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直播,讓年輕一代和傳統藝術雙向奔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3/17 18:10:34
來源:新華網

非遺直播,讓年輕一代和傳統藝術雙向奔赴

字體:

  直播助力傳統文化評述一:非遺直播,讓年輕一代和傳統藝術雙向奔赴

  新華網北京3月17日電(記者 陳聽雨)戲曲、民樂、傳統舞蹈、傳統手工藝等非遺藝術,通過直播正在不斷被“00後”“90後”等年輕一代所了解與喜愛。愛“國粹”,追“國潮”,在觀看和打賞花鼓戲、陽戲等地方色彩十足的非遺項目時,年輕一代正培養出深厚的鄉土認同與文化自信。在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在走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遺從業者走進直播間,把沉寂已久的小眾藝術搬上直播的第二舞&。如今,湘劇、洞庭漁歌已經不再是教科書上的陌生名詞,而被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看見”,也收穫了來自天南海北的喜愛。

  日前,在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與抖音聯合主辦的非遺主播沙龍湖南站活動上,抖音直播業務代表肖妍介紹,過去一年中,湖南省內非遺類直播累計超15萬場,該類直播觀看次數超6.4億,同比增長178%;1.7萬名湖南非遺主播在抖音開播,累計開播時長超293萬小時,時長同比增長95%。不難發現,在抖音直播欣賞非遺,已經成為湖南觀眾的日常。

圖為“非遺主播沙龍湖南站”活動現場

  據抖音&&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抖音非遺直播平均每天演出1617場,場次總數同比增長642%。非遺主播中獲得打賞的人數同比增長427%,打賞金額同比增長533%。我們也發現獲得收入的非遺傳承人同比增長34%,其中非遺好物銷量同比增長668%。現在,在直播間聽戲曲、賞國樂、觀非遺,已成跨越地域的新潮流。

  值得欣喜的是,許多傳統表演及技藝通過非遺直播與現代年輕人發生連接。例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花鼓戲,就在直播間收穫從大學生到“銀發族”的廣泛喜愛。同時,花鼓戲和古箏、相聲也是湖南省“00後”觀眾點讚最多的表演藝術類非遺。

圖為湖南省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青年演員、抖音花鼓戲主播易正紅在“非遺主播沙龍湖南站”表演

  如何激起大眾保護非遺的熱情,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非遺的傳承中來,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

  抖音二胡主播顏雲玉認為,直播拉近了非遺從業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帶動了非遺的破圈流行。直播、短視頻使古老的非遺煥發時代的光彩,也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識和喜愛。

  湖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三級演奏員、抖音古箏主播曹民&&,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在漸漸淡出大眾的日常生活,古箏就是其中的一項。然而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傳統文化和音樂就像一劑能慰藉心靈的良藥,應該用現代人更易於接受、認可的方式重建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抖音直播讓民樂找到了現代知音。

  古琴藝術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久遠且傳承不斷的新形式,是器樂藝術的集大成者。面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傳播,是古琴藝術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

  據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林晨介紹,早在200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中心就創立策劃了古琴藝術進大學活動,各地琴家和民間社團積極參與,面向全國範圍內的大學生進行公益性的古琴藝術宣傳普及和教育。隨後,傳播活動的對象已經從大學師生逐漸轉變為覆蓋廣大的大中小學生以及年輕的古琴愛好者,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播種童心,把非遺藝術交給未來。如今,新的媒介傳播方式,為這些工作帶來了新的經驗與希望。

  非遺直播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種教育普惠的形式。

  曹民認為,藝術類課程的直播授課是更加先進的模式,解決了藝術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以往大山裏的孩子,要接觸到先進的藝術教育,除非走出大山,去一、二線城市,而這需要巨大的付出,往往機會渺茫。現在通過直播&&,孩子們都有機會能欣賞傳統文化和技藝,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同時,主播們也能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得到粉絲的點讚、打賞等認可與回饋,形成一種雙向互補的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當前傳統的手工藝和非遺藝術,也面臨後繼乏人的瓶頸,出現了人才斷層,而直播等全新傳播方式,讓傳統藝術更加貼近年輕人。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練春海就此&&,傳統手工藝的從業人員,年齡正逐漸老化,而學習傳統技藝需要的時間很長,因此出現了人才上的斷層。在新媒介時代,直播、短視頻等傳播形式的出現,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播創造了新機遇,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帶來了新思路。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要想把眾多的非遺傳承人請到身邊來,為更多青年人所接觸,需要借助多元的技術手段,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觸高質量、高水平的文化內容産品,非遺藝術可以與數字化新媒介、技術手段相結合,這是年輕一代和傳統藝術雙向奔赴的過程。

  希望國樂、傳統文化能夠借助直播、新媒介&&等現代傳播方式再度流行起來、“潮”起來,被更多年輕人感知、喜愛和傳承。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