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現代化水平 打造自主可控的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01 07:54:52
來源:經濟參考報

提升現代化水平 打造自主可控的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

字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着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産業鏈供應鏈。提升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增強其安全性和競爭力,已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製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提升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僅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大調整、大重構的現實選擇,更是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影響因素

  抗衝擊性。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重要表現之一是在遭遇外部衝擊或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産業鏈供應鏈能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抗衝擊能力。而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抗衝擊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産業鏈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程度以及産業集群的先進程度。

  成長性。産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貫通有利於增強中國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並推動其縱向深化。主體企業尤其是高端智能製造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能顯著促進産業鏈供應鏈結構多元化發展。

  根植性。産業根植性的強弱取決於産業關鍵要素投入的穩定性和可替代性。根植性越強的産業越不容易因外部市場競爭和衝擊遭受破壞,與之相關聯的産業也能表現出更強的發展韌性。

  經濟性。要素成本是影響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基礎性因素。一是生産要素成本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生産效率;二是生産要素成本影響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三是生産要素成本關係産業鏈運行風險。

  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的動力機制

  夯實産業基礎能力是現代化的根本。産業基礎能力主要包括産業發展所必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産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産業基礎影響和決定着産業發展質量,是保障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控制力和競爭力的關鍵能力。現階段,中國産業基礎能力仍相對薄弱,核心基礎零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對外技術依存度仍然較高。因此,夯實産業基礎能力是提升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根本。夯實産業基礎能力能夠提高産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水平,是産業發展的根本條件和動力之源。

  強化産業鏈創新發展是現代化的支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強大引擎。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建設安全性強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需要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強化産業鏈創新發展不僅能推動相關産業變革,充分激發創新活力,釋放産業潛力,助力建設自主可控和先進高效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體系,還能推動中國製造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增強自身抗衝擊能力。

  加快數字化低碳轉型是現代化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數字化低碳轉型能夠推進産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有助於建設更加完善、先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其次,數字技術的應用和綠色低碳理念的普及,能夠推動中國製造業由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傳統生産模式,轉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先進生産模式。最後,數字化低碳轉型還能夠促進製造業提質增效,推動製造業生産方式變革。

  增強産業鏈控制能力是現代化的關鍵。産業鏈控制能力越強,其韌性就越大,現代化水平就越高。因此,增強産業鏈控制能力是提高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關鍵。完備的現代化産業體系能夠有效增強中國製造業産業鏈上下游協作能力。完善産業結構,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是增強産業鏈控制能力的必然要求;而實現關鍵環節自主可控是增強産業鏈控制能力的基礎。

  政策支持與合理布局是現代化的保障。産業區域布局作為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空間投影,反過來也會直接影響産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區域布局是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堅實保障。因此,應協調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獲取可持續性競爭力,同時推動産業在區域間合理布局。

  提升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建議

  第一,實施産業基礎再造,提高協同發展能力。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産業基礎能力。高效配置科創力量和研發資源,加強跨領域、跨學科交流合作,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同時,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精益求精的意識,破解高素質人才匱乏難題,補齊工業“四基”短板,為産業提質增效打好基礎。二是建立協調發展機制,增強産業鏈韌性。加強鏈上企業間的合作並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通過技術轉移和經驗借鑒,縮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周期,降低産業發展風險。同時,清理制約人才、資本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規範市場競爭行為,建立協同攻關的體制機制。

  第二,打造研發創新&&,整合科技創新資源。一是打造區域科技創新引擎,夯實研發創新體系之基。將産業集群與區域特色相結合,打造服務於地方産業且適配度較高的技術研發機構,構建區域産業共性技術研發體系。同時,推動建設一批産業技術研發中心、先進製造業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引導其與相關領域産業鏈供應鏈緊密對接,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二是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壁壘。為應對産業鏈供應鏈存在“斷鏈”的隱患,既要面向全球廣納賢才,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團隊,進行長期技術攻關,以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也要推進産學研一體化,加強各主體間深度融合,促進産業鏈和創新鏈雙鏈耦合。

  第三,推動數實融合發展,構建綠色生態體系。一是推動數字經濟和綠色生態深度融合、聯動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實現企業辦公、生産、運輸、服務等全流程的綠色化,並制定監測數據的採集流程和使用規範,確保綠色價值鏈和供應鏈安全穩定。加快建設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示範區,探索可複製推廣的發展經驗。二是以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推進綠色生態體系建設。鼓勵傳統産業綜合運用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碳排放精細化管理。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加強生態産業數字應用的創新探索,促進資源最優利用與高效分配,實現1+1>2的整體效益,進而推動綠色生態體系建設。

  第四,培育産業鏈鏈主企業,增強産業控制能力。一是堅持激勵賦能,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能力的鏈主企業。規範鏈主企業遴選標準,為鏈主企業提供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持,激勵其在産業生態聚合、鏈條價值提升、産業協同創新和融通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同時,鏈主企業應主動承擔延鏈、補鏈、強鏈等責任,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究,並通過資源共享、産業配套和技術支持,帶動製造業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共贏。二是壓緊壓實主體責任,規範鏈主企業的市場行為。構建鏈主企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評價鏈主企業發揮産業鏈帶動作用實效,考察其生態主導力和産業鏈控制力。預防鏈主企業在所屬行業中的過度壟斷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第五,堅持走專精特新之路,充分發揮引領示範作用。一是建立梯度培育體系,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在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時,幫助企業了解自身實力和潛力,認清發展短板和改進方向。同時,充分發揮優質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在産業鏈中的示範效應,為其他企業提供經驗借鑒。二是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既表彰獎勵産品附加值高、産業配套能力強、細分領域技術領先的“單項冠軍”和“獨角獸”企業,也鼓勵扎根於單一領域且在該領域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以此形成良性産業生態,更好發揮各自優勢。

  第六,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拓展國際合作空間。一是構建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國內製造業發展新格局。立足區位優勢、稟賦條件、競爭優勢等,制定區域製造業發展規劃,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競合關係,實現區域間製造業錯位協同發展,避免製造業同質化競爭。圍繞重點發展領域,啟動重點産業園區建設工作,打造産業協作配套基地,積極延伸産業鏈後端。二是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形成雙向開放的格局。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加強製造業企業跨國合作,部署一批強化多邊經貿合作的重大項目;持續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吸引優質外商來華投資,借助國外先進技術推動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

  (黃慶華 潘皖 楊碧霄 劉倩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