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摘柿子,寓意着事事如意。”
“這是臉譜的毛猴,你看,一個個小猴子畫得多好,畫個小臉譜,就變成齊天大聖,畫一群臉譜毛猴,就變成猴山了。”
“還有猴子娶親,200多只猴子,有抬轎子的、吹嗩吶的,好傢伙,可有意思了。”
非遺毛猴作品。新華網記者 冉曉寧攝
胡同裏的非遺工坊
93號院非遺工坊創始人藺熠講解毛猴作品。新華網記者 冉曉寧攝
93號院非遺工坊創始人、之文總經理藺熠,如數家珍地講解着手中的非遺手工藝品——毛猴,每件作品背後的傳統文化故事娓娓道來。
毛猴是老北京的傳統手工藝品,猴子的機敏、活潑,有着天然的情趣,和非遺藝術家的創作完美結合,成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
“其實這些小毛猴是用四味中藥材做的,蟬蛻(知了殼)做頭和四肢,辛夷(玉蘭花骨朵)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劑,木通做道具,原料是純天然的,完全靠想象力去搭建場景,這也是咱們的傳統文化中講究的天人合一。”
非遺毛猴作品。新華網記者 冉曉寧攝
這些活靈活現的小猴子背後,還有一個有溫度的故事。
毛猴兒最初是老北京藥鋪——慶仁堂的夥計發明的。漸漸形成了一種傳統,人們去抓藥時,藥鋪都附送一包猴料,就是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幾種原料,客人回去可以自己粘個小毛猴。
“這就是咱們的傳統商業文化,去藥鋪抓藥,都是家裏有人生病了,可能很痛苦,藥鋪送一包猴料,讓顧客回去粘一粘,玩一玩,很有意思,是一種人文關懷。”藺熠説。
在他看來,傳統文化無須仰視,更不應被束之高閣,而是人們在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的。
“我體會,老北京的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精髓就是玩兒,也就是現在所説的松弛感。現如今,因為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這種心態可能是很奢侈的。”藺熠説。
在他看來,非遺不僅是傳承傳統文化,同時也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不同的心態和生活方式。
大柵欄琉璃廠地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街區,93號院自2013年騰退出來後,藺熠開始嘗試利用這個老城的民居空間打造公益性主題工坊,推動非遺傳承。
93號院非遺工坊,就藏在鐵樹斜街93號的四合院內,面積150平米左右,鬧中取靜,大隱於市。灰磚灰瓦一方天地,木桌藤椅半晌清閒。
93號院非遺工坊。新華網記者 冉曉寧 攝
這一帶歷史資源豐富,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距離93號院不遠的鐵樹斜街101號院,就梅蘭芳先生出生的地方,而鐵樹斜街大外廊營1號則是譚鑫培先生的故居。
“在這裡,我們幫助非遺傳承人免費辦展,再由展覽外延開來,非遺本身是技藝,光看不行,一定要動手去操作體驗才行,於是我們組織專業團隊開發了課程、文創,在公益的基礎上探索非遺工坊的可持續發展。”藺熠介紹。
談及做公益性質非遺主題的初心,藺熠説,“我接觸過很多老一輩的非遺傳承人,有做手工竹篾鳥籠的老先生,手都變形了;有傾其所有,用緙絲技藝復原京繡的繡娘……他們都為自己的喜愛而不斷鑽研,不斷投入,不斷訓練,精益求精,達到了非常高的造詣。非遺傳承人身上的這種匠心精神,令人動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非遺作品的背後是技藝,一旦傳承人沒了,技藝就沒了。”藺熠希望,能夠幫助非遺傳承人把手藝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並讓更多的年輕人、小朋友們接觸、了解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一定要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值得自豪的東西。”
“酒香也怕巷子深”
“做非遺工坊賺不賺錢?確實不賺錢,酒香也怕巷子深啊!”藺熠説。
對他而言,在堅守傳統文化公益性的同時,如何確保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一直都是一個挑戰。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藺熠開始尋求合作夥伴。疫情期間,非遺工坊登陸了美團、大眾點評。
體驗消費,為古老的非遺技藝賦予了新的生命力。“美團會主動地去推薦和扶持我們這些比較有特色的傳統文化類小店,慢慢地,大家就通過美團、大眾點評找到了我們。同時,&&方便了非遺體驗服務的購買,我們就可以更加專注於産品研發、工坊運營和文化體驗,針對非遺體驗的銷售,我們可以不用太操心。”藺熠説。
在特色小店經營者看來,美團等&&正通過數字化技術,幫助小店實現經營在線化、服務標準化,讓有需要的人更便利地找到身邊小店,也讓小店被更多人熟知。
藺熠&&,“現代社會發展離不開分工與合作,非遺傳承人專注於技藝,我們不斷摸索傳播與體驗,而互聯網&&則引來了流量,打通了銷售渠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塊兒,形成合作,利益共享,共同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如今,“國潮”成為消費新風尚,非遺消費穩步增長。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非遺體驗”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長160%,提供“非遺體驗”服務的商家數,同比去年增長155%。
“客人對非遺體驗項目的認知度、付費意願都明顯提高。”藺熠介紹,目前在93號非遺工坊的大眾點評門店,有近30個團購項目,單價約200—300元不等,毛猴、兔兒爺、掐絲琺瑯、扎染、皮影等各類散落民間的非遺手藝以“團購”為媒,讓消費者提前“種草”和下單成為可能。“客人普遍認為,非遺體驗項目值得它的價格,這在從前是難以想象的。”
“我們不僅要讓非遺文化‘活起來’,也要讓非遺‘潮起來’。”藺熠&&,93號院非遺工坊對門店進行數字化改造,把非遺體驗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借助互聯網技術,讓非遺文化走出‘深閨’,也讓那些堅守非遺的傳承人們,看到更多希望和盼頭。”
非遺作品。新華網記者 冉曉寧攝
非遺作品。新華網記者 冉曉寧攝
非遺作品。新華網記者 冉曉寧攝
藺熠認為,在中華傳統文化領域,市場的輸出與供給還遠遠不夠。“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財富,不能把非遺束之高閣,靈活的小店模式,讓非遺與我們的生活重新發生連接,它能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巨大的。”
美團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北京新開小店數超4萬家,5月份,北京小店的線上訂單量環比上月增長67%。
從特色文創店的手工藝人到咖啡店的咖啡師,從燒烤小店的服務員到美甲店裏的美甲師,每一張忙碌的面孔,都闡釋着“人氣就是景氣”的道理。北京街頭巷尾的特色小店,不僅是一個個商業場景,更是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展現着經濟社會的韌性與活力,正在激活全新的消費動能,成為消費提振的排頭兵。
經濟繁榮、人文鼎盛,是中國人對休明盛世的美好嚮往,人文精神對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積澱而言,也具有示範意義。
“城市規劃要避免千城一面,北京自己的韻味是什麼呢?我覺得很重要的東西就在我們的胡同裏,在小店裏,每個小店都有很多故事,它的樂趣,它的韻味,它的溫情,共同積澱成為一種城市的文化,培育出獨特的人文氛圍。”藺熠説。(記者 陳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