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1/ 22 08:44:44
來源:新華網

來一場跨越時空的聚會!——走進上海自然博物館

字體:

  新華社上海1月21日電題:來一場跨越時空的聚會!——走進上海自然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陳愛平

  用手機對準骨骼模型掃一掃,一只肉嘟嘟的合川馬門溪龍躍然螢幕上,它緩緩地走出博物館的圍墻,走進侏羅紀時代的大自然。

  這件珍貴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模型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老館最負盛名的標誌性展品。2015年搬遷至新館後,它在“生命長河”展區,和來自不同地域和時期的200余件動植物標本和模型以及漫步于此的觀眾,開啟跨越時空的聚會。

  “走在步道上,被各種動植物‘包圍’,心裏滿滿都是對自然的敬畏感和歸屬感。”觀眾李靜説。

  引入最新技術,科教人員精巧設計布置,上海自然博物館內1.1萬余件常年展示的標本和模型“活”了起來,娓娓闡述“自然·人·和諧”的主題。自2015年新館開館以來,上海自然博物館便是上海最具人氣的文博和科普場館之一。最新統計顯示,即使受疫情影響,博物館在去年接待觀眾仍超過100萬人次,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

  “恐龍盛世”展項群陳列著中外14種15件恐龍骨骼化石和模型,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的“明星”——兩件祿豐龍化石標本在這裏“安家”。在恐龍研究室,觀眾能了解古生物學家如何修復化石以及各種關于恐龍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極地探索”主題區集中展示南極、北極以及“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生態係統。帝企鵝、北極熊、馴鹿等動物標本結合圖文、視頻介紹,呈現動植物在極端環境中的生存之道。這裏還珍藏著已故復旦大學教授鐘揚自西藏帶回並捐贈的溫泉蛇、高山蛙等標本。

  “走進非洲”主題區裏,震撼的音效、變幻的燈光、超清的動態影像以及200多件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組成的多媒體秀,讓觀眾們身臨其境,倣佛成為“大草原的一員”。

  ……

  “一整天也逛不夠!”這是眾多觀眾的感受。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8年創辦的徐家匯博物院和1874年成立的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

  “如今,自然博物館有更重要的使命,即激發大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弘揚科學精神,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説。

  近年來,上海自然博物館不斷“破墻”“破圈”。進入網上博物館頁面,觀眾動動手指就能獲取全部10個常設展區的語音導覽及最新展教資源。運用實時數據傳輸、遠端連線、5G直播等技術,觀眾“宅”家也能雲逛館。

  疫情期間,全國百余家科普場館聯合舉辦線上“新冠肺炎科普知識有獎競答活動”,上海自然博物館建設題庫並定期解析易錯題,傳遞戰“疫”正能量。新年伊始,博物館上線科普遊戲《拼圖尋鳥之旅》,聯動館內“鳥類分類樹”等展項,讓孩子們在答題闖關遊戲中收獲知識。

  展教資源和科研成果通過互聯網更廣泛地傳播分享,又如何留住線下觀眾?答案是,創新運營模式和科普展示手段,讓觀眾更深度體驗、參與和互動。

  引入最新多媒體技術的“起源之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逃出白堊紀”等沉浸式劇場向觀眾再現演化史大事件,部分博物館原創展覽、電影已輸出海外。

  基于博物館最新科研成果,“探索中心”定期推出“三葉蟲大不同”“有趣的皮毛”等互動科普活動。其中“化石挖掘”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項目。

  博物館還優化“無障礙自然之旅”,開發出“上海故事”展區手語講解及“非洲秀”“人類之路”等科普影片解説,惠及聽力語言障礙、視力障礙等特殊人群。

  “大眾在這裏重溫發現科學的過程,思考未來科學的走向,而科學追求是沒有止境的。”王小明説,上海自然博物館眾多展項介紹處,留下了許多“問號”,向觀眾發出跨越時空、打破藩籬的科學探索邀請。

【糾錯】 【責任編輯:徐寧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8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