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興起,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術快速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各領域發生深刻變革,製造業發展也呈現出新的轉型升級趨勢。
産業發展趨勢明顯
我國人均GDP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外部環境、發展目標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都要求製造業加快向技術水平、生産效率、附加價值更高的産業領域和價值鏈環節升級,加速向知識化、數智化、低碳化、服務化方向發展。
知識化。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科技持續創新以及生産活動的技術、知識密集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從産業結構看,知識密集型産業部門的比重不斷提高;從産業鏈構成看,知識密集型産業鏈環節的比重不斷提高。製造業的産品架構、生産過程複雜,知識密集型特徵尤其顯著。在全球産業分工高度深化時期,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按照各自比較優勢參與全球分工,製造業的知識化在發達國家表現得更為突出。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不斷有新技術涌現,其中不乏顛覆性技術和對國民經濟各領域産生重大影響的通用目的技術,這不僅會進一步推動新的知識密集型産業出現並快速發展,而且將使既有産業部門的知識密集度進一步提高。後發國家製造業的知識化具有更大提升空間。
數智化。數字技術是典型的通用目的技術,蘊含着巨大的賦能力量,正在向數字經濟之外的國民經濟行業擴散、融合,使各個行業在創新能力、生産效率、經濟效益、産品質量、環境友好程度等方面發生深刻變化,數字化已經成為各行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人工智能是基礎性的數字技術,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智能製造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即製造業的機器設備、生産系統擁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能力。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是全方位的,不僅體現在企業的生産過程中,而且體現於企業內部的全領域、産品價值鏈的全過程、産品的全生命周期以及企業所處的全商業生態。
低碳化。在碳減排成為全球共識的背景下,産業的碳排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産業的國際競爭力,低碳競爭力已經成為産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低碳化發展,一方面對製造業形成更大約束,另一方面也為製造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對此,各個製造業部門需要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從而減少碳排放。同時,製造業還需要為全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技術和物質支持。
服務化。傳統的製造業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加工和再加工,向社會提供各種物質産品。隨着製造業産品架構日趨複雜,用戶需求也趨於多元化、個性化,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基於製造産品的能力積累,向用戶提供增值服務。製造業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製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産品向出售“産品+服務”轉變,從一次性獲得産品銷售收入轉向持續性獲得服務收入。
提升關鍵方面能力
我國製造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技術水平與世界製造強國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們既要抓緊縮小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又要積極適應世界製造業知識化、數智化、低碳化、服務化的趨勢轉型升級,着力增強以下幾方面能力。
一是基於綜合成本優勢的製造能力。改革開放後,我國依託豐富的勞動年齡人口、較低的工資水平,形成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但近年來,製造業的傳統優勢逐步減弱。製造業的成本優勢不僅取決於工資、土地等要素價格,良好的基礎設施、細緻的産業分工、完善的産業配套、高素質的勞動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産業配套等限制了其勞動力成本優勢轉變為最終産品價格優勢;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擁有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完善的産業配套和強大的製造能力,在研發設計、加工製造、産品服務等方面仍具有較低成本,因而在中高端産品中的價格優勢依然非常明顯。因此,我國製造業應盡可能保持勞動密集型環節和産品的價格優勢,同時形成更加綜合的、體現在中高技術産品上的成本優勢。
二是基於産業生態的産業鏈掌控能力。對産業鏈的掌控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産業在全球生産格局中的地位。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各國參與全球分工的原則由原來的效率優先轉變為效率與安全並重,全球産業鏈面臨重構。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産業鏈掌控力源於本國重要産業以及這些産業所處産業鏈關鍵環節的水平,這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生産企業、上下游供應商和服務商、研發機構、生産性服務企業等構成了一國的産業生態。在這方面,我國製造業需要補足重要産業領域和産業鏈關鍵環節的短板,通過提升産業自主可控水平、完善産業生態來保障産業鏈暢通和製造業穩定健康發展。
三是基於科技創新的産業引領能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新的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成熟、應用、擴散,進而催生新産業新産品。在這些前沿技術及其所形成的新興産業領域,世界各國處於相似的起跑線上,在技術路線、應用場景、産業化實踐等方面都面臨高度不確定性,這為後發國家提供了趕超機遇。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前瞻布局未來産業,能培育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搶佔今後一個時期産業發展的制高點,可以通過在新賽道和重要産業鏈上建立領先優勢來增強産業鏈安全。因此,我國製造業需要通過強化科技創新,提升對新興産業的引領能力。
四是基於關鍵要素的價值獲取能力。生産要素是任何一個産業最上游的競爭條件。初級生産要素是先天得來或只需要少量投資就能獲得的,供給一般非常豐富,因而以初級生産要素為主要投入的企業,其溢價能力較弱,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高級生産要素的獲取具有較高門檻,需要經過持續投資、開發而獲得,能夠提供充裕的高級生産要素的國家以及掌握高級生産要素的企業比較有限,因而以高級生産要素為主要投入的企業,其溢價能力很強,增加值率和利潤率較高。製造業的産業結構需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升級,産業發展要從以初級生産要素投入為主轉向以高級生産要素投入為主。隨着數字技術與製造業融合不斷深入,數據成為關鍵生産要素。要高度重視製造業及相關領域數據的生産、傳輸、儲存、交易、加工、利用,通過對數據要素的開發和掌控,增強製造業的競爭力、價值鏈掌控力和價值獲取能力。
瞄準重點領域發力
我國製造業升級需多頭並進,兼顧增強傳統産業競爭力、促進高技術産業做強做優以及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前瞻布局未來産業。
增強傳統優勢産業競爭力。積極應對生産成本上漲,既要抓住數字技術不斷成熟且向製造業擴散應用的機會,加快機器人化生産裝備、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製造業各細分行業與環節的應用,又要根據我國地區間要素稟賦異質性大的特點,促進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環節從東部地區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區轉移,盡可能保持我國勞動密集型製成品的成本競爭力。同時,通過改進産品設計、優化生産工藝、加強營銷傳播,生産和銷售質量更優、品牌影響更大的中高端産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優化工藝流程,調整能源結構,協同推動綠色化數字化轉型。
促進高技術産業做強做優。高技術産業增速快於製造業平均水平,在我國製造業結構中的比重呈不斷提高趨勢,但在技術水平和結構上依然存在短板。對此,要擴大中間産品的供給能力,通過加大基礎研究和産業共性研究的投入,向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更高的中間産品領域攀升;提高終端産品的技術水平,全面增強終端産品的開發設計、生産製造等方面能力,全方位提升産品性能;增強複雜産品的集成能力,提高産品架構的開發設計能力,增強對全球供應鏈中原材料、零部件等供應商的吸引力,形成更加完善的産業生態。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前瞻布局未來産業。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要用好超大規模人口、國土空間、經濟體量和超大規模市場等方面優勢,推動技術突破和迭代升級,推進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中市場前景好、增長速度快的細分市場做大規模、提升水平。前瞻謀劃未來産業,應綜合技術發展階段和應用前景進行研判,選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景巨大、具有基礎性影響的領域進行前瞻布局,通過在研發投入、應用場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技術突破,推動未來産業的形成及其向戰略性新興産業轉化。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際産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李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