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軟體業加快創新強韌性-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25 05:47:19
來源:人民日報

十年間,軟體業加快創新強韌性

字體:

 
  圖①:中鐵工業數字化車間現場。 資料圖片
  圖②: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展示中心項目的BIM機電模型。  資料圖片

  今天,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正經歷這樣的改變:

  在需求端,手機一鍵下單購物,掃二維碼查詢信息,打開在線辦公APP開遠程會議……數字應用讓生活更便捷。

  在供給側,計算機輔助設計有力提升建築建造效率,數字工廠倣真助力縮短研發周期,生産控制系統實現能源綜合管控……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支撐。

  軟體業正在便利我們的生産生活,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把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落實到具體行業、具體産業、具體産品上”。

  10年來,中國軟體業發生了怎樣的轉變?邁向高質量發展,還存在哪些機遇和挑戰?記者進行了採訪。

  十年奮進,量增質升

  十年間,軟體業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6.1%,主要産品差距顯著縮小

  信號閃爍、機器轟鳴,走進中鐵裝備智能化工廠,鉚焊、噴砂、涂裝,每道流程有條不紊。自動化生産何以實現?

  步入智慧裝備一體化信息管控&&,謎團揭開:偌大的顯示屏上,生産情況、設備運行、訂單交付等數據實時跳動,關鍵流程圖一覽無余。顯示屏後連接着數排服務器,其中內置的各類生産控制和管理軟體,正是驅動整座智能化工廠的“中樞神經”。

  “基於企業生産經營數據,我們為其量身定制的ERP(企業資源計劃)、MES(製造執行系統)軟體,實現了數據全流程實時採集和人機協同控制,産品交付周期縮短近10%,綜合成本降低約5%。”浪潮通用軟體智能製造産品總經理徐同明説。

  大型製造企業牽手國産工業軟體,10年前較為鮮見。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回憶,受限於技術等因素,彼時國産管理軟體多支撐內部業務運轉,對外部供應商的管理和協同能力偏弱,市場佔有率較低。“10年來,企業持續攻堅關鍵技術,並在不同需求場景中不斷迭代,如今已進入高端市場。”王興山介紹,目前,在97家央企中,有68家引入浪潮雲ERP軟體,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

  10年來,實現追趕超越的不只是工業軟體,更有基礎軟體。

  前不久,國家電網完成了對其電力核心智能調度系統的操作系統遷移改造。“電力行業早期多使用國外操作系統,採購和服務成本都比較高。”歐拉開源社區品牌委員會主席梁冰介紹,2019年國家電網開始向華為鯤鵬服務器&&遷移,操作系統選用麒麟信安歐拉版,逐步實現核心調度系統軟體的安全更替。

  國産化替代背後是華為的“十年磨一劍”。“2010年前後,華為決定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以更好支撐高端服務器業務拓展。”梁冰説,10年來,組團隊、攻技術、建生態,跑出了加速度。目前,歐拉操作系統已覆蓋金融、能源、電信等多個場景,去年商用數量超102萬套。

  “10年來,我國軟體産業實現規模質量效益全面提升,驅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中國軟體工業協會秘書長呂衛鋒説。

  質量效益穩步增長。軟體業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約2.5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約9.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6.1%,位居國民經濟各行業前列;軟體業業務收入和利潤佔信息産業比重分別提升14和13個百分點。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軟體業從業人數由2013年的470萬人增長至2021年的809萬人,全員勞動生産率提升八成以上。龍頭企業創新驅動勢頭強勁。

  自主可控成效明顯。國産操作系統、數據庫、辦公軟體等基礎軟體成熟度與國際主流産品差距顯著縮小,加速從“可用”向“好用”邁進,鴻蒙移動操作系統已累計裝機超過2.4億台,WPS辦公軟體産品覆蓋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産三維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産品性能已接近國際中等水平;國産經營管理類工業軟體市場佔有率達70%。

  十年蛻變,由用到做

  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研發

  “10年前,産業關注的是怎麼‘用’軟體。彼時,各行業信息化應用需求旺盛迫切,軟體市場全面開放合作,促使軟體産業高速增長的同時,産業利潤率低、核心軟體被國外把控等隱患也逐步顯現。”在呂衛鋒看來,這10年,産業關注點逐漸轉向如何“做”軟體,不斷推動軟體産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産業鏈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既保持合理增速助力産業穩步壯大,又在産業鏈自主可控道路上步穩蹄疾,這10年,軟體産業的韌性從何而來?

