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今年計劃安排發射60余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4/25 07:49:50
來源:新京報

中國航天今年計劃安排發射60余次

字體:

2022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2022年“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亮相。
國家航天局官網視頻截圖
 
2022年“中國航天日”宣傳海報。圖/國家航天局官網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

  2022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於昨日上午舉行。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聘請的3位2022年“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亮相,2022年中國航天日主題宣傳片發布。

  國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顯示,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任務;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正式啟動工程研製,中國航天行星際探測不斷拓展新征程。

  王亞平等3人受聘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昨日上午10時,2022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線上舉行。

  據國家航天局官網介紹,2022年“中國航天日”以“航天點亮夢想”為主題,啟動儀式以“夢”為主線,分為“啟夢·星辰大海”,“逐夢·砥礪奮進”,“圓夢·見證榮耀”,“織夢·相約未來”等板塊。

  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聘請的3位2022年“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中國航天員、首位太空教師王亞平,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精彩亮相,在線交流,鼓勵青少年矢志航天、努力學習,追逐夢想、勇於探索,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為實現航天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啟動儀式還舉行了系列發布,2022年中國航天日主題宣傳片、聯合國火星主題郵票、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獲獎名單、《文昌倡議》等正式發布。國家航天局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出品的《你好!火星》、國家航天局與中國科協聯合出品的《神奇的嫦娥五號》等大型科學紀錄片進行了宣推,將於近期播出。

  2022年“中國航天日”期間,國家航天局宣布在文昌掛牌設立“國家航天局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海南數據與應用中心”“國家航天局衛星數據與應用國際合作中心”和“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數據與應用海南中心”,推動衛星數據國際應用及海外數據國內應用,打造衛星數據應用國際交流合作重要節點。

  未來五年實施探月工程四期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2年,中國航天追逐夢想的腳步不停,全年計劃安排發射任務60余次,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正式啟動工程研製,中國航天強國建設全面開啟新征程。

  據介紹,今年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計劃實施天舟四號、五號貨運飛船和問天、夢天實驗艙等6次飛行任務。還將發射環境監測衛星、高分衛星01A衛星等空間基礎設施衛星;啟動論證深空探測國家實驗室等系列建設系列任務;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推動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建設。

  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將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一是將實施探月工程四期,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鍵技術攻關,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二是行星探測工程將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採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三是推進重型運載火箭研製,研製發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四是建設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體系,健全空間環境治理體系能力。

  據介紹,探月工程四期規劃了4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已成功實施的“嫦娥四號”,後續還有3次任務,分別是“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其中“嫦娥六號”主要完成月球極區採樣返回,後續還有新的月壤、新的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七號”主要對月球極區進行科學探測,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着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特別是對月球的水分佈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將實施極區的科學探測以及為科研站後續的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接受採訪時&&,行星探測工程計劃在未來10到15年內完成,下一步就將開始小行星的探測。此外,目前我國還在進行中長遠發展戰略規劃的論證,比如太陽系邊際的探測等等。面向更深更遠的太空,包括重型火箭在內的多型運載火箭也正在研製階段,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完成首飛。

  ■ 關注

  中國航天66年 我國20人次完成天地往返

  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火箭研究機構,標誌着中國航天事業的起步。

  歷經66年,經過幾代航天人接續奮鬥,中國航天事業沉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並以其為引領,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大幅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8公里 我國探空火箭技術的第一步

  1958年,當“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發出後,各項工作加快開展。同年7月,中國科學院初步提出了我國衛星規劃和“三步走”思路,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小衛星,第三步發射大衛星。

  當時的任務分工是:火箭以國防部五院為主,探空頭和衛星及觀測工作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相互配合。要求苦戰三年,實現我國第一顆衛星上天。

  1959年1月,中國的航天研究探索的重點轉到探空火箭上。因縮短戰線,突出了重點,次年2月,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T-7M”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在上海市發射成功,飛行高度8公里,邁出了我國探空火箭技術的第一步。

  當時,毛澤東詢問了相關發射情況後,意味深長地説:“8公里也了不起。”並鼓勵大家:“應該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太空傳來《東方紅》旋律,樹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座里程碑。

  此後,我國有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傳統精神。1999年,又提出“兩彈一星”精神,其內涵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

  兩種精神一脈相承,呼應時代背景,也強調探索浩瀚宇宙,一往無前的堅定信念。

  1977年首提“一箭多星”設想

  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任務取得成功,意味着中國從此進入了空間時代。這是我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

  “東方紅一號”升空後,發射一種專門用於空間物理探測的科學實驗衛星被提上日程。這顆衛星除了要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外,還要兼顧航天新技術試驗任務。

  1971年3月3日,我國第一顆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實踐一號發射成功。該星進入太空後,順利進行了空間科學探測,並獲取了相關數據,為研製第一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實踐二號奠定了基礎。

