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輔布司産業園生産車間,只見織機旁的高清攝像頭格外醒目,它們連接着由該公司與華為聯合推出的人工智能(AI)質檢系統。該系統基於昇騰AI&&,每秒可處理60幀圖像,能夠清晰記錄蕾絲花邊的每一處細微紋理,並實時定位故障點位。
憑藉這一能力,車間從過去的人工抽檢升級為自動化100%全檢,有效解決了紡織行業長期依賴人工導致的效率低、漏檢率高等“老大難”問題,在提升産品品質的同時,大幅縮短了巡檢時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5年來,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質量強國建設沿着從精益求精到標準引領、從過程可控到質量可信、從技術自強到品牌自信的路徑穩步向前。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中國質量堅持以創新為魂、以標準為尺,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現代化建設築牢堅實根基。
精度突破:從精益求精到標準引領
以鋼鐵為骨,以精度為魂。在中國中車戚墅堰高端製造基地的齒輪箱裝配車間,專注的氛圍遍佈每個角落。中車戚墅堰所研究院軌道交通傳動技術研發部部長高揚正借助高倍放大鏡和精密測量儀器,對時速400公里“復興號”CR450動車組的核心部件——齒輪箱進行最後的嚙合調整。
“過去追求的是合格,如今追求的是‘零缺陷’。”高揚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一個齒輪箱涉及上千個零件,裝配精度要求達到微米級,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
為解決早期運行中偶發的微小異響問題,他和團隊展開數月攻關。“我們拆解分析了上百個樣本,優化了17道裝配工序,最終使關鍵指標達到100%,全面超越國際最嚴標準。”
如今,中車戚墅堰所裝配的齒輪箱,不僅驅動着飛馳的中國高鐵,更以其超高可靠性和靜音性贏得國際讚譽,成為“中國製造”高品質的金字招牌。
精密製造鑄就大國重器,質量提升支撐強國夢想。
2023年5月,國産大飛機C919圓滿完成首次商業飛行,標誌着中國高端裝備製造實現歷史性突破。C919項目涉及數百萬個零部件、上千家供應商,其成功背後是覆蓋設計、製造、測試全流程的超精密質量管控體系。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的質量追溯系統,實現了從一顆鉚釘到整機翼梁的全程可追溯,確保每一架飛機的安全可靠。截至目前,C919已獲上千架訂單,成為中國高端製造“質量名片”的典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振興製造業,要推動製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讓提高供給質量的理念深入到每個行業、每個企業心目中,使重視質量、創造質量成為社會風尚。
從關鍵部件的技術攻堅,到全社會質量意識的培育,一場深刻的質量變革正在中國製造業的脈絡中深入推進。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放眼“十四五”,覆蓋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正系統性協同發力,為質量強國建設築牢根基。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批准發布國家標準1.3萬餘項,主導制定國際標準1079項,在全球産業規則制定中贏得了更大主動權。
數字賦能:從過程可控到質量可信
智能焊接機器人精準識別物料,重型無人車有序穿梭,上百台機器人在統一調度下高效協同……在湖南長沙三一重工18號工廠的智能化車間裏,一場提升製造品質的“靜默革命”已然展開。
為這些設備註入“靈魂”的,是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根雲”工業互聯網&&。依託廠房內數千個傳感器,它為每道工序、每個機型乃至每把刀具動態匹配最優參數,驅動生産流程持續優化。
三一集團董事、執行總裁兼總工程師易小剛&&,質量提升的核心在於“過程可控”和“數據可溯”。借助“根雲”&&,工廠涵蓋的9大工藝、32個典型場景都已全面實現智能化作業。
放眼全國,質量變革浪潮已席捲製造業全鏈條。
在青島海爾智能工廠,AI視覺系統以0.01毫米的精度、12秒的速度完成冰箱檢測,使微瑕“無處遁形”,實現了質量檢測的數字化飛躍;在小米手機工廠,生産線完全採用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每個關鍵環節都設立了獨立的質量控制點,如同一張無處不在的“監測網絡”,確保任何細微的誤差都能被及時發現並糾正……
以此為縮影,“5G+工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正在數千家智能工廠落地生根。一條條生産線通過實時數據採集與分析,實現産品質量問題秒級追溯與閉環處理,關鍵工序不良率平均降低3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企業的動力之源,質量是企業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業的生存之基,必須抓好創新、質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掌握主動。
落實這一要求,離不開更深層次的制度保障。數據顯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的標準“領跑者”制度,在光伏、新能源等18個領域培育562家標杆企業;智慧監管&&歸集16億條質量數據,風險預警響應提速70%;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助企業突破海外技術壁壘,年減少損失超200億元。
“質量強國建設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提升。”中國計量科學院首席科學家方向&&,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同頻共振,質量基礎設施與質量治理體系協同增效,正加速驅動質量強國建設進程。
品牌崛起:從技術自強到全球信賴
在歐洲,每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來自中國,標誌着中國品牌全球化已進入新階段。
7月1日,比亞迪巴西工廠首車下線,成為其海外拓展的重要里程碑。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比亞迪全球新能源汽車交付量突破180萬輛,海外市場同比激增240%。在德國,比亞迪海豹車型月交付連續3個月突破5000輛,成功躋身當地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
亮眼成績源於技術驅動帶來的質量優勢。比亞迪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以顛覆性設計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結構創新使空間利用率提升50%以上,大幅增強續航能力,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三元鋰電池熱失控起火的安全隱患。
憑藉過硬的電池技術,比亞迪正實現從“中國車企”向“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跨越。這一轉型不僅提升了其全球競爭力,也展現了中國品牌以硬核科技贏得全球市場的實力。
在消費電子領域,科大訊飛憑藉全球領先的智能語音技術,打造出“能聽會説”的AI産品生態,成功讓“技術領先”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實現了從技術高地到品牌高地的跨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打造更多叫得響的品牌”“加快建設一批産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
在政策引領下,中國品牌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大批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中國品牌;到2035年,質量和品牌綜合實力達到更高水平。
數據見證着中國品牌的成長軌跡:2024年入選世界品牌500強的中國品牌數量從2019年的40個增至73個,其中製造業品牌達21個,“中國製造”與“中國質量”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
質量意識已融入産業血脈,質量創新正驅動發展變革,背後的科技支撐至關重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提出,以實現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科技自立自強為戰略目標,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研究以及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突出科學問題、技術攻關和應用場景,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研發布局和協同創新,構建完善量子化、國際化、智能化、數字化、系統化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技術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記者 付麗麗 薛 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