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學術指導下,近日,騰訊游戲開展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以下簡稱“傳統器樂數字化”項目)。
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讓聲音和音樂記憶在數字世界“重生”
在2月13日舉辦的“2022年中國游戲産業年會國風游戲論壇”上,騰訊游戲針對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方向進行了探討和項目分享。
項目基於騰訊游戲的技術力量,在騰訊游戲NExT Studios音頻團隊支持下,和在線音樂戰略合作夥伴QQ音樂、媒體合作夥伴騰訊新聞通力合作,對文物級民族樂器和珍貴樂音進行數字化保存和活化。
聽見“數字山河”,煥活民族的聲音
在介紹項目成果時,騰訊互娛整合品牌負責人高宇&&,“‘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提出,讓我們積極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化載體的融合,讓互聯網和新媒體等數字化技術和能力,成為保護和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新手段。騰訊游戲,基於‘超級數字場景’理念,我們將發揮我們的能力和優勢,助力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
騰訊互娛整合品牌負責人高宇分享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
如今,諸多傳統音樂日漸式微,不少珍貴的樂音、樂譜因為缺少系統記錄而消逝,保護工作迫在眉睫。騰訊游戲計劃以游戲音頻設計及算法能力,數字化存儲中國珍貴傳統器樂的樂音、樂譜,在音色採集保存、古樂譜研究等方面展開保護和科普工作。
項目第一期重點圍繞編鐘、古琴的標準化模式展開探索。其中,對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的音色採樣,是該複製件面世以來,行業內首次對其進行系統化、高標準、高品質、高精度的數字採樣和還原。
在湖北省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編鐘樂團的支持下,騰訊游戲NExT Studios音頻團隊製作了完整的編鐘音源,包括64個鐘體正擊和側擊位,總計613條有效單音音源。在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林晨的指導下,對於古琴音色的採樣也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已試錄入49種常用指法技法,産出2996條音源。
傳統器樂的活化不僅需要立足於學術,根植於傳統,也需要貼近大眾,扎根社會。為此,項目研發了“傳統器樂數字化”微信小程序,用以向公眾展示樂器、樂音、樂譜等專業知識。
與此同時,“傳統器樂數字化”項目根據古琴減字譜以指法為核心的特點,嘗試將譜字對應音高進行切片化呈現,並通過小程序觸達用戶,為普及古琴記寫方式、記寫理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為了讓傳統器樂更好地走進日常,項目在線音樂戰略合作夥伴QQ音樂,創新啟動了“古樂療愈”音樂特別企劃,邀約國樂大師馮滿天領銜,跨界先鋒音樂家朱序芝、3D療愈音樂家秦毅、青年作曲家、鋼琴家常樂等QQ音樂品質音樂家,基於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的音色採樣,進行多元風格的煥新創作,和騰訊游戲聯合出品“古樂療愈”音樂特輯。
整張專輯計劃在2月15日上線,包含6部作品,9支單曲,涵蓋了編鐘(數字音源)、阮鹹、鋼琴、電吉他、電子合成器等多種器樂,有古樂樂音的神妙化境,亦有強烈的華彩、即興的浪漫。希望公眾可以在此聆聽歷史的迴響,在傳統器樂的跨界作品裏,感受到中華的哲思與智慧,重獲內心的平靜。
游戲技術助力文化傳承,在數字世界奏響民族的聲音
在參與13日下午舉辦的“2022年中國游戲産業年會科技共振論壇”圓桌討論時,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文化同游戲技術相結合有非常多的合作案例,公眾可能會對字畫、書籍、文物或者是古建築的數字化比較關注,除了這一類視覺、實物的方向上,對於無形的、聲音文化的數字化保護也至關重要,因為聲音、音樂也是文化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
“游戲的音頻技術可以做到非常細膩、高品質、高還原的處理,使聲音不再是冰冷的標準化採集,而是融合了演奏家或者歌唱家,即人對於聲音創造的多樣性。” 孫佳山説。
作為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之一,曾侯乙編鐘寬廣的音域、複雜繁多的音色,以及“一鐘雙音”的特點,給數字還原提出了一連串難題。在對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的採樣、還原和傳播的過程中,游戲技術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
基於游戲音樂的採集、錄製經驗,騰訊游戲NExT Studios音頻團隊首次採用多制式、多距離的現場同期錄音(Filed Recording)方式,對64件編鐘進行了無限接近客觀的數字採樣,力圖重現2400年前觀眾的適宜聆聽距離和感受。
在對於音色的還原和重建階段,技術團隊結合游戲音頻設計思路以及游戲技術,多維度、全面地重建了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豐富的音色體系,以高標準、高品質、高還原的“三高標準”,填補了該複製件數字採樣和數字還原的諸多空白。
為了觸達更廣泛的用戶,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的數字音源還被植入到“傳統器樂數字化”小程序中,在其中的“奏”板塊,用戶可以親自“敲響”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的聲音。
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小程序還以游戲為媒介,在傳統器樂文化與年輕用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其中“曲中境”板塊和游戲《曲中劍》合作,基於橫版音樂游戲的操作模式和激勵機制,構建出一個古色古香的音樂世界,用戶將操縱游戲中的人物,去彈奏由《天涯明月刀》基於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音源創作的音樂作品《龍池宴樂》,沉浸式感受傳統器樂的魅力。
用戶可以在“傳統器樂數字化”小程序中奏響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的音樂
此外,為了展示曾侯乙編鐘1:1複製件採錄的更多故事,騰訊新聞和騰訊游戲聯合出品了紀錄片《古今共此聲》。
踐行“科技+文化”戰略,持續探索數字文保新路徑
“傳統器樂數字化”項目對國寶級、文物級樂器個體特徵的數字化還原和應用,讓珍貴的樂器跳出冰冷的展櫃,變得可看、可聽、可玩。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游戲也展現出獨特的價值,成為快速凝聚用戶關注、傳播傳統器樂文化的超級數字場景。
當下,數字技術正在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功能和價值。
諸如“傳統器樂數字化”項目的創新嘗試,或將幫助中國傳統文化構建更大的影響力,讓民族的聲音得以延續、傳承,讓年輕受眾更加直觀地見其形、聽其音、感其情、明其意,耳濡目染中國文化之美,達成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在宏觀政策的指引下,以騰訊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公司也將積極參與文化遺産保護,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數字文保探索。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將有更多的年輕人主動接棒傳承,更好地鍛造出能夠“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