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十堰7月16日電(韓怡吶)600年前,北建故宮,南修武當,北京十堰兩地因山結緣,兩兩相望;600 年後,南水北調,北京十堰兩地因水結緣,水脈情長。
7月16日,極目楚天 鍾情湖北“暑期第一課”研學旅行開課式在湖北丹江口舉辦,來自北京市的100余名學生受邀在此開展為期五天的研學活動。活動以“大江北去”為主題,以“南水北調”工程飲水地及水源地為鏈結,依託十堰特色研學資源,從歷史、人文角度解讀漢水文化、南北交融、京楚淵源等,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邏輯、有思考地參與其中,發揚研學旅行教育價值。
“一庫凈水”破題新旅游
暑期旅行,研學當先。在研學旅行、“雙減”、勞動教育等實踐育人政策導向的助推下,旅游活動正轉向親子互動、科普研學、自然教育、科考探險等教育內容細分領域,推動了旅游和教育跨界融合的新業態發展。如何深入挖掘旅游場景中豐富的實踐育人價值元素,賦能旅游行業高質量發展,也賦予新旅游更多教育意義,是新時代旅游行業高質量發展普遍面臨的關鍵問題。
“一庫碧水永續北送,甘洌清泉潤澤京津”的生動故事是湖北的破題之道。
湖北享有“千湖之省”美譽,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也是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自2014年正式通水運行開始,來自千里之外的漢江水,穿黃河、飛渡槽、鑽暗涵,一路北上,成為北京的主力水源,為首都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也推動着京鄂兩地長期以來的對口協作。
南水潤北方,尋源丹江口。此次,湖北省以“南水北調溯源探究”為主線,開展極目楚天 鍾情湖北“暑期第一課”研學旅行,活動深刻扎根於十堰市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特色,原創性和實踐性突出,是研學旅行的一次創新開拓。
丹江口水庫美景
“南水北調”精神融匯研學路
據介紹,此次“暑期第一課”研學旅行活動將圍繞“生命尋源”“文脈探源”“歷史溯源”三個方向開展。“生命尋源”將去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農夫山泉胡家嶺工廠(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和丹江口大壩風景區等地,對話“守井人”,讓學生們傾聽丹江口水庫源頭守護的故事,感受“世紀工程”所承載的工匠精神;“文脈探源”將去往武當山風景區,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讓學生們領會武當山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內涵;“歷史溯源”將前往學堂梁子遺址考古方艙、龍韻民俗村等地,學生們在體驗考古工作的同時,也能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移民安置的現狀。
在此次研學旅行中,北京學生由“飲水地”去到“水源地”,真正走進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前世今生”,寓學於游,在旅程中充分體會南水北調精神,培養節水意識,同時有助於他們開拓視野,豐富見識,塑造個人價值觀。於京鄂兩地而言,這也是文化交流合作持續拓展的一次積極實踐。
據悉,開課式後,湖北其餘各市州也將陸續舉辦“暑期第一課”研學活動,掀起暑期研學旅行熱潮。如武漢市“走讀英雄城市”,襄陽市“穿越千年話三國”,宜昌市“研讀三峽大壩·行吟屈原故里”,神農架“探秘地球上的諾亞方舟”,黃岡市“高山仰止·遇見東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