  1977年,“一箭多星”設想提出。1981年9月,實踐二號衛星通過“一箭三星”的方式發射成功。此後,航天人開始向更高的目標進軍,即研究返回式遙感衛星及其大型運載火箭。

  我國自1966年初就開始了返回式衛星的方案論證工作。最早的返回式衛星通過在星上安裝相機,在軌道上分別對國內預定地區和星空進行攝影,從而獲取一些地面和空間信息,因此被稱為返回式遙感衛星。

  在歷經過一次發射失敗後,1975年11月,我國發射返回式衛星獲得成功。由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此後,我國的氣象衛星、通信衛星也開始步入研製階段。從1956年到1978年,我國航天事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壯大。尤其是1975年至1978年,我國連續3次成功試驗返回式衛星,成功發射3顆重型衛星,標誌着空間技術發展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神五”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夙願

  迎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國航天事業也發生了新變化——開始集中力量發展急用、實用衛星。

  1984年4月,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衛星通信工程告捷。1986年2月,東方紅二號實用通信衛星成功發射並順利定點。由此,我國空間事業從試驗走向了應用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東方紅二號實用通信衛星成功定點後不久,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了航天工業部《關於加速發展航天技術的報告》,確定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前期航天技術的目標任務是“新三星一箭一論證”。

  其中,“新三星”指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資源一號資源衛星、風雲二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一箭”指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一論證”即開展載人航天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

  1987年起,國防科工委組織專家組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論證,得出結論:第一,中國人一定要上天,而且要快,否則跟不上世界發展形勢;第二,中國載人航天要用飛船,而不是航天飛機;第三,要想搞飛船,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我國先後成功發射4艘“神舟”號飛船,2003年10月,神舟五號順利將楊利偉送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夙願,樹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二座里程碑。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正式提出,這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反映了我國在1986年着手開展載人航天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和1992年正式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之後,航天工作者在投身航天事業建設中鑄就的一筆精神財富。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至此,我國已有共20人次航天員成功完成天地往返。

  五星紅旗在月球、火星表面展開

  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興起了探月潮。隨着航天科技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進步,我國航天人也將目光投向月球和深空。

  2000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表,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2002年10月,中央明確要求抓緊月球探測工程的論證工作。2004年初,繞月探測“嫦娥工程”正式批准立項。此後,我國探月工程規劃為“繞、落、回”三期。

  2007年11月,嫦娥一號完成繞月探測;2010年10月,嫦娥二號發射成功,這是我國成功研製的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造訪拉格朗日點、第四個開展小行星探測的國家。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虹灣地區,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軟着陸和巡視探測,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地外天體軟着陸和巡視的國家;2019年1月,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着陸和巡視勘察,率先在月球背面刻上中國足跡,還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繼通信;2020年,嫦娥五號攜帶月壤返回地球,收穫寶貴樣品。

  至此,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順利完成。2019年嫦娥四號任務完成後,探月精神被首次提出,2020年嫦娥五號任務完成後,探月精神被再次確認,其主要內涵是“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

  歷經16年的探索,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開創了世界探月史的奇蹟。在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去年6月,天問一號探測器着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揭秘,公布了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着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等影像圖,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繼月球之後,五星紅旗在火星表面展開。

  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北斗導航系統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着我國建成了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1983年,以陳芳允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學者提出了利用2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來測定地面和空中目標的設想,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實現導航衛星的“從無到有”。

  1994年,中國的衛星導航工程獲批立項,並以“北斗星”命名,這就是“北斗號雙星導航定位系統”,孫家棟被任命為工程總設計師。

  1994年2月,一份名為《關於印發〈雙星導航定位系統工程立項報告〉的通知》的文件印發。自此,中國開始了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的研製建設。

  2000年10月、12月,北斗一號01星、02星相繼發射成功並實現在軌穩定運行,構成了北斗導航試驗系統。2003年底,我國北斗導航試驗系統正式運行,開始面向中國及周邊提供有源服務。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導航衛星的國家。

  2009年,我國開始建設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解決了制約高質量、高水平導航系統建設的核心技術問題,破解了我國全球布站難的困局,實現了部組件和核心元器件100%國産化自主可控目標,確保了我國自主導航定位系統的先進性和安全性。

  2020年7月,以“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為主要內涵的新時代北斗精神被提出,反映了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啟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後,歷經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北斗團隊在推動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從無到有、從有源到無源、從區域到全球的跨越發展過程中的崢嶸奮鬥。

  探索浩瀚宇宙,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搞航天、幹事業、既要靠物質的力量,更要靠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是偉大的精神,蘊含着無窮的力量。”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説。

  參考資料:《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領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

  綜合央視新聞、人民日報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