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的音樂創作玩法、不斷優化的模型效果,讓音樂大模型成為今年垂直大模型賽道的一大亮點。
今年3月,音樂生成模型Suno V3面世,被一些業界人士稱為音樂行業的“ChatGPT時刻”。最近,Suno發布V4版本,允許用戶生成音質更高、更好聽、時長達4分鐘的音樂。這意味着,AI可以創作一首完整的歌曲。
不僅是Suno,國內AI音樂領域的資深“玩家”們也紛紛入局。在Suno V3發布後,國內大模型廠商紛紛上線類似産品,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
産品層出不窮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國內AI音樂大模型企業主要有三類:以字節跳動豆包旗下海綿音樂為代表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崑崙萬維旗下的天工SkyMusic為代表的新興大模型廠商,以及以趣丸科技旗下的天譜樂為代表的垂直賽道公司。
海綿音樂主打利用AI技術幫助用戶生成個性化音樂作品。用戶只需輸入一句靈感或上傳一張圖片,即可生成專屬音樂作品。相比Suno,海綿音樂生成的中文歌曲吐字清晰度和演唱流暢性更高,曲風更符合國人喜好。
天工SkyMusic基於崑崙萬維“天工3.0”超級大模型打造,能夠生成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它採用音樂音頻領域類Sora模型架構,支持生成80秒44100赫茲採樣率雙聲道立體聲歌曲。
天譜樂於今年7月發布,是一個多模態配樂大模型。它集成圖片理解算法、旋律生成算法、視頻理解算法、配器識別算法等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天譜樂不僅支持文生音樂、音頻生音樂,還具備圖片、視頻生成音樂的功能。
此外,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也推出了相關産品。
落地場景廣泛
業內普遍認為,與全球巨頭同場競技,AI應用是國內人工智能企業的優勢所在。國內市場需求大、可落地的商業化場景多,為國産大模型進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趣丸科技副總裁賈朔看來,“降低門檻讓普通用戶體驗音樂創作的樂趣”是自研産品的出發點,而這樣的策略也的確奏效。數據顯示,目前已有4600萬人註冊使用趣丸科技旗下的唱鴨App或天譜樂官網,累計創作近1000萬首AI歌曲。
影視製作等專業從業者的應用,也為音樂大模型落地提供了更多商業化場景。一方面,音樂大模型可以幫助專業音樂人提升創作效率,讓快速創作和試驗新的音樂構想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在短視頻浪潮下,音樂大模型正在輔助短視頻創作者創造出更符合視頻內容的背景音樂,提升內容質量和受眾體驗。
推廣遭遇挑戰
儘管音樂大模型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狂飆”,但推廣應用尚面臨一些難題。
高質量的音樂生成模型依賴高質量的音樂音頻數據進行訓練,但這些音樂音頻數據的版權問題不容忽視。今年6月,環球音樂集團、索尼音樂集團和華納音樂集團等多家唱片公司對Suno等AI音樂公司發起訴訟,稱它們未經授權使用版權音樂來訓練AI模型並對外提供服務。對此,Suno進行回擊,指責唱片公司濫用版權訴訟,企圖借此維護自己在AI音樂市場的主導地位。如何在法律框架內實現高質量音樂音頻數據的運營和商業化,是AI音樂公司未來必須思考的問題。此外,音樂大模型生成的音樂作品是否享有版權保護,其版權歸屬如何界定,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這給音樂大模型的應用帶來了不確定性。
賈朔認為,可以利用技術手段規避一些紛爭。比如在産品側,當用戶在使用AI創作時,可利用相關技術判斷其是否有模仿現有藝術家作品的主觀意圖,並視情況做出彈窗提示。
同時,音樂的創意與情感是否可以被大模型實現也有待驗證。如何提升大模型的創意能力,使其能創作出更具個性和創新性的音樂作品,是當前音樂大模型需要突破的方向之一。
此外,AI音樂“演唱者”的聲音距離真人也有一定距離,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相應的技術手段。崑崙萬維董事長方漢説,天工SkyMusic通過自研模型技術,實現樂器、人聲、旋律、音量、音符的一體化端到端生成,在人聲合成、情感表達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記者 崔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