與支援反清復明活動。

  如今,兩人之墓均在虞山南麓,相距不足百米。與冷冷清清的錢墓相比,柳墓前鮮花供奉不斷。記者走訪當日,就見到柳墓前既有包裝精美的鮮花,也有隨手採摘的野花,還有餅幹果品之類的供品。

  常熟的歷代名人中,錢謙益因為“貳臣”的角色讓人一言難盡。常熟的媳婦柳如是,則為虞山增添了亮色。在他們的墓前,後人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心中的臧否。

  虞山還有一位名人翁同龢。翁同龢貴為清同治、光緒兩朝帝師,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藏書家。因支援光緒親政和維新變法,于光緒二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開缺回籍,後又遭革職永不敘用、嚴加管束等處分,抑鬱而歿于故裏。

  翁同龢紀念館館長姚遠介紹,翁同龢回歸鄉裏後,將虞山腳下的翁氏丙舍擴修,取名“瓶隱廬”,寓“守口如瓶”之意,作為歸隱之所。如今雕梁畫棟的翁同龢舊居,依然可見當初兩朝帝師的風採。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凡夫俗子更關注眼前的幸福。興福禪寺旁邊,自民國開始,興起一種蕈油面。蕈,部分菌類植物的統稱,能食用的種類並不多,且都為山野自生。常熟人珍惜此物,用它做出精美的菜肴,其最有特色的做法便是熬制蕈油,逼出蕈的鮮味來。

  蕈油面,原本是寺廟裏的一道素齋,因食客青睞,才逐漸流傳到市面上。在常熟人眼裏,想吃到最正宗的蕈油面,首選興福禪寺。借助這份光環,興福禪寺旁邊的望岳樓老麵館,成了網紅打卡地。上百張桌子露天擺開,能同時容納千余人共嘗蕈油面。

  頭頂參天古木,案前溪水潺潺,與好友家人靜坐山閣,一箸面、一口湯、一杯茶,幸福的滋味由此氤氳開來。

  幾千年前,因為有了仲雍、言子,虞山便厚重起來。有他們打底,後來的故事更加精彩紛呈。近年來,一些外地遊客開發出如展翅雄鷹般的“虞山雄鷹線”,曲曲折折十數公里。探訪虞山多日,記者感覺這裏外觀可能平平,胸中卻有丘壑萬千,只有走進去,才能領略其中的奧妙所在。

【糾錯】 【責任編輯:任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