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探尋海底的秘密——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簡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26 09:53:53
來源:新華網

科普:探尋海底的秘密——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簡介

字體:

  新華社“雪龍2”號9月24日電(記者魏弘毅)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考全部作業順利結束。其中,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作業是本航次作業的重要組成模塊。

  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究竟是什麼?相關研究有何意義?本航次的作業亮點又有哪些?

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

  在向記者解釋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前,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考隊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沈中延拿出了一個蘋果。

  “想知道這個蘋果的內部結構非常簡單,拿出一把水果刀,想怎麼切就怎麼切。”沈中延説,“但是,對於表面70%以上被水覆蓋的地球這個‘大蘋果’而言,我們沒辦法切開它。所以,要借助一些方法來搞清楚它的內部結構。”

  於是,海洋科學家們經過探索、實踐,形成了海洋地質和海洋地球物理兩門學科。

  這是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在北極點附近的冰站調查作業現場(2023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弘毅攝

  沈中延介紹,海洋地質,即通過獲取海底沉積物、岩石等樣品進行分析研究,以研究地球物質組成及地質環境演變的學科。海洋地球物理,則是通過研究地球的重力、磁場等物理特性,來研究它的內部構造、結構以及演變過程的一門學科。

  在本航次作業中,圍繞兩門學科開展的作業合稱“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

  關於兩門學科的區別,沈中延解釋説,“海洋地質研究通過海底取樣的方式分析樣本,並根據觀察與分析得出結論;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則需要通過專業儀器設備,採用物理手段進行探測,得出數據並進行分析。二者的核心區別,就看在作業中是否存在取樣環節。簡言之,取樣,就是海洋地質研究;不取樣,就是海洋地球物理研究。”

科學與經濟價值兼具

  在此次北冰洋科考中,重力柱取樣是一項重要的作業內容。其具體操作方式是將相關設備沉入海底,從海底泥表向下垂直取樣,獲得長達幾米的海底沉積物柱狀樣本,並通過分析樣本由深至淺的地質信息變化,從而了解地球地質歷史環境演變。

  2023年8月12日,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隊員在布放海冰物質平衡浮標。新華社記者魏弘毅攝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考隊隊員、浙江大學博士生童政毅介紹,一般來説,離陸地越遠,海底沉積物的沉積速度越慢。“我們執行作業的加克洋中脊海域靠近北冰洋中心區域,幾米長的泥樣,可能包含了長達上萬年的地球環境、氣候演變信息。”

  除了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地球,海洋地質和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同樣具有實用價值。

  “比如,在城市基建的拓展中,勘探人員可以通過專業的儀器發現地下空洞,從而對潛在風險進行規避。此外,海洋地質和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在考古、地下水勘探、資源勘探等方面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沈中延説。

海洋地質與海洋地球物理的研究“利器”

  除了上文提到的重力柱取樣,本航次海洋地質研究的重要設備還有碎石取樣器。

  童政毅&&,該設備主要取樣海底火山噴發所産生的火山玻璃層,通過分析其化學成分和形成時間,進而指示該處在一定時間尺度內的環境變化。

  記者觀察到,碎石取樣器的外觀同樣是柱狀,其下部和上部有許多蠟塊。取樣時,取樣器沉入海底,蠟塊會接觸海底底質,將海底的火山玻璃“粘”上來。

  而整個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作業中最精彩的環節,莫過於海底大地電磁儀(OBEM)和海底地震儀(OBS)的布放和回收。

  2023年8月4日,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尾甲板,科考隊員在清理、收集底棲生物拖網拖上來的樣品。新華社記者魏弘毅攝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考隊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亞楠介紹,OBEM和OBS均為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設備,是經過組裝之後的球狀監測儀器,呈橘黃色,在使用時投放海底進行數據收集,並在當個航次進行回收。

  據介紹,OBEM和OBS分別會採集海底的電阻率信息和微小地震波,通過兩項指標反饋出的數據,來指示海底地表之下的地質特徵。“舉個例子,地震波在穿過緻密程度不同的地質結構時,速度會有變化。我們會通過該項關鍵數據,判斷出探測位置的海底地質結構。”劉亞楠説。

  OBEM和OBS的回收,簡稱“撈球”。回收時,考察隊將船開回設備投放地點,設備會收到船上發出的信號,從海底浮上海面。此時,許多科考隊員都會聚集到駕駛&,尋找浮上來的“橘色斑點”,之後再由科考隊員將設備打撈上來。

  據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考隊領隊王金輝介紹,本航次考察隊進行了7&OBEM和5&OBS的布放,並成功回收其中10&設備。其中OBS成功回收率達100%,刷新極地高緯密集冰區成功回收紀錄。

【糾錯】 【責任編輯:陳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