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在雲南馬鈴薯主産區之一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的田間地頭,汗濕衣衫的薯農忙碌穿梭,圓滾滾的洋芋從疏鬆的泥土中翻騰而出。
尋甸六薯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員鄧長軍&&,“這些全是企業預訂的加工薯,打包後將運往工廠,加工成雲南特色的土豆片,賣向全國。”
忙於收購的“滇二娃”土豆片工廠負責人李艷琼正為提前打響的6·18儲備原料洋芋。“拼多多的6·18,農産品也有大流量。我們打算提前準備100萬袋土豆片,大約需要洋芋180余噸。”李艷琼説。
在一年四季都能生産新鮮洋芋的雲南,炸洋芋片拌上辣椒粉是當地一道傳統小吃,也是很多人離開故土後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近幾年,在雲南農科院的技術加持以及拼多多等電商&&的助力下,以雲南洋芋片為代表的土豆片成為“爆款”,不僅帶動雲南多個馬鈴薯産區的加工薯熱銷,也讓不少産地薯農的生活有了新奔頭。
土豆片突飛猛進
在雲貴川,家家戶戶更喜歡自己炸洋芋片,新鮮又實惠。”在李艷琼
去年7月,一款由“滇二娃”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聯合研製的原切土豆片登上拼多多“貨架”,迅速俘獲一批年輕人的心。
“受益於拼多多農産品零佣金以及拼團模式對銷售的有效助力,上架沒幾天,就拼出10萬單,線下渠道主動&&我們,希望一起把雲南特色産品賣到全國。此後,類似的電話每月多則幾百個,全是希望合作賣土豆片。”“滇二娃”電商運營負責人胡停頗感意外,“過去都是我們求着線下賣貨,遇上拼多多,事情竟反了過來”。
工作人員&&,“這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商品與&&契合度很高。拼多多傾斜資源拉升産品熱度後,消費者的需求被迅速激發。而通過‘拼單+産地直髮’的模式,&&高效、精準地供需匹配,小單品變成了爆款。”
“目前,我們線上日銷土豆片11萬-12萬袋,其中,拼多多是最主要的渠道,佔比近六成。6 · 18期間有萬人團加持時,日拼單量超過10萬袋。”胡停&&。
土豆薄片裏的硬科技
在獲得市場認可之前,這包土豆片經歷了近四年的研發期。糊了、油了、軟了……團隊每天吃着炸壞的土豆片品嘗失敗的滋味。漸漸地,他們發現,快速入料並低溫慢炸,出鍋的土豆片口感硬脆,且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料的香味。他們又通過反復試驗,積累了關鍵的技術經驗——不同品種的雲南洋芋,油炸溫度與油炸時間如何調整,才能保證始終如一的品質。
既然是一包不同於西式薯片且出了雲貴川就鮮有人見過的土豆片,他們又想了個主意——裝進透明的包裝袋,助力這一新品一炮而紅。
當一個包材需要背負拓新的重擔,“滇二娃”悶頭找了近兩年。經常在廠裏琢磨良久,結果檢測機構一測,透氧率大大超標。這意味着包材阻隔氧氣的能力差,光敏性物質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最終不僅影響口感、貨架期,還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再度遇到難題的李艷琼敲開了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的大門。接待她的預製菜與休閒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丹,擅長果蔬生鮮儲藏的研究,見識過各種高性能包材。
深入了解情況後,王海丹建議,將解題思路放在有氧化鋁涂層的包裝袋上。“這種袋子的透氧率最低能降到1克/平方米/天,相當於普通透明袋的1/6”。接着,她又根據過往研究在涂層厚度、穩定性等方面給出了指導建議。僅僅一週,難題迎刃而解。
嘗到甜頭的李艷琼決定加大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從加工薯品種的選育,到不同産地不同品種的加工方案,都正逐漸加入共同探討研究的列表當中。
“我們所在馬鈴薯品種及食品加工方面儲備了大量技術。如果企業能夠帶着市場需求和生産問題來找我們,再進行針對性研發,科研轉化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王海丹&&。
去年以來,拼多多在&&策略上加大對高科技農産品及精深加工産品的資源傾斜,以銷量反哺科研,以市場導向疏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鏈路,旨在打造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
農科院+新電商,為薯農托底
今年以來,拼多多“農雲行動”專項小組也走進包括尋甸在內的雲南土豆産業帶,助力高品質的商品薯出村進城。因全年可供應新鮮土豆,雲南土豆目前已佔據拼多多土豆線上銷售的“半壁江山”。
更重要的變化在於,雲南本地的土豆加工廠越來越多,對加工專用薯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技人員不僅為薯農送來種植技術,加工廠還積極下鄉進村,鼓勵大家種植合作88、雲薯304號等加工品種。
去年開始,“滇二娃”主動與農村合作社合作,大量收購加工薯。得益於加工薯需求穩定,以及商品薯打開線上銷路,當地農戶的年均收入快速增長。在尋甸縣六哨鄉下洋灑拉村,一些大戶的土豆種植規模達到70畝至80畝,畝均産值3噸,年收入可達幾十萬元。
李艷琼説,“一包小小的土豆片補上了馬鈴薯精深加工的産業鏈條,通過優化管理,提升科技力,打通線上銷售,我們希望能夠為更多薯農托底,讓雲南洋芋從‘特色糧’變為‘富民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