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短視頻點亮求知之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06 10:38:09
來源:科技日報

科普短視頻點亮求知之光

字體:

在“抖音科學夜”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盧靜講述《化石古韻中的新潮密碼》。受訪單位供圖

  隔空能否震碎玻璃杯?徒手接閃電是否可行?CT可以用來掃描古生物化石嗎?在“抖音科學夜”,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問題都能找到科學的回應。6月1日,抖音與北京衛視共同推出“抖音科學夜”主題晚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多位國內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家、教授、科普達人參加了晚會。他們都是抖音上備受好評的科普創作者。其中,今年83歲的劉嘉麒為網友科普火山和地質學,收穫了137萬“雲學生”,被稱為“火山爺爺”。

  5月27日,抖音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超過77.3億人次在抖音為自然科學內容點讚;僅2024年前5個月,相關內容投稿量同比增長169%;相關視頻一年累計播放量超7239億;平均每天有19.83億人次在抖音瀏覽科學知識。

  隨着新媒體介入,科學家和大眾之間的“壁壘”正在被打破。

  科學內容不再小眾

  新媒體&&的數據打破了公眾關於科普內容的刻板印象。

  抖音的報告公布了自然科學相關視頻的播放量。其中,數學相關視頻播放量超725億次,即便是相對“冷門”的天文學,相關視頻也在抖音播放了近105億次。網友的興趣幾乎覆蓋自然科學各領域。

  數據顯示,在地域分佈方面,廣東、河南、江蘇等地網友最喜歡看自然科學相關內容;年齡分佈上,31歲至40歲用戶是自然科學內容消費的主力軍。

  過去一年,超過56億人次在抖音搜索以“為什麼”開頭的問題。

  “人類對於周圍世界的探索幾乎是種本能,很多人成年後也依然保持着對科學的好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認為,好奇心得到及時、正向的反饋,可以激發更多人對科學的興趣。

  科學實驗類短視頻的持續走紅,正是人類探索世界這一本能的體現。目前在抖音上,科學實驗類短視頻累計播放時長已近2.3億小時。過去一年,超過346億人次觀看了相關內容,累計獲得點讚4.63億,超過8831萬人次選擇分享。

  網友搜索的相關問題中,“化學實驗老視頻是什麼時候拍的?”這一問題搜索量居高不下。“老視頻”指的是2000年前後出版的一批初中化學實驗視頻,不少網友&&,自己的“化學啟蒙”正是這些“老視頻”。但由於年代久遠,這些“老視頻”常被戲稱是“清朝畫質”。而如今,更加高清的實驗短視頻備受追捧:魯米諾實驗單條視頻獲得354萬點讚,銀鏡反應被15.6萬人收藏。

  抖音科普創作者“戴博士實驗室”説:“我前不久去給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上化學課,現場孩子們的提問都非常專業。有學生問到關於氧化劑氧化性強弱的問題,理論上要到高中才會接觸。我一問才知道,他們平時就喜歡看化學實驗類短視頻,知識面已經很廣了。”

  “科學明星”受到網絡熱追

  2024年4月,劉嘉麒在短視頻&&做科普的故事突然拉了一波流量。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在評論區留言,説自己聽過劉嘉麒的線下講座。眾多網友在評論區“呼朋引伴”。最終,劉嘉麒的抖音粉絲數在一週內從15萬增長到137萬。劉嘉麒科普短視頻的彈幕區也滿屏都是“老師好”。

  近年來,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物理學會等機構與短視頻&&合作,推出《院士開講》、跨年直播演講、《科學1小時》等知識節目,以院士、教授為代表的科學家紛紛參與其中,帶動了科普質量提升,受到廣泛關注。例如,《院士開講》邀請國內知名院士講授各種頂尖科技知識。目前,已經有超過23位院士參加該節目,抖音話題播放量超4億。

  超過8位院士正式入駐抖音,&&認證的教授數量達近400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涌一年漲粉超200萬,成為全網單&&粉絲最多的院士。超過585萬人在抖音追更院士課。

  “科學明星”開始得到網絡熱追。抖音網友最喜歡的科學家中,袁隆平排名第一,牛頓位居第二,居裏夫人、李時珍也榜上有名。除了明星科學家,“無窮小亮”“這不科學啊”等科普創作者也躥升為頭部大號。

  與此同時,《昆蟲記》《物種起源》《天工開物》《時間簡史》等科學名著受到網友歡迎。

  當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院校正積極使用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傳播科學知識。短視頻&&更是主動與專業機構、優質創作者合作,豐富自然科學相關內容。

  成為知識獲取主要渠道之一

  短視頻直播&&已成為知識傳播與獲取的主要渠道之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智媒研究中心發起的一項面向全國的、共有10828人參與的線上調查顯示,89.85%的受訪者曾使用短視頻直播&&獲取知識,79.04%的受訪者&&受到知識科普類內容的吸引。特別在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由於知識獲取的傳統途徑相對較少,短視頻直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隨着受眾人數的不斷增加和參與程度日益加深,短視頻科普這一形式也進入研究者視野。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短視頻科普較為零散,缺乏體系化的規劃和統籌;部分短視頻內容存在題材、結構同質化現象,傳播的知識內容也可能缺乏準確性。這些問題成為部分學者關心的論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認為,短視頻科普需要整合零散內容,體系化地呈現知識。例如,2019年中國科普研究所等五機構發起的“DOU知計劃2.0”試點了學習合集功能,博主可以將短視頻內容結合成更系統和完整的課程,設計成一系列邏輯清晰、互相關聯的教學內容,用戶也可在創作者個人主頁中查看所有合集內容,實現快速篩選和播放。

  同時,陳昌鳳認為,要引入權威專家,建立更加完善的內容審核機制,對直播內容進行嚴格篩查和審核,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可信度和合規性。

  在陳昌鳳看來,&&要加大扶持力度,對知識直播活動進行流量傾斜,增強直播的可見性。同時,要加強跨媒體的&&聯動,形成多媒體傳播矩陣。(記者 楊 雪)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