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黑龍江省春耕備耕工作正有序推進。拌肥站機器轟鳴,為土壤提供科學“藥方”;“四情”監測系統實時預警,捕捉田間信息;各類農機具檢修一新,蓄勢待發……田間地頭處處彰顯着“科技范兒”,為農業生産注入蓬勃活力。
走進綏化市北林區國家區域性水稻良種繁育基地的“5G育秧大棚”,智能噴灌系統整齊排列,棚簾與排風系統協同運作,電子屏幕上溫度、濕度及土壤pH值等信息一目了然,現代農業生産技術貫穿育秧整個環節。
當前綏化市北林區正值水稻育秧黃金期。盛昌種子繁育有限公司高級農藝師盧國臣穿梭在“5G育秧大棚”中,指導工作人員進行“擺秧盤”工作。

“通過5G智能化控制系統實現自動化精準調控,比人工更精準、便捷。”盧國臣自豪地介紹,這棟5000多平方米的“5G育秧大棚”,可滿足500多畝水稻插秧需求,預計産出55萬斤優質香稻良種(質),還可獲得上千份水稻育種材料,助力水稻良種繁育。
在海倫市前進鎮,東興現代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生滿臉興奮地領着記者,來到合作社無人機專業飛防大隊的“裝備區”,自豪地展示他們的“得力幹將”——大疆T60型號無人機。
“這些無人機可幫了我們大忙!”劉春生感嘆。去年合作社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350萬元,購置大疆T60型號無人機45&套,並成立前進鎮無人機專業飛防大隊,不但完成自己合作社的飛防作業,還為全鎮提供服務。相比傳統人工,無人機飛防效率可提高50倍以上。“2024年作業隊飛防作業面積達到70萬畝,實現利潤140萬元。”他説。
按照噴施作物需求,將配比攪拌後的生物製劑加入植保無人機後,工作人員只需操控手柄,無人機便按照預設的航線與高度,有條不紊地開展“一噴多促”作業。

“海倫市近年來積極落實‘一噴多促’促早熟、提單産政策,無人機專業飛防大隊的成立是試點項目之一。”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永久介紹,“一噴多促”作為農作物生長中後期一項關鍵的田間管理措施,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率,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量,還能有效提高單産,平均畝增産5%左右。
“今年我們計劃購置55&&疆T70型號無人機,計劃實施飛防作業面積達到100萬畝,實現利潤200萬元。”談及未來,劉春生充滿信心。
如何讓科技成果走出示範田、農墾區,進而惠及更廣泛區域?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以“墾地合作”給出答案。
長期以來,北安市南部區域農業發展存在生産力薄弱、傳統栽培技術落後、種植收益低下等問題。為推動周邊鄉鎮逐步實現農業種植標準化,北安分公司全面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通過全程託管、技術服務、環節託管等多元化模式,已累計為北安市幸福林場、通北鎮、海星鎮等地的60.98萬畝耕地提供專業服務。
“從種子選擇到田間管理、秋糧收割,農場都有專業團隊為周邊鄉鎮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郝敬中説。
“往年我們自己種的大豆畝産超過400斤都很難,但去年全程託管後大豆畝産達到了440斤。”海星鎮嵐光村村民張連明説,“而且耕種管收各個環節都不用操心。”

墾地共建,關鍵在於“授之以漁”。
近日,一場聚焦墾地融合發展的農業科技培訓會在北安市召開,建設農場的培訓人員圍繞良種選擇、生産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內容進行講解。來自北安市通北鎮、海星鎮的30余名農業技術人員、種糧大戶及農機戶齊聚一堂認真學習。
“深入了解建設農場先進種植技術和農機標準化作業要領後,我們收穫頗豐。”通北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人王瑩瑩感慨道。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黑土地上,科技正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引領鄉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記者沈易瑾、黃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