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學習監督員助攻“學渣”高考逆襲 “買情緒價值”主打滿足心理需求-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24 16:24:37
來源:北京青年報

生活|學習監督員助攻“學渣”高考逆襲 “買情緒價值”主打滿足心理需求

字體:

  近日,“年輕人在網上買情緒價值”的話題登上熱搜。樹洞傾聽者、聊天陪吐槽……種種看似無聊的虛擬商品迎合了年輕人對陪伴、緩解焦慮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雲監工”“學習監督員”有着更為積極的一面,人民日報評論認為,不失為人們加油充電的一種嘗試、一種探索。

  “下單”學習監督員 按自己的節奏前進

  如果説一個高中生能做點什麼,讓班主任往後念叨個三五屆,那除了罰站的時候都能睡着,就是在高考的時候逆襲了。

  作為黑龍江高考改革前的最後一屆高三學生,成績排名一直在末尾的仔仔月,仍然對“考個一本”抱有希望。學校復習跟不上,補習班又治標不治本,距離高考只有三個月的時候,理科總成績只能勉強夠上二本。

  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她通過一家淘寶網店下單了學習監督服務。在監督員的指導下,仔仔月制定了自己每天的學習計劃表,並在監督員及線上自習室其他同學的共同監督下,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

  監督要比想象中嚴格,需要通過語音、照片,或視頻的形式,證明自己完成了特定階段的目標。比如起床,只要仔仔月不接電話,監督員就會一直打,醒了以後還要拍早餐或錄洗漱時的聲音來證明自己真的沒有賴床。到了復習具體科目的環節,監督員會要求她在學習時開啟攝像頭,一旦開小差就會遭到監督員的強烈譴責。如果是背單詞、古文一類的環節,需要監督員抽背過關後才算完成目標。

  學習監督聽起來和學校沒有太大差別,怎麼在學校就不行呢?

  仔仔月説,一是因為學校裏的內容本來就跟不上,自己像被推土機一樣推着往前,效率很低。學習監督是她自己制定的計劃,難度和進度更容易把握;二來離開了學校那個大環境,自己不用在意別人的目光,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她不甘心自己寒窗苦讀十二年,最後卻考不上一本。

  於是,她開始按監督員教的方法,將所有錯題統一整理到本子上,不會的就問,從監督員到同一個線上自習室的常駐學霸,最後可以鼓起勇氣當面向老師求教。彼時的她已不是心血來潮、問完就忘的“學渣”,而是一個將自己的學習計劃付諸行動的準大學生。從今年3月找學習監督員起,直至高考結束,時間表上,具體到科目和習題類別,記錄下了976個小時的學習時間。

  高考成績公布後,仔仔月以超黑龍江理科一本線45分的好成績,考上了三個月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學。

  緩解焦慮、情緒按摩 虛擬商品背後藏心理暗示

  早在四年前,“誇誇群”突然走紅,這可能算是最早的提供情緒價值的虛擬商品。據媒體報道,彼時,大批淘寶賣家推出了誇誇群服務,“誇手”從清一色的大學生,擴展到了外企職工、設計師、高管等多個領域。短短十幾天,有“誇手”共誇了600多個人。

  一個名為“智商+1”的商品,僅僅配了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也輕鬆月銷過百萬。商品評價中擠滿了為自己的智商祈福的賣家。“愛因斯坦的腦子”在高考期間受到了考生及其親友的追捧,相關詞條一度登上熱搜。與之類似的,還有“財運+1”“考編上岸”等具有祈福意味的虛擬商品。這類乍一看很無聊的虛擬商品,就像賽博許願池,在給年輕人帶來自我安慰的同時,緩解了焦慮,是一種心靈按摩。

