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工智能成了專家,小編怎麼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20 08:46:13
來源:光明日報

如果人工智能成了專家,小編怎麼辦

字體:

  “太空種菜不是夢,我的客廳能飄動”“無形鎖鏈連天地,千里傳信不沾塵”“銀河岸邊架巨鍋,捕捉外星來電波”“玲瓏身,巨龍心,地下安家送光明”……

  今年元宵節期間,光明網推出了一組“大國重器版燈謎”,出題人是火遍全球的DeepSeek,剛才的幾個謎面,你能猜出幾個?

  “太空種菜不是夢,我的客廳能飄動”描繪的是中國空間站“天宮”。在創作過程中,DeepSeek對“天宮”的核心特徵進行提取,通過打油詩的形式構建謎面,還給出了鮮活生動的謎底:“中國人專屬‘星級套房’,90分鐘繞地球一圈,種出的水稻比網紅店還香!”

  以往需要編輯絞盡腦汁的燈謎策劃,DeepSeek幾秒鐘就搞定了!

  “大國重器版燈謎”的案例,是近期光明網探索人工智能(AI)輔助新媒體創作的一例。在傳統實踐中,編輯記者的選題能力受限於個體認知,包括專業知識、工作經驗、人生閱歷以及興趣特長等因素,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之中,難以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

  互聯網帶來了“知識普惠”,但遠未達到“認知平權”。在選題策劃過程中,領域知識、社會資源、專家網絡直接影響着編輯記者的認知邊界,導致不同人面對同一選題的認知差異,有的人可以“獨闢蹊徑”“透過現象看本質”,有的人只能“人云亦云”“吃別人嚼過的饃”。

  俗話説,隔行如隔山。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壁壘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跨界融合的背景下,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創新形態不斷涌現,跨領域認知的難度進一步增加。以科技報道為例,編輯記者不僅要理解最新的科學技術原理,還要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技術迭代與知識儲備的矛盾、專業性與通俗化的悖論、報道時效與認知深度的衝突,以及受眾分層帶來的傳播複雜度,常常令人感到力不從心。

  這時候,AI就能大顯身手了!人工智能通過強大的信息整合、分析和呈現能力,可以在多個維度幫助媒體人縮小“認知差”。比如,精準地找到相關領域的專家,“找專家”的能力不再局限於個人社交圈的半徑;通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快速構建知識圖譜、檢索多模態信息、簡化複雜概念,將晦澀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報道框架,推動采編流程的全智能化轉型。

  大模型把頂尖專家的知識和思考方式變成大家都能用的智能工具,相當於為媒體人配備了一位超級“工作助理”,伴隨智能化工具的豐富和完善,易用性、可用性不斷提高,未經專業訓練的人也可以完成非常專業的工作,從“揚長避短”轉變為“補短揚長”,媒體創作的邊界不斷拓寬。

  以科普創作為例,AI可實時捕捉網絡熱點,利用其在跨學科聯想與創意生成上的優勢,從海量信息中提取潛在科學關聯,並將專業術語與大眾認知錨點智能匹配,搭建從已知到未知、從表象到本質的認知階梯。此外,AI還能基於用戶畫像,實現千人千面的定制化創作,讓科普實現精準化傳播。

  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未來的媒體從業者既保有新聞專業的核心價值判斷,又具備調用智能工具群的數字素養,在深度報道中運用大模型挖掘數據金礦,優化敘事結構,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實現多形態內容衍生——這種“人機協同”“人機耦合”的新範式,讓媒體從業者的角色發生深刻轉變——不僅是信息的生産者,更是信息的“連接器”和“把關人”。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對媒體的影響並不都是正面的,也帶來了價值對齊、隱私保護、知識産權等一系列風險挑戰。我們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不應忽視其局限性。尤其是生成式AI往往存在“幻覺”問題,在“一本正經”的陳述中夾雜“胡説八道”的錯誤信息,如果不經求證地採納,可能製造虛假新聞、擾亂傳播秩序。同任何突破性技術一樣,人工智能也可能會失控或被惡意使用,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界、媒體從業者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安全、可靠和可持續的AI應用環境。

  人工智能正在催化媒體生態“破繭蝶變”,推動新聞生産從“經驗驅動”向“智能驅動”,從“技能競爭”到“認知競爭”的範式轉移。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帶來了深層拷問:如果AI可以進行專家級的深度思考,以假亂真的智能播報,甚至自動生成分析評論,媒體該向何處去?答案或許在於智能時代的人文坐標——對人性溫度的感知,對多元價值的判斷,對公共利益的堅守,這些人類獨有的認知維度,是AI無法替代的核心價值。

(作者:戰釗,係光明網科普事業部總監、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