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吃”展開的校園生活,正“折疊”在大眾點評高校食堂的評價區——在校生扎堆記錄食堂乾貨信息,讓評價區儼然成了校園內網分站,畢業生們把食堂作為思念的載體,把評價區看作懷舊故事的“秘密基地”。
正值高校錄取季,高校食堂成為互聯網上各大高校的“美食名片”。不少“高考生”調侃着要把食堂水準作為擇校參考項。大眾點評數據顯示,六月以來,即便是暑假期間,不少高校食堂熱度不降反增,“東北農業大學棘園餐廳”搜索量環比增幅近500%,“同濟大學食堂”增幅超250%,“上海大學食堂”增幅近200%,“清華大學食堂”增幅近70%。
食堂評價區成為高校“內網分站”
對於在校生來説,大眾點評評價區正成為“美食快訊”。從評價內容來看,菜品測評、就餐攻略等乾貨內容佔了大頭。是否需要校園卡才能吃、食堂小賣部上了什麼新品.......食堂評價區幾乎變成了“校內就餐紅寶書”“高校內網分站”,美食家們用簡單明了的語言,為同學們提供真實可靠的校內美食參考。
“北語的飯不貴,分高中檔區、涼菜區、麵食區、甜品區、水果區,能滿足絕大部分飲食需求。”“第一食堂青宴樓一二樓刷校園卡,三四五樓可以用微信、支付寶。”“一食菜品比較多,麻辣燙、煲仔飯、火鍋、泰國菜、日料、韓料,就連咖啡廳都有,菜品地道價格便宜非常值得一試。”北京語言大學大一新生劉亮&&,此類食堂概述類的評價,是他對校園美食版圖的第一印象,“剛進校的時候,點評上學長學姐留下的這類評價,給了新生很多幫助。”
“哪家味道更絕”“幾樓檔口性價比高”等細節問題,就成為老生們的探索方向。北京體育大學大三學生陳銘澤談到,有空隨手刷點評,就能種草很多學校裏的“特色菜”,“常常課間被種草了哪個檔口,下課鈴一響就拉着好朋友衝了。”
而當老骨頭們吃遍了學校各個角落,“食堂搶鮮”就成為了終極樂趣。“學校裏南北食堂、各個檔口都會不定期上新,大眾點評上的評價,都是前方同學吃完之後的一手信息,還能幫忙‘排雷’。”廈門大學學生李亮談到,到了大四,就想趕緊把學校新出的美食吃遍,不留遺憾。
食堂評價區不止乾貨
食堂,大學校園裏最貼地、最不可或缺的存在,食堂也成為了畢業生思念的載體,在大眾點評高校食堂的評價區上,不少懷舊故事正在上演。
“母校,我和他相識的地方,圖書館上自習,民食堂吃飯,本部給了我們很多記憶。”首都師範大學的林佳慧提到,自己寫下這條評價的那天,和老公剛拍完婚紗照,“那天突然感慨萬分,想起以前在學校一起吃飯的日子,就想著去大眾點評學校食堂的評論區寫個評價,就當紀念了。”而北京工業大學的史薇,對當年和老公在食堂吃的牛肉湯唸唸不忘,“真的想念工大食堂,想念當時跟他一起吃的淮南牛肉湯和掉渣餅,就去點評評價區寫了這條評價”。
各大高校裏的“草根廚師明星”,被學生們記錄在了食堂評價區。“我們學校六食堂做鐵板飯的小哥,在仙林做了有十多年了。”南京大學畢業生陳絲今&&,幾乎每個南大人都知道他,小哥靠着6.5元一份的鐵板飯,成為了被廣大學子知曉的校園人物。
乾貨資訊、懷舊故事.......實際上,大眾點評各高校食堂的評價區,遠不止這些。大眾點評相關負責人&&,&&上豐富的用戶真實評價,在幫助學生們進行消費決策的基礎上,更是在校生、畢業生記錄生活、抒發情感的“秘密基地”,“評價區將食堂、學生、校園生活三者&&起來,在‘功能’屬性之外,更成為校園生活的一本煙火記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