  廣東的小億是一名高校電商專業的學生,一年半前,老師留下一個作業,讓學生們試着開一個淘寶店。店是開起來了,但因為缺乏時間打理,生意長期不見起色。

  直到去年秋天,他發現網上有人在賣虛擬蚊子,即買家下單後,賣家通過微信、QQ等軟體扮演蚊子,向買家指定的朋友,發送“嗡嗡嗡”等文字。

  於是小億將店裏其他商品都下架了,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次電商轉型之旅。他根據蚊子的煩人程度,上架了五種不同價位的“蚊子”。最低4毛,最高1塊。越貴的“蚊子”越煩人。

  “我原本以為夏天大家都不缺蚊子,冬天賣蚊子反而能填補市場空白。”小億總結道,但事實證明,冬天恰恰是“賣蚊子”的淡季。可見賽博蚊子這類虛擬商品,滿足的主要是年輕人的社交和情緒需求,而不會真有人想要冬天的蚊子。

  近年來,類似的虛擬商品的種類層出不窮,從1元大象、虛擬蚊子到罵醒戀愛腦、offer好運噴霧等,可以説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商家不能賣的。近期電影《消失的她》熱映,劇中情節帶火了罵醒戀愛腦服務。畢業季,有商家更是推出了offer好運噴霧,主打的就是一個玄學。

  這些虛擬商品背後,是為當下年輕人提供陪伴感、緩解焦慮、提供積極的心理暗示。忙着搞錢搞事業的年輕人,願意花錢討好自己,而各個虛擬商品,恰好迎合了他們不同的情緒需求。

  現實難尋傾聽者 找“樹洞”只為傾訴

  00後的子豪,工作後當過服務員,也在電子廠裏打過工。後來在當保安時,朋友建議他試試去網店當個兼職的“樹洞”,因為他的人生經歷過諸多波折起伏,容易與人共情,適合當個傾聽者。

  聽説當“樹洞”也能賺錢時,子豪起初是懷疑的。但當了半個月的“樹洞”之後,他決定自己開一家網店。“大部分人的需求,也就是你能聽懂他們的話,get到他們的點,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能提供這種解決方案的人卻不多,需要有自己的閱歷,還有自己的判斷。”子豪説。

  如今,這家名為“獨角獸樹洞”的網店開業不過四個月,生意越做越大。子豪為此招募了許多“樹洞”,其中多數都是兼職。

  嘉偉是子豪招募的“樹洞”之一,至今已經聆聽了不下400位傾訴者。據其所述,買家中不乏經濟狀況、社會地位都不錯的人。“什麼樣的人群,會在虛擬空間找一個陌生的‘樹洞’陪伴?因為現實中沒有一個能好好聽他們説話的人”嘉偉説:“可能長期以來都是一個人生活、奮鬥,朋友也都是工作和生意上的往來,普遍特徵是遇到什麼事情都自己扛。”

  許多買家會在語音或電話裏大哭一場,這種情緒決堤,並不需要什麼重大的人生挫折,往往只是因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比如打翻了一杯剛倒的牛奶、用了幾年的耳機線斷了,或者今天睡醒發現手機沒有充電。

  “都是情緒的累積,方方面面的小事,都會成為成年人崩潰的瞬間。”嘉偉説,“‘樹洞’做的是陪伴和心理疏導,而不是告訴他們你有病,你得吃藥,因為道理其實他們都懂。他們很多是堅強的人,真的問題他們會自己去解決。”

  多數買家,在“樹洞”哭過一場後,情緒都會稍得安撫。“第二天一早,照樣準時起床出門,去面對現實世界。”

  嘉偉是新聞播音專業出身,擁有較成熟的聲線,出於興趣,對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結構分析理論均有涉獵。許多買家已經把他當成長期傾訴解壓的對象,“有幾個買家,都是隔個四五天,撐不住了就來找我聊聊,然後可以再撐個四五天。”

  許多訂單是在深夜下的。在沒有別的“樹洞”接單時,店主子豪就會自己頂上,他帶着一種職業的責任感:“我不希望店裏出現退款,我就是個24時的‘備胎’。”(記者 陳斯)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