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青藏高原東麓和我國西南地區的西南低渦,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造成中國夏季半年暴雨的主要天氣系統,其重要性僅次於颱風。中國民航大學航空氣象係教授劉海文和研究團隊在首次發現西南低渦具有雙核的水平空間結構以後,最近又聯合中山大學吳珍珍博士、陳庭輝副教授以及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張文龍研究員,對2010年發生在四川盆地的雙核西南地區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我國在西南低渦研究上的原創性、突破性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科學前沿》上。
研究表明,西南低渦加強東移後對我國東部地區,包括華南、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北以及東北地區都可能帶來影響很大的災害性天氣,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2018年7月19—20日發生在華北和北京大暴雨就是北上西南低渦所致,該次強降水過程,影響的地區涉及京津冀地區和我國北方多個省份,造成了重大災害,損失嚴重。
“過去由於受氣象資料空間分辨率的限制,一般認為西南低渦是一個單一的α中尺度渦旋。”劉海文介紹,隨着大氣再分析資料的空間分辨率提高以及氣象中尺度數值模式的發展,科研團隊對2010年7月10日發生在四川盆地的雙核西南地區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發現,該次雙核西南低渦事件的兩個核一個位於四川閬中,一個位於四川樂山。這種結構類似於日常生活中的“雙黃蛋”現象,即一個較大尺度的大的渦旋包含有兩個較小尺度的低值渦旋,該次暴雨給當地帶來了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天氣——雙核西南低渦給當地帶來的影響比傳統的西南低渦更加嚴重。
過去有研究認為,西南低渦是在我國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等特殊地理條件下産生的。但是劉海文教授認為,高原地形和大氣由於降水所釋放的潛熱對雙核西南低渦的産生起到的作用並不相同。“大氣潛熱釋放對雙核西南低渦的形成起着決定性作用,但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雲貴高原只能決定雙核西南低渦産生的位置。”劉海文説。
此次研究成果對於高原大地形背風坡氣旋的研究以及短期暴雨預報有着重要的作用。(記者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