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豬上房,羊跳墻,小孩坐在房檐上”到“吹向北京的風,帶着草木香”,河北豐寧用20多年時間治理生態,實現了“改天換地”的生態轉變。今年“世界地球日”前的一週,全國網友們用7天時間在螞蟻森林裏 “手機種樹”就讓真實的樟子松“爆改”了一座荒山,再次續寫豐寧的綠色奇蹟。
4月22日,在世界地球日清晨的微風中,1萬多棵樟子松在一座荒山的百畝沙地落地生根。這座位於河北豐寧小壩子鄉荒山上因一場全國網友參與的“手機種樹”行動重煥生機。螞蟻森林也在這裡種下了該項目啟動9年來的第6億棵樹,成為公益力量助力“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生動縮影。
從手機到荒山:指尖的綠色接力
4月16日至22日的七天時間內,螞蟻森林向全國網友發出倡議,號召大家手機種樹“爆改”小壩子鄉的一處荒山。
“一週前這裡還是裸露的沙坡,現在已鋪滿樹苗。”螞蟻森林生態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王小穎指着剛剛栽下的樟子松樹苗感慨道,“這不僅是種樹,更是一場廣大網友參與綠色低碳生活的行動藝術。”。這片曾因"豬上房、羊跳墻"聞名的沙源地,在網友"雲端澆灌"下煥發新生。
挖坑、栽種、填土、澆水,即使被風吹亂了頭髮,額頭上也沁出了細小的汗珠,但在場的每一位志願者臉上都洋溢着欣喜。“每天跑步攢能量,終於能看到這些樹苗在現實里落地生根了!”在現場參與植樹的螞蟻森林用戶徐梓雲激動地説,“瞧着這片沙坡上一棵又一棵的樹苗,我更加真實地感受到什麼叫‘綠進沙退’!”
據王小穎介紹,今年3月以來,螞蟻森林在內蒙古、甘肅、新疆、河北等7個省區市的大規模春種正全面展開。其中,全國網友為河北“澆水”,七天內就為河北申請超過5萬棵樟子松和200多萬棵連翹。
“用戶手機種一棵,螞蟻線下種一棵”這一承諾自2016年螞蟻森林項目上線以來,已累計帶動7億人開啟“雲端種樹”生活。9年來,螞蟻集團通過“螞蟻森林”項目已累計協議捐資40多億元,由公益組織和專業機構實施植樹造林,支持內蒙古、甘肅、河北、陜西、寧夏、新疆等13個省區市的荒漠化治理和生態修復,已種下的6億棵樹。值得關注的是,超9成樹木被種在“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核心區,包括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的核心區域,成為“三北”工程建設的重要社會公益補充力量。從阿拉善的梭梭林在戈壁灘整齊列陣,到科爾沁的沙棘果挂滿枝頭,7億人用指尖行動構築起跨越數字與現實的中國綠洲。
綠色蛻變:從風沙源到生態屏障
“北京十粒沙,豐寧佔七八。”“黃沙埋了墻,流沙壓塌房,種地不打糧”,原小壩子鄉富二營村書記高國江用老一輩的當地諺語生動描述了小壩子鄉過去風大沙多的境況。
“小壩鄉原來共有6個自然村,有5個半自然村都被沙子所包圍,放眼望去,滿山遍野全是荒坡沙丘。村民外出務農,趕上沙塵大,晚上到家洗臉,臉盆底部都會沉下薄薄一層沙礫。娃娃們上學就更苦了,頂風冒沙,天氣嚴重了還得面臨停課。”高國江回憶道。
豐寧位於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的過渡帶,北接渾善達克沙地,南臨北京,燕山山脈在豐寧形成通道,是春季北方風沙南下的必經之地。二十年前的豐寧,每到冬春季節,風沙就會沿溝道南下,不僅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生産生活,也威脅京津等地的生態環境。如今,這片曾因“黃沙埋墻、流沙壓房”聞名的沙源地,歷經20餘年攻堅,當地森林覆蓋率從26.6%躍升至58.53%,本地沙源引發的沙塵暴近乎絕跡。“現在不一樣了,如今吹向北京的風,帶着草木香。”高國江撫摸着新栽的樹苗感慨。
河北是京津生態環境支撐區,也是“三北”工程重點攻堅區,肩負着築牢首都綠色生態屏障的重要使命。小壩子鄉的蛻變,映射着防沙治沙的壯闊歷程。王小穎&&:“豐寧有着20多年持續治沙的歷史,不僅使當地的自然生態面貌煥然一新,也在助益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轉變。每一株扎根荒漠的樹苗,每一寸煥發生機的土地,都凝結着無數治沙人的心血與汗水。我們希望通過螞蟻森林和廣大網友的共同參與,將這份久久為功的堅韌繼續傳承,讓更多人看見生態治理的力量。”
據統計,從2020年螞蟻森林首次落地河北以來,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200萬人把手機上的樹種在了河北;相應地,螞蟻集團5年來已累計為河北協議捐資超3.5億元,種植樟子松、油松、側柏等樹種超2300萬棵,種植面積20萬畝。其中,螞蟻森林項目已為豐寧生態建設累計協議捐資超4500萬元,種植樟子松160多萬棵,種植面積超1.5萬畝。
綠富同興:沙地長出“金山銀山”
在築牢生態屏障的同時,綠色發展紅利持續釋放。
高國江指着已經載滿樟子松樹苗的山坡感慨道:“以前光禿禿的山頭,啥也長不出來,現在山上種滿了樹,植被開始恢復了,就是實打實的‘綠色銀行’,不僅種樹護林需要人力物力,會給我們當地村民帶來一定的收入,改善後的土地環境也為農業生産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這實實在在的收益,都是種樹護綠帶來的。”
隨着螞蟻森林在河北省的承德、張家口、保定、邯鄲、石家莊、邢&6個地市的逐步落地,帶動當地種植養護等勞務用工約14.6萬人次,參與其中的老鄉們從螞蟻集團的捐資中勞動增收超2000萬元。
不止是河北,像這樣的公益力量助力生態致富的雙贏答卷已經在"三北"遍地開花。阿拉善荒漠腹地,楊世龍與叔叔楊付元在梭梭林下培育的肉蓯蓉,每年為家庭帶來五六萬元的增收;同一片土地上,轉型生態創業的雷新光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種植花棒,僅種子采收年收入就達二三十萬元,更吸引眾多因生態惡化離鄉的村民重返故土。按照項目規劃,螞蟻森林在完成3年管護期後,將生態修復成果捐贈給地方,通過建立"治沙+致富"的長效機制,在"三北"工程攻堅戰場開闢出一條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財富的綠色通道。
“發揮生態價值的同時,螞蟻森林在一些地方已經成為當地老鄉勞動增收的綠色基建”,王小穎説。據統計,螞蟻森林項目在各地實施,已累計創造了420多萬人次勞動機會,螞蟻集團通過“螞蟻森林”捐給各地的40多億資金中,已有6億多元成為參與種植養護的老鄉們的勞動補助。各地政府還在因地制宜地引導當地群眾,根據螞蟻森林的不同樹種開發生態價值産品。
螞蟻森林通過“互聯網+公益”的創新模式,不僅激勵公眾的低碳行為,還通過企業捐資支持各地生態建設為地方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讓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為“三北”工程等國家生態建設項目增添了一份來自社會公益的支持力。未來,這場從“手機到地頭”的綠色接力還將繼續。億萬網友指尖的“綠色能量”正書寫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答卷。(文/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