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的相關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英國開放大學行星科學與探測教授馬赫什·沙南説:“儘管人類獲得月球樣本已超過50年,包括阿波羅計劃、月球號任務採集的樣品以及大量月球隕石,但嫦娥六號樣本的研究正在顛覆月球科學領域許多長期建立的假説與理論,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這些理論。”
聽着這樣的評價,怎能不讓人有揚眉吐氣之感!
在中國探月工程實施之前,我國月球研究總體而言處於“跟隨”位置。原因很好理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中國探月計劃實施之前,中國唯一的月球樣本,是美國贈送的阿波羅號採集的月球岩石樣本,只有1克。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中國探月工程的每一步都給我們帶來許多驚喜,特別是嫦娥六號首次從月球背面採樣並返回。這1935.3克寶貴的月壤,使得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開啟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新紀元,也為中國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礎。
一年來,中國科學家們已經利用嫦娥六號月球樣品取得許多科學突破。例如,揭秘樣品的物理、礦物和地球化學基本特徵;提出月球岩漿活動是月殼厚度以及源區物質組成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月海玄武岩分佈的“二分性”提供了全新認識;首次精確測定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於42.5億年前,讓人類在了解太陽系早期大型撞擊歷史方面有了更精確的“宇宙時鐘”標尺……
“我們希望能夠盡快建立月球研究的中國學派!”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福元説,“來自月球背面的樣本,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月球。我相信,我們中國科學家一定能在月球研究上作出原創性、突破性貢獻!”
不止月球研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究員李春來認為,隨着中國探月工程穩穩的“三步走”,隨着更多“一手數據”獲取,中國行星科學也將從“跟跑”邁向“並跑”,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引領,為豐富人類知識寶庫特別是加深對宇宙的認識,作出中國貢獻!(作者:齊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