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何楚涵:從高校教師到百萬網紅 傳統文化感染力始終強大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河北大學教師何楚涵。受訪者供圖
從李白、杜甫到竹林七賢,再從陳寅恪、趙元任到王國維,何楚涵總能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開始,卻慢慢講出粉絲們不知道的知識點。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何楚涵是在怎樣的契機之下,開始製作、拍攝、發布視頻的呢?作為一個粉絲百萬的網紅博主,她如何看待娛樂至死時代的文化傳播?在不同的身份之間,她如何面對爭議,尋找平衡?
緣起
為了把課講得更好開始拍攝視頻
“王維和李白是同歲,他們倆之間是情敵關係。”一句話,就能吸引人聽她講下去。她講“詩仙”李白、“詩佛”王維、“詩聖”杜甫的視頻並不短,有11分鐘,在快餐式視頻流行的當下,她的視頻能夠爆火,多多少少有些顛覆人們的刻板印象。何楚涵自己也很意外。
何楚涵最初開始拍攝視頻,是在今年年初。當時正值寒假,下學期她就要在學校開設一門面向全校學生的、關於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通識課。她在備課時,擔心自己的講述不夠吸引人,學生不感興趣,便自己在家裏的沙發上,用手機錄了一小段講課視頻,發到了網上。當時,她只是想做一個小小的嘗試,看看大家的反應,也好借此調整完善自己的課程。每想到,這就一發不可收拾。在某&&上,何楚涵發布的第一個視頻播放就破了百萬。在抖音上,逐漸也開始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粉絲。不到半年時間,何楚涵在抖音上就累積了百萬粉絲,這也驗證了何楚涵的想法:優質的內容仍然是王道。只要內容夠好,&&就能夠搭建起連接內容與觀眾的通道,而那些關於“娛樂至死”的擔憂也會不攻自破。
何楚涵在傳媒大學時學習的是藝術史論,師從著名的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嚴格的學術訓練讓何楚涵在傳統文化藝術領域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功底,在導師的帶領與影響下,她慢慢摸索着自己的興趣,最終將中國傳統文化定為了自己追逐一生的理想。
收穫與感動
優質的內容不會被埋沒
能夠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這是何楚涵最看重也最開心的事。仔細想來,無論是在高校做教師,還是在抖音做文化博主,她做的事核心一直沒有變。
講古人,講傳統文化,講不好就很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年輕人面臨着無處不在的信息誘惑,他們可以去看電影、聽歌、打游戲,如何吸引他們來學習傳統文化?何楚涵一直在努力把傳統文化講得更有趣。在一個長達10分鐘的視頻裏,何楚涵均勻地分配着知識點與笑點,讓傳統文化課程變得引人入勝。何楚涵在抖音發布的視頻下面,年輕的網友們熱切表達着對傳統詩詞與古人的新認識。如今,何楚涵在河北大學的傳統文化通識課能容納100多人,每堂課都爆滿,講台下的年輕面孔也讓何楚涵看到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而這份熱情從未消失,只是等待着一個合適的契機被挖掘進而茁壯成長。
何楚涵的粉絲裏,不只是熟悉網絡沖浪的年輕人,還有很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比如,何楚涵曾經收到一個70多歲的網友給她發消息,説到了這個年紀,覺得此生已經知天命,沒有太多的盼望與想法了,但看了何楚涵的視頻,讓他找回了內心對人生的理想和激情。人在二三十歲時,往往更容易被文學與藝術打動,彼時對於生命有着巨大的盼望與野心,而在這個網友身上,何楚涵看到了文學與藝術的力量是何等強大,甚至可以戰勝漫長歲月與庸碌人生的消磨,讓人重拾內心的火焰。
向未來
傳統文化會煥發更強大的生命力
伴隨着爆火的點擊率與攀升的粉絲量,隨之而來的還有爭議與誤解。比如,你是博士,你是教師,你為什麼不戴眼鏡,為什麼還那麼講究化粧打扮?你的學歷是真的嗎?你為什麼在視頻中會出錯?你是不是最終也要直播帶貨?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但何楚涵選擇一笑置之。處在被關注的舞&正中央,當聚光燈打到一個人身上,如拿着放大鏡般被審視,沒有人能完美無缺。何楚涵拍視頻只準備大綱,很多內容是即興演講發揮,如果字幕或演講中有口誤,抖音網友們往往都火眼金睛地指出,何楚涵把這視為一種鞭策,她總是在評論區獻出一朵花,感謝網友們的指正。這也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也是博主這份工作吸引人的地方。
未來,何楚涵希望把視頻做得更加豐富,除了課堂實錄,也會拍攝更多不一樣的室內室外場景,比如她最近去汨羅去烏鎮出差,就都拍攝了戶外的視頻,美景搭配乾貨知識的呈現也別有一番韻味。如何把乾貨內容做得深入淺出,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而深入淺出與單純地簡化知識並不一樣。所謂的簡化就是砍掉。“比如説一棵樹有10個枝葉,我給它砍掉5個只剩5個,這是簡化;而深入淺出,我覺得是搭橋。枝葉我不砍它,我想辦法在它們之間串聯,從地上我搭個梯子一步一步地帶你去觸摸。”這樣的深入淺出,並沒有犧牲準確性,反而搭建了更多的橋梁,打開了更多的入口。
中國人富有智慧,情感充沛,歷史上的士大夫、文人能夠留下名,他們身上是有精神共性的。純粹的態度,向上奮進的精神,上進的精神,含蓄內斂卻保持敏銳的智慧,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古老的中式智慧。而這些最吸引何楚涵的傳統文化,也正在經由她的視頻,重新吸引更多人,聚攏更多的心靈,煥發出更強大的感染力。(撰文/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