  ——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構建,激活聚力攻關的衝勁。

  武漢光谷,一座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建築群拔地而起。依託於BIM(建築信息模型)軟體,東湖實驗室項目有效控制了現場拆改,規避了90%以上的預算外變更。相比同體量建築,工期縮短6個月。

  “最難能可貴的是,項目全面應用了國産BIM軟體。”中信工程設計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志宏介紹,當前,BIM軟體已廣泛應用於建築業,與國外軟體進行對比驗證,性能已接近國外軟體水平的70%左右。

  2019年9月,中信工程、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聯合國內20多家産學研用優勢單位,中標工信部BIM“卡脖子”重大專項。曾經的競爭對手,變為聯手攻關的合作夥伴,全力實現BIM軟體圖形引擎和基礎算法全部國産化,僅兩年時間,60項BIM軟體研發攻關完成,實現了自主可控BIM技術從0到1的突破。

  這10年,軟體業迎來發展“黃金期”。2019年,國家軟體發展戰略發布實施,軟體産業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年,《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産業和軟體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發布,提出要聚焦基礎軟體、工業軟體等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不斷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達夢數據庫實現在電網、金融等多領域扎根,中望龍騰、浙江中控等工業軟體先後在科創板上市……集中優勢力量推動一個個核心軟體相繼取得突破、獲得市場青睞。

  ——自主可控意識增強,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研發,凝聚深化應用的拼勁。

  累計服務9億中國人,全球服務超400萬企業客戶,阿里雲取得亮眼成績的背後,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成為最大底氣。

  阿里雲智能基礎産品事業部負責人蔣江偉回憶,受益於國內市場增長紅利,電商&&面臨大數據高吞吐的新挑戰。10年技術“長征”,讓我們不僅實現了操作系統的自主可控,還成功實現了技術輸出,成為新增長點。

  “成熟的軟體是用出來的。”深耕行業多年,王興山明顯感受到,近年來製造業企業與國內廠商合作的意願不斷增強。“一些企業不僅是在選擇産品,更是在尋求戰略夥伴,儘管在某些環節國産軟體還有待提升,但往往會通過協同攻關,共同打造好用的成熟軟體。”王興山説。

  這10年,軟體産業堅持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生態培育,響應産業發展需求,推動關鍵技術創新、適配兼容與應用推廣,已實現國産軟體在金融、能源、電信、製造業等重點應用場景的深入應用和創新迭代。

  ——發展環境越來越好,技術創新的動力更足,積蓄扎根産業的闖勁。

  “國産軟體崛起得益於近年來對正版軟體的持續推動。”中望龍騰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劉玉峰解釋,以CAD軟體為例,嚴厲打擊盜版,倒逼國內製造企業逐漸産生正版化需求,這為更具性價比優勢的國産軟體創造了條件。“正是有了在中低端工業場景持續打磨迭代的基礎,才讓國産軟體在高端市場具備競爭力。”

  保護知識産權就是保護創新。這10年,我國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數量由2012年的13.92萬件增加到2021年的228萬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專利儲備不斷增強,有力支撐軟體産業轉型升級。

  新征程上,全新機遇

  加快推廣應用,擁抱開源生態,釋放更大潛力

  十年征程,十年跋涉,萬物互聯為軟體産業壯大帶來新空間。

  “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工業企業數量眾多,且數字化轉型需求強烈,這就為國産軟體優化迭代創造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呂衛鋒説。截至去年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5.3%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30.7個和25.9個百分點。隨着軟體加速向垂直行業滲透,在加快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將為軟體産業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

  邁向高質量發展,中國軟體業怎麼幹?

  加快推廣應用,讓更多國産軟體從“能用”到“好用”。

  “軟體業先發優勢明顯,國外軟體在全球推廣較早,獲得了更多的應用場景和客戶資源。”劉玉峰&&,國産軟體提升品質,既要求軟體廠商不斷研發兼容技術,提升産品品質,也需要政策支持,引導更多企業優先使用國産軟體,加速軟體迭代成熟。

  從“能用”到“好用”,關鍵靠多用。金志宏坦言,國産軟體實現從0到1的技術突破後,在推廣應用中還存在不被信任、不被看好的情況,建議加大對國産軟體的推廣力度,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助力核心技術從“跟跑”到“趕超”。

  加大投入力度,持續提升國産軟體自主創新能力。

  劉玉峰分析,國産軟體效仿複製居多,創新突破較少。其背後主因是研發投入遠低於國外企業,技術水平難以解決高端場景需求。無論是技術迭代還是生態建構,都需要持續性資金投入,建議完善和落實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以更大力度政策紅利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發展國産軟體,既要有資金投入,更要有人才投入。賽迪研究院信軟所有關負責人許亞倩提出,其他行業對工業領域的人才虹吸效應明顯,使得工業軟體領域專業人才長期存在缺口,“建議實施相關人才政策和項目,通過提高薪資待遇、鼓勵校企聯合培養等方式,緩解軟體人才結構失衡問題。”

  擁抱開源生態,以眾研眾用眾創驅動産業駛入快車道。

  “開源生態能夠集眾智、採眾長,通過變‘一家所有’為‘開放共有’,加速軟體迭代升級,降低企業研發成本。”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秘書長孫文龍介紹,自國內首家開源基金會成立以來,已有歐拉、開放鴻蒙等9個項目啟動孵化,覆蓋操作系統、雲計算、區塊鏈等重點領域。

  “通過開源,歐拉操作系統用兩年時間,跑出了同類産品耗時5年才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梁冰解釋,開源社區集聚了眾多軟體、芯片和應用廠商,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可以直接進行供需匹配、協同研發,大幅提高了客戶的開發效率,操作系統得以迅速成長成熟。

  《“十四五”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産業鏈短板弱項得到有效解決,基礎軟體、工業軟體等關鍵軟體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建設2到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加快補短板、鍛長板,充分釋放創新活力,軟體業定能邁上高質量發展的新&階。”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有關負責人説。(記者 韓 鑫)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